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化工通史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頁數:460頁
- 開本:16
- 作者:中國化工博物館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化工通史(古代卷)》分為兩篇介紹:第一篇:化工科技,從科技的角度(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知識、科學精神)闡述:1.中國古代化工科技的偉大成就、發展過程和原因;2.自元代開始逐步衰落的史實、過程和原因。第二篇:化工實業,從化工作為一個生產、流通、消費等的社會經濟部門的角度,通過對幾個典型化工行業產生和發展過程的歷史追溯,揭示中國古代化工乃至整箇中國古代工業的發展軌跡和內在動因。
圖書目錄
第一編 化工科技1
第一章 瓷器—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6
第一節 制陶技術的發明及其歷史意義6
第二節 早期制陶技術及其產品的技術元素8
第三節 從陶到瓷的技術進步15
第四節 各種名瓷的技術剖析20
一、著名的唐代色瓷20
二、著名的宋代色瓷27
第五節 明清制瓷技藝的巔峰狀態39
一、凸顯民族風情的青花瓷器39
二、爭新鬥豔的鬥彩瓷器、五彩瓷器42
三、吸收了外來技術元素的琺瑯彩瓷器和粉彩瓷器46
第二章 曾塑輝煌的銅合金技術49
第一節 銅合金技術的源起49
第二節 青銅的“六齊規則”54
第三節 硫銅礦的冶煉及其工藝62
第四節 中國首創的膽水煉銅技術68
第五節 享譽中外的中國鎳白銅72
第三章 鋼鐵冶鑄技術的中國特色77
第一節 冶鐵技術的出現和塊煉鐵的利用77
第二節 生鐵冶鑄及其柔化處理技術的發明與套用81
第三節 多種煉鋼技術86
一、塊煉滲碳鋼技術86
二、鑄鐵脫碳鋼技術88
三、百鍊鋼技術91
四、灌鋼和蘇鋼技術92
第四節 有特色的鑄造、鍛造及金屬表面裝飾技術94
一、鑄造技術94
二、鍛造技術和熱處理技術100
第五節 中國古代鋼鐵技術體系的特色106
第四章 鹽、硝、礬的製取—古代的無機鹽工藝109
第一節 湖鹽從采撈到曬制的技術進步109
一、從采撈到曬滷製鹽的緩慢演進109
二、解池養鹵曬鹽法的特色113
第二節 海鹽從煮熬到曬制的技術演進115
一、早期淋煎法製鹽的考古發現115
二、淋煎法製鹽技術的詳實記載116
三、海鹽曬制技術的推廣121
第三節 井鹽的開採和技術發明124
一、井鹽採制的起始124
二、大口淺井的滷水開採124
三、卓筒井的發明及其後的井鹽採制126
第四節 硝的識別和利用130
一、古代諸硝的分辨、賦存及資源狀況131
二、硝的提純132
第五節 礬及其製取工藝134
一、中國古代礬的種類及其鑑別134
二、古代各種礬的製取或人工合成136
三、礬化學的地位和作用138
第五章 黑火藥的發明和套用140
第一節 黑火藥發明的技術背景140
第二節 黑火藥的發明及其早期套用143
第三節 明清時期的火藥、火藥武器的生產技術150
第四節 火藥發明的意義及其外傳158
第六章 造紙術—促進文明的重要技術162
第一節 紙張發明前的記事材料162
第二節 造紙術發明探究164
第三節 蔡倫和造紙術的發展168
第四節 迅速推廣、遍地開花的造紙業172
第五節 手工造紙技術的成熟175
第六節 造紙術的西傳178
第七章 獨樹一幟的中國釀酒技術179
第一節 釀酒技術的起源179
一、人類模仿自然界發酵現象而掌握釀酒技術180
二、曲糵的發明182
第二節 先秦時期的酒及其釀造技術182
一、釀酒與農業183
二、先秦時期的釀酒技術185
第三節 黃酒技術的發展和定製192
一、從散曲到塊曲—大曲和小曲192
二、《齊民要術》中的制曲、釀酒技術193
三、黃酒技術的成熟定製198
第四節 葡萄酒、果酒、露酒工藝的歷史狀況205
一、葡萄酒工藝的發育不良205
二、果酒、露酒及蜜酒的歷史記憶207
第五節 白酒釀造技術的成熟210
一、元代蒸餾酒的技術描述211
二、元明時期蒸餾酒技術的發展213
第六節 中國傳統釀酒技藝的特色214
第八章 砷和鋅的早期實驗研究及其成果216
第一節 中國古代是否曾煉得單質砷的實驗研究216
第二節 源於煉丹術的砷銅合金218
第三節 鋅黃銅的歷史220
第四節 金屬鋅的冶煉223
第九章 重化工業的發展232
第一節 建築材料(磚瓦、玻璃)的製造232
一、建築磚瓦的演進232
二、中國的特色玻璃236
第二節 金、銀、汞、錫、鉛等金屬的冶煉技術239
一、金的識別、提純及常見的加工技術240
二、銀的冶煉243
三、鍊汞技術246
四、煉錫技術248
五、煉鉛技術250
第三節 燃料化工(煤、石油、天然氣)252
一、煤炭的開採和利用253
二、石油、天然氣的開採和利用256
第十章 輕化工業生產技術的發展262
第一節 食用化工—油、糖、醋、醬的生產技術262
一、油脂加工技術262
二、食糖的製取技術265
三、食醋生產技術272
四、制醬技術279
第二節 日用化工283
一、染料283
二、顏料286
三、油漆288
四、香料292
五、化妝品和洗滌劑296
六、皮革工藝298
第十一章 化工單元操作及相關的設備301
第一節 陶瓷窯爐的演進301
第二節 冶金煉爐的發展309
第三節 古代的鼓風技術317
第四節 從炊蒸到蒸餾、升華的技術發展322
第五節 煉丹術中的化工單元操作327
第二編 化工實業333
第十二章 歷史視野中的鹽業變遷337
一、先秦時期的鹽業337
二、早期的鹽業官營專賣338
三、專賣制度的鬆動和有控制的民營341
四、官商雙軌運銷制度的強化345
五、鹽業管理的加強和鹽政的調整347
第十三章 中國古代礦冶業與社會經濟352
一、青銅業的全盛時期352
二、冶鐵業專賣的初貌355
三、大一統的隋唐的礦冶業359
四、半官半民的宋代礦冶業362
五、從明代的官民博弈到清代的招商承辦366
第十四章 古代陶瓷業的歷史演進371
一、早期制陶技術的功能放大371
二、瓷器從原始到成熟的漫長之路373
三、瓷業中的官窯、民窯綻放376
四、透過景德鎮看元明清瓷業381
第十五章 酒業和酒政的歷史變遷390
一、第一個禁酒令前後的酒業390
二、榷酒政策的伊始392
三、酒政寬鬆的隋唐酒業394
四、強化酒稅的兩宋酒業395
五、逐漸規範酒政的明清酒業398
第十六章 由紙牽頭的文房四寶與傳統文化403
一、紙張的運用促進兩漢文化進步403
二、紙業的興旺發達與唐宋的文化昌盛406
三、文房四寶業的盛況411
第十七章 影響深遠的幾種化工產品418
一、在經濟發展的波浪中漂浮的錢幣418
二、走出國門的文化使者:瓷器424
三、讓節 慶的天空更美、更亮的煙火429
四、小結435
古代化工大事記437
後記456
第一章 瓷器—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6
第一節 制陶技術的發明及其歷史意義6
第二節 早期制陶技術及其產品的技術元素8
第三節 從陶到瓷的技術進步15
第四節 各種名瓷的技術剖析20
一、著名的唐代色瓷20
二、著名的宋代色瓷27
第五節 明清制瓷技藝的巔峰狀態39
一、凸顯民族風情的青花瓷器39
二、爭新鬥豔的鬥彩瓷器、五彩瓷器42
三、吸收了外來技術元素的琺瑯彩瓷器和粉彩瓷器46
第二章 曾塑輝煌的銅合金技術49
第一節 銅合金技術的源起49
第二節 青銅的“六齊規則”54
第三節 硫銅礦的冶煉及其工藝62
第四節 中國首創的膽水煉銅技術68
第五節 享譽中外的中國鎳白銅72
第三章 鋼鐵冶鑄技術的中國特色77
第一節 冶鐵技術的出現和塊煉鐵的利用77
第二節 生鐵冶鑄及其柔化處理技術的發明與套用81
第三節 多種煉鋼技術86
一、塊煉滲碳鋼技術86
二、鑄鐵脫碳鋼技術88
三、百鍊鋼技術91
四、灌鋼和蘇鋼技術92
第四節 有特色的鑄造、鍛造及金屬表面裝飾技術94
一、鑄造技術94
二、鍛造技術和熱處理技術100
第五節 中國古代鋼鐵技術體系的特色106
第四章 鹽、硝、礬的製取—古代的無機鹽工藝109
第一節 湖鹽從采撈到曬制的技術進步109
一、從采撈到曬滷製鹽的緩慢演進109
二、解池養鹵曬鹽法的特色113
第二節 海鹽從煮熬到曬制的技術演進115
一、早期淋煎法製鹽的考古發現115
二、淋煎法製鹽技術的詳實記載116
三、海鹽曬制技術的推廣121
第三節 井鹽的開採和技術發明124
一、井鹽採制的起始124
二、大口淺井的滷水開採124
三、卓筒井的發明及其後的井鹽採制126
第四節 硝的識別和利用130
一、古代諸硝的分辨、賦存及資源狀況131
二、硝的提純132
第五節 礬及其製取工藝134
一、中國古代礬的種類及其鑑別134
二、古代各種礬的製取或人工合成136
三、礬化學的地位和作用138
第五章 黑火藥的發明和套用140
第一節 黑火藥發明的技術背景140
第二節 黑火藥的發明及其早期套用143
第三節 明清時期的火藥、火藥武器的生產技術150
第四節 火藥發明的意義及其外傳158
第六章 造紙術—促進文明的重要技術162
第一節 紙張發明前的記事材料162
第二節 造紙術發明探究164
第三節 蔡倫和造紙術的發展168
第四節 迅速推廣、遍地開花的造紙業172
第五節 手工造紙技術的成熟175
第六節 造紙術的西傳178
第七章 獨樹一幟的中國釀酒技術179
第一節 釀酒技術的起源179
一、人類模仿自然界發酵現象而掌握釀酒技術180
二、曲糵的發明182
第二節 先秦時期的酒及其釀造技術182
一、釀酒與農業183
二、先秦時期的釀酒技術185
第三節 黃酒技術的發展和定製192
一、從散曲到塊曲—大曲和小曲192
二、《齊民要術》中的制曲、釀酒技術193
三、黃酒技術的成熟定製198
第四節 葡萄酒、果酒、露酒工藝的歷史狀況205
一、葡萄酒工藝的發育不良205
二、果酒、露酒及蜜酒的歷史記憶207
第五節 白酒釀造技術的成熟210
一、元代蒸餾酒的技術描述211
二、元明時期蒸餾酒技術的發展213
第六節 中國傳統釀酒技藝的特色214
第八章 砷和鋅的早期實驗研究及其成果216
第一節 中國古代是否曾煉得單質砷的實驗研究216
第二節 源於煉丹術的砷銅合金218
第三節 鋅黃銅的歷史220
第四節 金屬鋅的冶煉223
第九章 重化工業的發展232
第一節 建築材料(磚瓦、玻璃)的製造232
一、建築磚瓦的演進232
二、中國的特色玻璃236
第二節 金、銀、汞、錫、鉛等金屬的冶煉技術239
一、金的識別、提純及常見的加工技術240
二、銀的冶煉243
三、鍊汞技術246
四、煉錫技術248
五、煉鉛技術250
第三節 燃料化工(煤、石油、天然氣)252
一、煤炭的開採和利用253
二、石油、天然氣的開採和利用256
第十章 輕化工業生產技術的發展262
第一節 食用化工—油、糖、醋、醬的生產技術262
一、油脂加工技術262
二、食糖的製取技術265
三、食醋生產技術272
四、制醬技術279
第二節 日用化工283
一、染料283
二、顏料286
三、油漆288
四、香料292
五、化妝品和洗滌劑296
六、皮革工藝298
第十一章 化工單元操作及相關的設備301
第一節 陶瓷窯爐的演進301
第二節 冶金煉爐的發展309
第三節 古代的鼓風技術317
第四節 從炊蒸到蒸餾、升華的技術發展322
第五節 煉丹術中的化工單元操作327
第二編 化工實業333
第十二章 歷史視野中的鹽業變遷337
一、先秦時期的鹽業337
二、早期的鹽業官營專賣338
三、專賣制度的鬆動和有控制的民營341
四、官商雙軌運銷制度的強化345
五、鹽業管理的加強和鹽政的調整347
第十三章 中國古代礦冶業與社會經濟352
一、青銅業的全盛時期352
二、冶鐵業專賣的初貌355
三、大一統的隋唐的礦冶業359
四、半官半民的宋代礦冶業362
五、從明代的官民博弈到清代的招商承辦366
第十四章 古代陶瓷業的歷史演進371
一、早期制陶技術的功能放大371
二、瓷器從原始到成熟的漫長之路373
三、瓷業中的官窯、民窯綻放376
四、透過景德鎮看元明清瓷業381
第十五章 酒業和酒政的歷史變遷390
一、第一個禁酒令前後的酒業390
二、榷酒政策的伊始392
三、酒政寬鬆的隋唐酒業394
四、強化酒稅的兩宋酒業395
五、逐漸規範酒政的明清酒業398
第十六章 由紙牽頭的文房四寶與傳統文化403
一、紙張的運用促進兩漢文化進步403
二、紙業的興旺發達與唐宋的文化昌盛406
三、文房四寶業的盛況411
第十七章 影響深遠的幾種化工產品418
一、在經濟發展的波浪中漂浮的錢幣418
二、走出國門的文化使者:瓷器424
三、讓節 慶的天空更美、更亮的煙火429
四、小結435
古代化工大事記437
後記456
序言
對於“化工”、“化工技術”、“化工生產”這些名詞,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要精確地闡明其定義或描繪出它的形象,人們又會覺得不那么容易。因為化工與其他門類的技術一樣,也有一個漫長、變化的歷史。不同時期的化工具有不同的內涵,即其展示的內容在發展、在變化。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有個漸進的過程。
科學是人類理解自然奧秘及其規律性的知識體系。技術則是人類應對周圍環境的手段組合。有科學的指導,技術發展猶如順水行舟。在科學誕生之前,為了生存和繁衍,人類已掌握某些應對環境的簡單手段,因此可以說,技術在前,科學在後。由此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化工技術在化學科學形成之前已存在於人類社會,並以“實用化學知識”這一冠名為化學科學的建設鋪磚奠基。
技術具有雙重性,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所謂自然屬性是指技術在一定自然環境中發明和發展,它的進步或改型都受自然環境的制約。同時它的活動也必然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反饋和影響。所謂的社會屬性,是指它既然是人類為了滿足社會活動的需要而創造的應對環境的手段,那么它就要服從社會變化規律,特別是經濟規律。由此可見,技術活動本身既是一個自然過程,又是一個社會過程。化工技術作為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具有這種雙重性。從這種雙重性出發,可以將化工技術概括為主要是滿足社會對物質的需求,通過改變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能,實現化學運動人工化的手段。這些手段既包含物質變化的客觀條件,又含有人類利用、控制、改造物質的主觀能動性。前者包括設備、工具、原料等物質因素,後者包括經驗、技能、科學認知等精神要素。
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上述物質因素和精神要素都會發生變化而有不同內涵或不同的展現形式。因此要深入地了解化工技術就必須了解化工歷史。近代的化工技術是由古代的化學工藝演進而來的,化工技術發展的歷史就是化工技術體系形成和不斷更替的歷史。
當代化工按照綜合分類法可分為:從原料出發的燃料化工分支,從產品出發的無機化工、基本有機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細化工等分支,還有從共同的過程規律出發的化學工程分支,以及從歷史發展和橫向聯繫出發的綜論分支。若從這些內容去觀察,古代除了製鹽和染料外,幾乎沒有化工。其實根據化工生產的定義,自從人類掌握了人工取火併用火加工食材和物材後,化工技術就萌芽了,此後絕大部分有關材料的生產和物質轉變的生產都屬於化工生產。冶金和陶瓷生產就是典型的化工生產。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陶瓷生產逐漸壯大成整個無機材料生產的部門,冶金也囊括了一切金屬材料的生產,都成為社會經濟結構的重要支柱。無論從經濟體系還是從社會工業結構來看,陶瓷、冶金都先後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但就其生產技術的科學屬性來看,它們仍然是化工生產。因此可以明確地說,中國古代有化工產業,而且在工業生產中占據主要的位置。
有人曾認為,近代化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直到17世紀以後才逐步明確起來,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才奠定基礎,在19世紀以後才逐步傳入我國。所以在古代的中國,化學沒有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哪裡會有什麼化工技術。這裡有一個概念被混淆了,那就是化學科學與化學認知是不能等同的。化學科學是人類的一種認知活動,這種認知活動的產物就是化學知識體系。近代化學的誕生是指這種知識體系的建立,而在此前化學現象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人們對它的觀察、研究、利用和實踐,就是化學的認知在積累。所以古代化學就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運用化學常識來創造物質的一種活動,通過這種活動取得能源,提高生產技能,加工製作化學產品,改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古代化學往往又稱作古代工藝化學或古代實用化學,也可以說是化學工藝和技術的套用。在古代,對化學變化的利用,其意圖、目的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創造新物質或加工改善天然物質,取得對人類生活有某種實用價值的產品,例如,陶瓷、鋼鐵、紙張、各種合金、丹劑等,這些並非是自然界存在的物質,而是人類通過不斷總結經驗,用化學手段製造出來的;酒、糖、鹽、硝、醫藥、染料、香料、皮革則是人們通過對天然物料進行化學(或物理化學)加工取得的;其二是利用伴隨著化學變化而同時發生的某種作用和力量(即釋放出的能量),例如,燃燒柴薪、煤炭、石油可以獲得大量熱能,可用來燒煮食物、取暖照明或再用於化學加工;又如火藥的爆炸反應可以產生巨大而迅猛的威力,既可用來殺傷敵人,又可用來爆破,從事開礦築路。總之,所謂古代化學成就,概括地說就是先民在上述兩個方面所獲得的物質成果,並由此所做出的發明創造及總結到的技術經驗(化工技術)和早期的化學認知。
為了更好地表述化工技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本卷在敘述古代化工歷史時,將相關內容分成兩編:化工科技和化工實業。前者側重於古代化工技術的內在發展脈絡,後者則關注化工事業的狀況及其與社會發展的諸多因素的互動關係。
本卷撰稿者:周嘉華(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原秘書長);王勇忠(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參與第六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的編寫;趙匡華(北京大學教授)提供指導和部分資料。
周嘉華
二○一四年春
科學是人類理解自然奧秘及其規律性的知識體系。技術則是人類應對周圍環境的手段組合。有科學的指導,技術發展猶如順水行舟。在科學誕生之前,為了生存和繁衍,人類已掌握某些應對環境的簡單手段,因此可以說,技術在前,科學在後。由此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化工技術在化學科學形成之前已存在於人類社會,並以“實用化學知識”這一冠名為化學科學的建設鋪磚奠基。
技術具有雙重性,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所謂自然屬性是指技術在一定自然環境中發明和發展,它的進步或改型都受自然環境的制約。同時它的活動也必然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反饋和影響。所謂的社會屬性,是指它既然是人類為了滿足社會活動的需要而創造的應對環境的手段,那么它就要服從社會變化規律,特別是經濟規律。由此可見,技術活動本身既是一個自然過程,又是一個社會過程。化工技術作為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具有這種雙重性。從這種雙重性出發,可以將化工技術概括為主要是滿足社會對物質的需求,通過改變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能,實現化學運動人工化的手段。這些手段既包含物質變化的客觀條件,又含有人類利用、控制、改造物質的主觀能動性。前者包括設備、工具、原料等物質因素,後者包括經驗、技能、科學認知等精神要素。
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上述物質因素和精神要素都會發生變化而有不同內涵或不同的展現形式。因此要深入地了解化工技術就必須了解化工歷史。近代的化工技術是由古代的化學工藝演進而來的,化工技術發展的歷史就是化工技術體系形成和不斷更替的歷史。
當代化工按照綜合分類法可分為:從原料出發的燃料化工分支,從產品出發的無機化工、基本有機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細化工等分支,還有從共同的過程規律出發的化學工程分支,以及從歷史發展和橫向聯繫出發的綜論分支。若從這些內容去觀察,古代除了製鹽和染料外,幾乎沒有化工。其實根據化工生產的定義,自從人類掌握了人工取火併用火加工食材和物材後,化工技術就萌芽了,此後絕大部分有關材料的生產和物質轉變的生產都屬於化工生產。冶金和陶瓷生產就是典型的化工生產。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陶瓷生產逐漸壯大成整個無機材料生產的部門,冶金也囊括了一切金屬材料的生產,都成為社會經濟結構的重要支柱。無論從經濟體系還是從社會工業結構來看,陶瓷、冶金都先後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但就其生產技術的科學屬性來看,它們仍然是化工生產。因此可以明確地說,中國古代有化工產業,而且在工業生產中占據主要的位置。
有人曾認為,近代化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直到17世紀以後才逐步明確起來,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才奠定基礎,在19世紀以後才逐步傳入我國。所以在古代的中國,化學沒有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哪裡會有什麼化工技術。這裡有一個概念被混淆了,那就是化學科學與化學認知是不能等同的。化學科學是人類的一種認知活動,這種認知活動的產物就是化學知識體系。近代化學的誕生是指這種知識體系的建立,而在此前化學現象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人們對它的觀察、研究、利用和實踐,就是化學的認知在積累。所以古代化學就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運用化學常識來創造物質的一種活動,通過這種活動取得能源,提高生產技能,加工製作化學產品,改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古代化學往往又稱作古代工藝化學或古代實用化學,也可以說是化學工藝和技術的套用。在古代,對化學變化的利用,其意圖、目的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創造新物質或加工改善天然物質,取得對人類生活有某種實用價值的產品,例如,陶瓷、鋼鐵、紙張、各種合金、丹劑等,這些並非是自然界存在的物質,而是人類通過不斷總結經驗,用化學手段製造出來的;酒、糖、鹽、硝、醫藥、染料、香料、皮革則是人們通過對天然物料進行化學(或物理化學)加工取得的;其二是利用伴隨著化學變化而同時發生的某種作用和力量(即釋放出的能量),例如,燃燒柴薪、煤炭、石油可以獲得大量熱能,可用來燒煮食物、取暖照明或再用於化學加工;又如火藥的爆炸反應可以產生巨大而迅猛的威力,既可用來殺傷敵人,又可用來爆破,從事開礦築路。總之,所謂古代化學成就,概括地說就是先民在上述兩個方面所獲得的物質成果,並由此所做出的發明創造及總結到的技術經驗(化工技術)和早期的化學認知。
為了更好地表述化工技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本卷在敘述古代化工歷史時,將相關內容分成兩編:化工科技和化工實業。前者側重於古代化工技術的內在發展脈絡,後者則關注化工事業的狀況及其與社會發展的諸多因素的互動關係。
本卷撰稿者:周嘉華(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原秘書長);王勇忠(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參與第六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的編寫;趙匡華(北京大學教授)提供指導和部分資料。
周嘉華
二○一四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