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土壤耕作
- 形成時代:戰國時期
中國古代土壤精耕細作是指中國古代農民在耕-耙-耱耕作體系中推行翻耕與免耕結合的輪耕等方式的良好傳統。中國古代土壤精耕細作的傳統約形成於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形成了耕-耙-耱耕作體系。唐、宋時期南方水田形成了耕...
傳統的耕作方法(conventional tillage)傳統耕作法可用機械、畜力或人力進行土壤耕作,創造有一定深度的疏鬆的耕層,並與耙、壓、耱等表土耕作措施相結合,協調耕層(有時包括底土)三相比的關係。簡介 傳統的耕作方法(conventional tillage)傳統耕作法可用機械、畜力或人力進行土壤耕作,創造有一定深度的疏鬆的耕層,並與...
中國長江流域地區在唐宋以前的很長歷史時期里也都保留了這種耕作方式,稱為“畲田”。 宋人范成大在《勞畲耕·並序》中提到:“畲田,峽中刀耕火種之地也。春初斫山。眾木盡蹶。至當種時,伺有雨候,則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糞,日雨作。乘熱土下種,即苗盛倍收。無雨反是。山多磽确。地力薄則一再斫燒...
農作制或稱耕作制的發展過程和形式,世界各地不盡相同,它的發展階段既是前後銜接的又是前後交錯的,地區間和地區內的發展都很不平衡。中國古代農作制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撂荒農作制 、土地連種制、多熟農作制。撂荒農作制 指原始農業時期,對開墾的荒地種植一年或若干年後即予以拋棄,另找新的地點...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是不平衡的。精耕細作的農業區雖然不斷擴大,但也有些地區粗放經營,甚至還保留有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殘餘。以精耕細作農藝的形成和發展為主要線索,中國傳統農業大體經歷了下述階段:①夏、商、西周、春秋是由原始農業向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形態過渡的時期,主要特點是與青銅工具、耒耜、耦耕、相聯繫的...
常州的“稻作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先民種植稻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以前。稻作生產,常州地區以栽種水稻和田間管理為主,從春到夏,自夏到秋,從“穀雨”開始春耕,至“霜降”全面秋收,歷時半年有餘。耕作環節眾多,一個緊接一個,包括選種、浸種、播種、耙田、車水、育苗、踏秧田、蒔秧、耥稻、...
中國的相關研究 中國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和以精耕細作著稱的國家,漢代就有了輪作和複種,而西歐在中世紀仍以三圃制(一種典型的休閒制)為主。中國在耕作制度方面的歷史文獻也很豐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通過廣泛的耕作制度改革,提高複種指數,有力地促進了各種農作物的增產,但由於不顧客觀條件,硬性推廣某種...
耕作方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耕作法是指在土地上耕翻、整地所運用的具體作業方法,也就是土壤耕作法;廣義的耕作法又稱農作法,是指在作物生產中,在土地上進行的影響到土壤性狀和地力變化的一切作業方法。該法通過影響土壤,改變土壤理化、生物性狀和改善地力,來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理論基礎是耕作學。耕作學...
《中國古代耕作與施肥輯要》是2013年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書籍,作者是蕭道庸 主撰 徐昌旭 劉光榮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土壤墾殖與整治、“地力常新壯”的理論與實踐、農田土壤耕作方式、農田土壤耕作制度、農田土壤耕作技術、作物布局與品種、作物栽培與產品處理、肥料的功能與開拓、肥料的生產與積貯、肥料的...
等高耕作,或稱橫坡耕作,是指在坡面上沿等高方向所實施之耕犁、作畦及栽培等作業。形成等高溝壟和作物條壟,是保持水土、提高抗旱能力的保土耕作方法。等高耕作的目的是增強水分入滲與保蓄能力,調控徑流及減少土壤沖蝕。沿等高線進行橫坡耕作,在犁溝平行於等高線方向會形成許多“蓄水溝”,能有效地攔蓄地表徑流...
據中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截至1996年10月31日全國有旱地73919.84千公頃(110 879.7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56.8%。耕作措施 旱地的耕作:旱地耕作的各個環節時段,全部以【自然降水】(指的:雨、雪、雹、霧、露、霜)的接納、保護和利用為核心。古代就有旱農之說。解放後不久,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大隊陳永貴領導...
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農業日益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傳統“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結構開始解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廢除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農村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中國農業才結束了停滯的歷史,進入了發展較快的新時期。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顯著...
第二章 《禹貢》的土壤分類 第三章 《周禮》的土壤分類 第四章 《管子》的土壤分類 第五章 漢代以後的土壤分類 第六章 我國古代土壤分類與國外古代土壤分類的關係 第七章 我國古代對土壤的墾殖與利用 第八章 我國古代對土壤的治理 第九章 我國古代的水土保持 第十章 我國古代的耕作制和耕作方法 主要參考文獻 ...
陳旉《農書》說:“或謂土敝則草木不長,氣衰則生物不遂”,“斯語殆不然也,是未深思也,若能時加新沃之土壤,以糞治之,則益精熟肥美,其力常壯矣,抑何敝何衰之有”。在“地力常新”的思想指導下,陳旉將輪作、耕作、施肥等措施的綜合運用作為“熟土壤而肥沃之”的基本方法。元代王楨的《農書》專...
歷史發展 犁是由一種原始雙刃三角形石器發展起來的,被稱作“石犁”。夏,商、西周,是中國農業技術的初步發展時期,生產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和創造,出現了青銅農具。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的出現,反映了我國農具發展史上的重大變革。漢代,產生了犁壁漢代的犁是直轅犁,有雙轅和單轅之分,基本上是二...
在高於地面的土埨上栽種作物的耕作方式。中國華北、東北和內蒙古等地多用於栽培玉米、高粱、甜菜等旱地作物,其他地區主要用於栽培甘薯、馬鈴薯等薯芋類作物。名詞解釋 壟作ridge culture 耕作方法 壟由高凸的壟台和低凹的壟溝組成。其優點:壟台土層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結,利於作物根系生長;壟作地表面積比平地...
犁是中國傳統農具中最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犁耕技術的發展、進步,與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制度的更迭等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發展歷史 圖2-1 秦代鐵犁鏵(陝西臨潼秦始皇陵附近出土)鐵犁歷史上曾有幾百年時間,中國在許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國家領先,最大的優勢也許就是它的犁。在歷史上,西方落後的較突出的事例是:幾...
使用犁等農具將土垡鏟起、松碎並翻轉的一種土壤耕作方法。通稱耕地、耕田或犁地。在世界農業中的套用歷史悠久,套用範圍廣泛。中國約在2000多年前就已開始使用帶犁壁的犁翻耕土地。翻耕是指把土地進行鏟起、打散、疏通等把土地變得平整鬆散,是農民耕種最初步的一個過程,翻耕可以讓種子在土壤中得到呼吸和容易生長...
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 然後用腳踩橫樑使木棍深入, 然後翻出。基本解釋 先秦時期的主要農耕工具。原始社會晚期,“石器鋤耕”,出現了鬆土農具耒耜。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辭彙出處與詳解 1、古代民間耕地翻土的農具。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子親載...
一是促使土壤耕作精細化。如《呂氏春秋·任地》就說“五耕五耨”可使“大草不生,又無螟蜮”。一是發明了畎畝法,即壟作技術。其要旨是根據田地的高低和土壤水分決定播種位置,實行“上田棄畝,下田棄畎”。再是肥料的施用。肥料古稱糞,而“糞”字最早出現在戰國,稱施肥為“糞田”。《荀子·富國》說:“多...
漢代採用的是耕摩結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後用“摩”來摩平地面和摩碎土塊,以減少土壤水分的散失,魏晉時期,則在耕摩之間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體的旱地耕作技術體系。旱作技術體系的形成,是中國農學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中國歷史上雖然有較為發達的水利事業,但卻長期滯後於農業的發展,加上自然...
在生產結構或生態系統方面,將著重對中國古代的“四農必全”思想進行總結和概括。《孟子·梁惠王上》中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其中就已包含了“耕桑樹畜”四者並舉的思想。《周禮·地官·...
該書主要內容有:土壤耕作和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園藝和植樹技術,包括蔬菜和果樹栽培技術;動物飼養技術和畜牧獸醫;農副產品加工和烹飪技術等。書中引用了100多種古代農書和雜著的內容,使《汜勝之書》、《四民月令》及《陶朱公養魚經》等一些佚失著作的部分內容得以保存下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據史料記載,賈思勰...
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採用刀耕火種;③主要從事簡單協作的集體勞動,獲取有限的生活資料,維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刀耕火種是原始農業的耕作技術。這種耕作技術在近代一些民族中仍然保留下來。中國長江流域地區在唐宋以前的很長歷史時期里也都保留了這種耕作方式,稱為“畲田”。宋人范成大在《勞畲耕·並序》中提到:“...
歷史記載 中國古典農業發端於春秋時期。走出了石器時代刀耕火種的華夏先農,開始有意識地提高土壤對水分的保持能力,逐步建立起“深耕-易耨”的耕作體制。“深耕”,就是逐年加深耕作層厚度。可以打破常年耕作踩塌形成的堅實“犁底層”,減小作物根系下扎阻力,擴大作物的水、肥空間;可將下層“死土”翻起,熟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