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四大平原
- 外文名:The four great plains of China
- 最大的平原:東北平原
- 最小的平原:關中平原
東北平原,地理位置,氣候特徵,地形地貌,生產狀況,華北平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長江中下游平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產狀況,關中平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產狀況,
東北平原
地理位置
東北平原或稱松遼平原,是中國四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位於中國東北部,地跨黑龍江、吉林、遼寧的一部分和內蒙古的小部分,地處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北起嫩江中游,南至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寬約400千米,面積達35萬平方千米。
氣候特徵
東北平原處於溫帶和暖溫帶範圍,有大陸性和季風型氣候特徵。夏季短促而溫暖多雨;冬季漫長而寒冷少雪。冬夏之間季風交替。7月均溫21~26℃,1月均溫-24~-9℃。10℃以上活動積溫2200~3600℃,由南向北遞減。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地形地貌
生產狀況
華北平原
地理位置
華北平原是中國四大平原之一,又稱黃淮海平原,是中國東部大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在渤海-華北盆地。位於北緯32°~40°,東經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達大別山北側,西倚太行山。-伏牛山,東臨渤海和黃海,跨越京、津、冀、魯、豫、皖、蘇7省市,面積30萬平方千米。平原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自古即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占中國的1/5。
地形地貌
華北平原是華北陸台上的新生代斷陷區。晚第三紀和第四紀時期,形成連片的大平原,與此同時平原邊緣斷塊山地相對隆起,大平原輪廓日趨鮮明。新生代相對下沉,接受了較厚的沉積,局部沉積竟達千米。
華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勢平緩傾斜。由山麓向濱海順序出現洪積傾斜平原、洪積一衝積扇形平原、沖積平原、沖積一湖積平原、海積一衝積平原、海積平原等地貌類型。黃河、淮河、海河、灤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構成了華北平原的主體,即黃河沖積扇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海河中下游平原;灤河下游沖積扇平原。
黃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沖積扇,扇緣向東直逼魯西南山地丘陵的西側。黃河沖積扇的中軸部位淤積較高,成為華北平原上的“分水脊”,並將淮河、海河兩大水系分隔南北。黃河沖積扇上尚保留有決口改道所遺留的大量沙崗、窪地、故道等地形。在黃河沖積扇前緣與魯西南山地之間分布。
長江中下游平原
地理位置
長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東麓,東到黃海、東海濱,北接桐柏山、大別山南麓及黃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錢塘江、杭州灣以北沿江平原,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100~400千米,總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主要由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蘇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長江三角洲平原等6塊平原組成。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年均溫14~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地形地貌
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揚子準地台褶皺斷拗帶內,燕山運動產生一系列斷陷盆地,後經長江切通、貫連和沖積後,而形成。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平原邊緣白堊系―第三系紅層和第四紀紅土層微微掀升,經流水沖切,成為相對高度20~30米的紅土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區則繼續下降形成泛濫平原和濱海平原。
生產狀況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重要的糧、油、棉生產基地,亦為中國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長江天然水系及縱橫交錯的人工河渠使該區成為中國河網密度最大地區。同時該區是中國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區,著名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等。
關中平原
地理位置
關中平原(Guanzhong Plain),又稱渭河平原(Weihe Plain)、渭河盆地、關中盆地,是由斷層陷落地帶經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和渭河谷地及渭河丘陵一起構成渭河盆地,居晉陝盆地帶的南部。
渭河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介於秦嶺和渭北北山(老龍山、嵯峨山、藥王山、堯山、黃龍山、梁山等)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長約300餘公里,海拔約323~800米,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後亦稱潼關)和大散關之間(一說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古代稱“關中”,亦有稱“秦中”之說,西窄東寬,號稱“八百里秦川”。
地形地貌
渭河平原是斷層陷落區即地塹,後經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沖積而成,屬於渭河斷陷盆地帶的關鍵主體部分。這裡自古灌溉發達,盛產小麥、棉花等,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生產狀況
渭河平原包括西安、鹹陽、寶雞、渭南等地市的27個縣市,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5%。為陝西省主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糧食產量約占全省的40%以上,棉花產量約占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