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博士生資助:基於12所大學博士生調查的實證研究》是彭安臣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2年9月。
該書聚焦中國,圍繞博士生資助與博士生教育質量關係這一核心問題,以中國12所大學博士生調查為基礎進行的實證研究。該書從博士“生產”的性質、特點、博士生資助的性質和理想模式的構建等方面,對博士生教育及其資助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探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博士生資助:基於12所大學博士生調查的實證研究
- 作者:彭安臣
- 首版時間:2012年9月
- 字數: 247千字
- 類別:教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七章,除緒論外,其餘各章內容如下:第二章從理論上探討了博士生資助的相關問題,試圖通過對博士“生產”過程的經濟學考察以及對資助博士生理由的分析,獲得對博士生資助的理性認識,從而構建一個博士生資助的理論框架。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依據問卷調查獲得的經驗材料,分別對博士生資助的現狀進行描述分析,實證分析博士生資助模式的影響因素,以及檢驗資助對博士生教育的影響。並且,在此基礎上思考博士生資助需求的多樣性和異質性,以及中國博士生資助所面臨的挑戰。第六章基於實證分析結果展開進一步的討論。首先分析了博士生群體的特殊性,接著分析博士生資助與本科生資助的差別,繼而探討了博士生資助的性質,最後討論了博士生資助的理想模式。第七章立足於整個研究的理論與實證分析,就博士生資助政策提出某些建議或構想。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第五章 博士生資助與博士生教育產出 |
第二章 理論探討與研究設計 | 第六章 博士生資助的性質與理想模式構建 |
第三章 中國大學博士生教育及其資助現狀 | 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政策性建議 |
第四章 博士生資助的影響因素 | 參考文獻 |
創作背景
博士生的財政資助作為博士生教育的一種制度安排,關係到博士生的生存狀況、發展可能與創新的實現。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時代背景下,博士生資助既是實踐中的一個難點,也是與博士生科研創新、博士生培養高質量之間關係的一個重點。中國博士生教育的快速發展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廣義上的學生資助政策的調整,亟待有關博士生資助的理論研究成果的出現和實踐上的探索行動。基於此,《中國博士生資助:基於12所大學博士生調查的實證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1、該書研究表明,中國博士生資助現狀具有以下特點:生活性資助額度低,生活窘困;資助方式單一,以固定生活補助為主;資助結構不合理,公平與效率失衡;資助上學科差異大,文科博士生資助水平更低;資助主體缺位,導師和高校負擔過重。同時發現,博士生的個體特徵、家庭社會背景、博士生教育經歷、博士生教育的財政政策、科研項目投入政策,共同決定了博士生資助額度的高低。
2、該書基於價值取向與資助水平兩個維度,把博士生資助劃分為高水平效率主導型、高水平公平主導型、低水平效率主導型、低水平公平主導型四種類型。實證研究發現,中國大部分博士生接受的資助類型是低水平效率主導型和低水平公平主導型。而高水平效率主導型,相對其他類型,更有利於學術產出和人才培養、吸引優秀生源以及學位的高效完成,是一個相對理想的資助類型。德、美兩國的博士生資助都屬於高水平效率主導型的,因此,帶來了兩國博士生教育質量的提高、國家戰略的落實以及經費使用高效的優勢;但因過多依賴科研經費,也帶來了“違背博士生教育的理想”的負面影響。
3、該書指出,博士生有著雙重身份,既是大學的高年級學生,又是科研工作者,是學生到學術人員的過渡階段;博士生經濟上獨立於父母,大部分已有家室且需承擔經濟責任。這些特點決定了博士生資助的特色應主要體現為科研報酬和學業激勵,而本科生資助的性質主要是生活津貼和社會救濟。作者還提出現代博士生資助具有勞動報酬、學業激勵、生活津貼的三重屬性。勞動報酬是博士生教育的研究參與性的本質屬性,學業激勵和生活津貼是對博士生教育的效率與公平的強調。博士生資助的理想模式應具有以下內涵:以育人為宗旨,體現資助的高水平,主要體現效率取向,體現對博士生科研創新的激勵。
4、根據上述結論,該書提出以下政策建議:明確政府資助的主體責任、增加經費投入;提高資助水平,讓博士生過上“體面的生活”;改善資助結構,獎優、酬勞、津貼的有機結合;對不同博士生進行差異性資助;推進績效兼顧公平的資助體系;強調相關政策的配套。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中國博士生資助:基於12所大學博士生調查的實證研究》 | 2012年9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161-1428-5 |
作者簡介
彭安臣,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管理學博士,現任國防科技大學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與評估、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軍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