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利率政策的歷史回顧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過程不斷推進,現已成為業內外人士討論的熱點,它涉及的問題方方面面、繁蕪叢雜,在這裡,對中國利率政策的歷史做一個系統的回顧和粗淺的分析,可以作為“利率的市場化”分析的依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利率政策的歷史回顧
  • 描述對象:利率政策
  • 階段區分標誌:改革開放
  • 涉及地區:中國
  • 最初版本:1949年
  • 最新版本:2004年
中國的利率政策,以改革開放作為分水嶺,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一、改革開放以前的利率政策(1949~1977 )
在目前可以查閱的統計資料中,大多只提供90 年以後的利率數據,其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以前的利率政策不以調整巨觀經濟為目標,所以對今天研究的“利率市場化”問題的意義不大。從建國到77 年,是中國的一段低利率時期,在當時,低利率被稱為“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它類似於財政補貼的再分配功能,作為政府的一項福利,由低利率來扶植工商業,促進企業的生產活動。下面分階段來介紹:
(一)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利率政策(1949~1952 )
建國初期,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當時,一方面,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剛剛起步,私營經濟比重很大;另一方面,物價水平波動頻繁,且波動幅度很大。所以利率政策的主要目標就是支持社會主義生產建設和一致通貨膨脹。在建國之初,國庫空虛,資金奇缺,而恢復社會主義工商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所以國家允許公司兩套利率體系同時存在,允許發展私人貸款業務,以緩和資金緊缺的矛盾。所以建國初,我國還存在很多私人錢莊和相當規模的黑市交易,且政府貸款利率低於私人錢莊,私人錢莊更遠遠低於黑市交易。待經濟情況有所好轉,國庫比較充足,國家不斷降低利率,一方面利於工商業的恢復,一方面拖垮了運營成本較高的私人錢莊。1952 年,私人錢莊紛紛倒閉,國家藉機完成公私合營。
在這一階段,利率經歷了多次調整,呈大幅的下降趨勢,最終回落至14.4% 。政府完成了利率統一;並為了恢復工商業,對付當時國內複雜的經濟形勢,對農、工、商給與不同貸款利率,實行了差別利率的政策。
(二) “一五”時期的利率政策(1953~1957 )
國家完成了對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第一個五年計畫”的運行,標誌著我國正式進入了計畫經濟時期。這個時期,國家需要統一的利率政策,統一的利率制度,統一的利率。
在這個階段,國家利率調整次數明顯減少,利率的水平繼續大幅降低。利率的各項管理工作都制定了統一的規定;利率的種類、檔次有所簡化,差別利率沒有懸殊差距。
(三) “二五”時期的利率政策(1958~1965 )
大躍進”、“反右傾”、“以階級鬥爭為綱”,這些就是這個時代的關鍵字。在這個時期,國家領導人在經濟和政治方針上都犯了一些錯誤,從這個時期的利率的起落可見一斑。
為順應“大躍進”運動的發起,鼓勵生產,國家再次下調利率;但“大躍進”的不良影響很快暴露出來,商品市場貨物奇缺,國家無奈之際,將利率調高;而“反右傾”運動開展起來後,一些極端人士提出“利率偏高,使少數大額存款戶獲得了較多的利息收入,這同我國階級鬥爭的形式是不符合的”,因此再次把利率降低,剛剛有所恢復的經濟態勢,又再次陷入混亂。
在這個階段,存貸款利率水平反覆調整;貸款利率的種類和檔次進一步簡化,甚至將農、工、商統一為單一的利率檔次。利率的調整為政治目的所左右,利率調整的動機在今天看來是荒誕不經的,但這確實是那個年代的產物。
(四) “文革”時期的利率政策(1966~1976 )
“文革”十年間,利率大的調整隻有一次,長期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上。利率作為經濟槓桿的作用幾乎完全喪失,利率的管理必須絕對的服從於政治目的。
二、轉軌時期的利率政策(1978~ 現在)
“文革”應該說是一個低谷,也可以說是深淵。78 年的時候,中國人還想不到,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國的金融體制會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也想不到,未來二十年,又是怎樣的一番驚天動地。
(一) 利率上升時期的利率政策(1978~1989 )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給了中國人民新的希望。銀行業從此在國民經濟中地位大大提高; 作為調節經濟的重要槓桿,利率的管理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利率政策不斷進步,擺脫政治的桎梏,成為調節經濟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這十二年里,80 ,85 ,88 年,分別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主要是由於經濟形勢的好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上升,導致消費需求的增加;企業在經歷了長期的投資饑渴期後,出現了盲目投資的傾向,導致投資需求過旺。國家在此期間多次提高利率,吸收存款,回籠資金,使得利率水平逐步提高,緩解通貨膨脹。
在這個時期里,存貸款利率水平全面提高,是適當增加了貸款利率的檔次。側重吸收儲蓄,積累資金,進行生產投資。並初步建立起中央銀行基準利率體系,為間接巨觀調控做好了準備。
(二) 利率反覆調整階段的利率政策(1990~1995 )
由於改革處在一個並不成熟的階段,經濟成長和物價水平都有比較大的波動。93 年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國家正式確立了利率市場化的改革目標。並且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銀行,同時進行外匯改革和財稅改革,為利率的改革建立良好的環境。
這個階段,根據經濟發展的狀況,國家多次反覆調整利率水平,利率曾三降三升。中國人民銀行嘗試著利用利率槓桿來調節資金的流向,改革國民經濟的結構,進行間接的調控。但是,在調控的動作上,還往往表現出一些滯後性和經驗不足。這個階段,被看成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準備階段。
(三) 利率下降時期的利率政策(1996~2003 )
國家的改革不斷深入,更為成熟。在連續的八年里,利率持續下調。國家繼續實行浮動利率制,並對其加強管理;以法規形式規定了利率政策的權力和歸屬,是利率調整作用更嚴肅、更權威。開始啟用基準利率體系,間接調整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簡化了利率結構。
中國人民銀行能更為主動的利用利率政策對經濟進行微調,在調整的動作上,更敏銳、更熟練、更精準。利率政策已經成為央行主要的間接巨觀調控工具。
(四) 利率市場化的關鍵階段(2004~ 現在)
在利率連降八年之後,04 年,央行首次宣布升息。利率調整政策配合了一系列巨觀調控措施統籌考慮。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調整中央銀行再貸款利率和再貼現利率;利率調整措施。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
從93 年提出利率市場化至今,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已經進行到關鍵階段。雖然改革中有很多困難和問題,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還是充滿希望。我們“摸著石頭過河”,正在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的改革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