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是2022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久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天文曆法
- 作者:陳久金
-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1月
- 開本:32 開
- ISBN:9787225061962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是2022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久金。
乾支曆法是上古文明的產物,又稱星辰歷、甲子歷等,是一部深奧的曆法。它是用六十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曆法。乾支紀元(歲紀攝提)以北斗七星的運轉計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謂之“斗建”(古稱北鬥鬥柄所指為“建”)。如《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
郭守敬(1231-1316),中國古代傑出的八大科學家一。為了精確匯集天文數據,以備制定新的曆法,郭守敬花了兩年時間,精心設計製造了一整套天文儀器,共13年,其中最有創造性的有3件:高表及其輔助儀器,簡儀和仰儀。郭守敬根據觀測的結果,於公元1280年3月,制訂了一部準確精密的新曆法《授時曆》。這部新曆法設定一年...
《古代天文曆法》是2005年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慕南。內容介紹 中國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種文化相匯時,善於融合,不偏頗、不怨尤,尚調和、主平衡,使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中國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無垠。目錄 天文曆法史 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 古曆法 天文儀器 天象記錄...
就某種程度來說,中國古代的曆法就是一種編算天文年曆的工作。它包括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許多重要內容。它的發展是中國天文學史的一條主線。天學 天學機構 專職天學機構及其日常工作:既然天學為天子壟斷,很自然,天學機構及其直接象徵觀象台(類似於現代的天文台,當然用處不一樣)也為皇家獨占,其他任何地方政權或...
《中國古代天文與曆法》是2010年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久金,楊怡。內容介紹 天文學的理論框架並不是近幾百年才構造起來的。天文學不是新開拓的學科,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的上古時期,它是古代天文學的延續。我們從現代天文學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發現這些痕跡。誠然,現代天文學主要繼承了古希臘的...
《中國的天文曆法》是2017年7月20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藪內清(日)。內容簡介 本書是藪內清一生研究中國古代天文學和曆法史的結晶。1969年首次出版,當年藪內清就因此書及其對中國科技史的研究獲得在日本有很高聲譽的"朝日文化賞",1990年出版的增訂版又對原書做了40多處增補。是關於中國古代天文學和...
此作綜合了作者之前發表的所有論文和著作,是關於中國古代天文學最系統、最完整的著作。內容簡介 馮時著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天文曆法》以物質文化遺存為點和面,以中國發展進程為線,運用考古學、民族學和歷史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對天文曆法的發展變遷進行系統、科學、全面的梳理和總結,並配有大量精美圖片,力求...
本書還特別注意闡述曆法各術推步的天文意義。讓讀者不僅會算而且明白為什麼要這樣算。例如昏旦中星和恆星時的關係,就沒有簡單介紹今天計算恆星時的公式,而側重從歷理方面解釋它與太陽、春分點位置的關係。目錄 第一章 歷表及表格計算法 第一節 中國古代曆法發展概況 第二節 五星動態表 一、西漢至北魏時期的...
在中國古代曆法、天文學家、天文起源和中國少數民族天文學史等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共發表論文約100餘篇,出版專著10部,校點出版古籍約100餘萬字。1993-1995年主持了十卷50冊中國科技典籍通匯的編撰工作。目錄 一 寫在前面的話 1 早期天文學 2 發展與完善 3 鼎盛時期 4 停滯時期 二 獨特的天文坐標系統 1 地平...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與二十四節氣》是2022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中國古人以太陽的運動周期作為年,以月亮圓缺周期作為月,以閏月來協調年和月的關係。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又分成二十四節氣,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中國是...
我國古代的曆法大都使用傳統的陰陽曆,但是所包含的內容卻不僅僅是年月日時的安排,還包括日月五星位置的推算、日月食的預報、節氣的安排等。研究曆法的一種專門科學。也稱天文曆法學。《律曆志》全載景初、元嘉、大明三歷文字,為曆法學的珍貴資料。曆法的改革,包括了新的理論的提出,精密天文數據的測定,計算方法...
該書是1989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對素稱深奧難懂的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知識作了系統而清晰的敘述,並配入星圖以加深理解,使之深入淺出的供諸讀者;對疑難問題,引述各家解釋,進行分析且加述己見豐富了論點,著者為解釋分析古天文曆法知識,從古籍中援引大量文史例句,資料價值高,且以著者的今譯與解析加深了對...
自漢代以來關於奇異天象記錄的詳細和豐富,構成中國古代天文學體系的又一特色。總之,到漢代為止,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各項內容大體均已完備,一個富有特色的體系已經建立起來。體系發展時期 三國 這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在體系形成之後,繼續向前順利發展的階段,在曆法、儀器、宇宙理論等方面都有不少的創新。三國時魏國楊偉創製...
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宇宙論和自然觀。隋代天文學的發展進一步強化了東方天文學體系,展現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走向成熟的風貌。晉代以前,我國天文學家還不知道有歲差存在。晉成帝時,虞喜第一次提出,50年冬至點西移一度。南北朝時,祖沖之首先在曆法中考慮到歲差,但他認為45年11個月歲差一度。到了...
張聞玉,1941年生,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1979—1981年問學於張汝舟先生,1985—1986年在吉林大學向金景芳先生學《易》,在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研究方面頗有建樹。主要著作有:《古代天文曆法論集》《西周王年論稿》《銅器曆日研究》《逸周書全譯》《歷史年代與歷術推演》《古音學基礎》等。圖書目錄 序 前言 第一講 ...
古代天學成就──曆法 古代曆法研究內容 中國古代曆法的主要研究內容是日、月及五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就此研究內容而言,稱中國古代曆法為中國古代數理天文學是恰當的。史籍所載中國古歷前後近一百部,其中獲得官方正式頒行的五十餘部。各部曆法在具體內容和治歷方法上有承襲,也有變革,綿綿兩千餘年,作述不息。令人嘆...
曆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部分,它不單純是計算朔望、二十四節氣和安置閏月等編撰日曆的工作,還包括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計算等一系列方位天文的課題,類似編算現在的天文年曆。天象觀測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另一項主要內容,其中包括天象觀測的方法、儀器和記錄。中國古代天文觀測儀器主要是渾儀,同希臘用的黃道式裝置不...
“四分曆”的創製和運用,集中體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天文曆法水平,在世界範圍內具有非常寶貴的價值。簡介 四分曆亦稱“後漢四分曆”。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實施的曆法。編欣、李梵等創製。規定一年(回歸年)為365又1/4日,一月(朔望月)為29又499/940日,19個太陰年插入7個閏月,因歲...
西漢末劉歆把董仲舒的“三統說”(即歷史循環論,認為天之道周而復始,黑、白、赤三繞循環往復)塞進太初曆,稍事補充,改名三統曆。由於它匯通樂律、易數、五行等,以此解釋曆法中一些數據的來源,故而具有多元化視野。歆所撰《三統曆譜》,不僅系統闡述了鄧平的八十一分法,而且初充了很多原來簡略的天文知識和...
中國的農曆就是一種典型的陰陽曆。中國的曆法在幾千年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充實、完善,逐漸演變為現在所用的農曆。農曆實質上就是一種陰陽曆,以月亮運動周期為主,同時利用節氣與“19年7閏”法兼顧表示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周期。節氣 介紹 節氣是從陽曆的角度表明當前時刻的信息,從天文學意義來講,二十四節氣是...
劉洪的乾象曆創新頗多,不但使傳統曆法面貌為之一新,且對後世曆法產生巨大影響。至此,中國古代曆法體系最後形成。劉洪以劃時代的天文學家而名垂青史。 劉洪的天文曆法成就大都記錄在乾象曆中,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對月亮運動和交食的研究成果最為突出。 接下來分別述說乾象曆中的天文學成就。提出朔望月和...
中國古代曆法大多還要推算上元積年,但考慮的因素越多,推算就越複雜。何承天為改變這種情況,採取了對五星運動根據實測數值各設近距曆元的方法。使用近距曆元,保持了各基本天文數據原有的實測精度,簡化了計算,並且可以避免為推算上元時對天文數據作出人為的修改。這種方法是很先進的,但可惜的是長期未被後世歷家所...
劉歆把鄧平的八十一分法作了系統的敘述,又補充了很多原來簡略的天文知識和上古以來天文文獻的考證,寫成了《三統曆譜》,它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完整的天文著作。《太初曆》是中國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記載的曆法,它的朔望月和回歸年的數據雖然不比四分曆精確,但有以下顯著進步:以正月為歲首,以沒有中氣的月份...
“月令”主要采以“以時系事”,體現了人們遵循自然節律安排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觀念思想,反映出古代中國人民對自然社會的認識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月令以四時為總綱、十二月為細目,以時記述天文曆法、自然物候、物理時空,王者以此來安排生產生活的政令,故名“月令”。基本信息 發音:yuèlìng。月令是上古一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