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背景
中共
中央政治局2013年10月29日召開會議,討論十八屆二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審議並同意印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並決定於11月9日至12日召開第十八屆三中全會。
通常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後召開五次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第一次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一中全會)通常緊接該次黨代會召開,主要討論黨內人事安排和近一個時期的重大政策方針。第二次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二中全會)則一般召開於次年元旦後兩會前,議題集中在一府兩院及其所屬部門的機構、編制變動和人事安排上。到三中全會,則通常推出中國深層次改革政策,通常以經濟體制改革政策為主,也存在重大政治體制改革內容。有時也研究部署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等工作。
會議會程
重大決議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決議中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五大體制改革要點:
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其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堅持和完善基本
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巨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政治體制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
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
圍繞提高科學執政、
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文化體制
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社會體制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生態文明體制
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歷史影響
從歷史的角度看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在制度變革和體制創新上。全會在一些基本制度和理論問題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如首次定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加明確強調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同等重要性;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特別提出了“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制度、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制度、股票發行註冊制度、權力清單制度、官邸制、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等等。這些重大突破,鞏固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制度,豐富和完善了社會主義理論,對個人、社會、國家和世界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激發個人創富熱情
全會推動了各項基本制度的完備和定型,也促進了制度運作的有效性、規範化和程式化。這有利於社會成員和各個市場主體對未來形成穩定的預期,減少了利益之間的重疊和交叉,約束、規範了人們在市場競爭中可能採用的方式和手段。必將極大激發人們參與到公正合理的財富創造中去,讓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全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全會提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制度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基本保障,全會關於市場、產權、司法、財稅、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變革,必將有效地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和諧,推進和促進我們建成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全面小康的和諧社會。
推動國家發展轉型
全會一系列頂層設計剷除了轉變發展方式的各種體制機制上的障礙,為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政府干預過多、市場競爭體制不完善、資源價格扭曲等障礙必然隨著改革的推進逐步被破除。同時,提高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為轉變發展方式施加了更大的外部壓力。
有利世界和平繁榮
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攬子方案,不但會讓中國獲得改革紅利,也將讓全世界收穫中國的改革紅利。全會提出“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對很多國家來說都是發展的機遇。全會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不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改革,也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對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和重大貢獻。
社會評價
經濟改革固然是外界關注
三中全會的重點,但是中國官方媒體針對轉變政府職能、提倡行政審批改革、簡政放權做了一系列報導,反映出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議題。——新加坡《
聯合早報》
預計中國新領導層的改革可能包括轉變政府在經濟中的職能,讓經濟從依賴投資轉向依賴消費和服務,從而實現再平衡,將城鎮化作為下一個重要經濟成長驅動力,推動產業升級,提高創新能力。——美國《
華爾街日報》
話語必須轉化為行動。中國沒有那種奢侈的條件,能夠讓所有的改革都等到時機成熟才啟動。中國領導人可能不得不承擔起更大的風險,加緊推動亟需的改革。應該認識到,中國政府的謹慎或許反映了其經濟和政治智慧。——英國《
金融時報》
中國的開放,從上海自貿區到澳門的橫琴模式,都是試驗性質,摸著石頭過河,看似大膽,但又兢兢業業,如履薄冰,要不斷總結經驗,將優點極大化、缺點極小化,才向全國推廣。它和運動型的政策,有本質上的差別。——香港《
亞洲周刊》
在三中全會召開前夕,中國領導人高頻率地總結改革、強調改革、部署改革,無疑具有極強的政策定調意義,同時也極大地穩定和提升了國內、國際對新一輪改革的預期。——香港《
大公報》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歷史任務與定位十分清楚,就是要將“改革尚未成功”的改革繼續下去,“開放尚未徹底”的開放繼續下去。所以,還是改革開放,只是需要更深入、更全面實施。——台灣《
經濟日報》
本次三中全會的意義堪比十四屆三中全會。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二是,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均為黨領導下的組織機構,在機構建設方面的力度非上兩屆可比。
全會的改革目標明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當前中國面臨的重大和緊迫問題作出系統改革部署。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後公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歐洲時報網刊文分析稱,這與三中開幕之前“闖險灘”之類的表述一樣,既體現了對改革難度的預見,又宣示了解決困難的決心。
國內著名
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中國政通教育顧問
魯尚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是中國道德建設的一個信號,給中國以後的
市場經濟指出了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