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儺戲發展史及藝術形態研究》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朱恆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儺戲發展史及藝術形態研究
- 作者:朱恆夫
- 出版時間:2023年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73207845
- 定價:128 元
《中國儺戲發展史及藝術形態研究》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朱恆夫。
《中國儺戲發展史及藝術形態研究》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朱恆夫。 內容簡介本書經民宗局審讀,未發現違反民族宗教政策內容,批覆文號:滬新出審(2023)22號。本書清晰地勾勒了從周到當代的儺與儺戲發展歷程,對儺戲的...
儺戲的藝術價值就在於它是中國戲曲的雛形,它影響和啟發中國戲曲的產生和發展。除此之外,武安儺戲的祭祀儀式還具有神靈的震懾作用。在史前時代,原始先民在遭遇地震、洪水、火山噴發、流行疫病等自然現象和災難時,由於難以解釋其發生的原因,便認為這些現象背後,都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發揮作用。先民們為了駕馭自然、...
作為一種奇特的原始文化現象,它在三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極其豐富的文化積澱,隱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蘊,為人類學、民族學、宗教民俗學和藝術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傳承狀況 由於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與舊時代“儺戲”的條件、背景已經大不相同,交通的日益便利拉近了恩施與山外的社會距離,老百姓在村村通油路...
歷史淵源 萬載儺戲又稱“跳魈”,流傳於江西省萬載縣鄉間和鄰縣。它大約誕生於元末明初,是萬載縣當地民間驅鬼逐疫、祈福求平安的一種民俗活動。整個儀式中,萬載縣當地民眾奉唐末五代的“楊吳將軍歐陽晃”為儺壇主神。“開口儺”的藝術發展與儺廟的興建是分不開的,最早的屬潭埠鎮沙江橋儺廟,始建於明代初年...
德江儺堂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文化活動遺存,是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由最初的祭祀驅邪求福儀式與歌舞說唱,逐漸演變發展而形成的。它是一種由最初簡單的逗樂、對白說唱發展到具有一定故事情節與表演特色的戲劇。文化特徵 表演類型 依照民間功能,德江儺堂戲儺祭可分為四類:一類為“沖儺”,土家族稱之為“槓神”,...
梅山儺戲由土著巫儺師以家傳和師傳兩系傳承,是記錄千百年來湘中歷史、文化、藝術、宗教演化過程的活性載體;是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戲劇發生學、戲劇形態學和湖湘文化研究等諸多學科寶貴的信息源。它是記錄千百年來湘中歷史、文化,藝術,宗教演化過程的活性載體;是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戲劇發生學和湖湘...
貴池儺戲帶有濃厚的宗族色彩,始終限於祭祀演出,它既無職業班社,亦無專業藝人,演員皆由各宗族按房頭攤派男丁擔任。演唱藝術的傳授,大都是以"口傳心授"的民間傳襲方式,父子相傳和宗族師承。因此它的聲腔發展具有兩個特點:一是沿襲古老戲曲聲腔的不變性;二是聲腔音樂由宗族師承關係所帶來的多變性(不變性是指...
儺戲是一種從原始儺祭活動中蛻變脫胎出來的戲劇形式,是宗教文化與戲劇文化相結合的孿生子,積澱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間藝術。這種戲曲藝術形式,曾經一度遍布三湘四水。儺是古代驅疫降福、祈福禳災、消難納吉的祭禮儀式。巫儺歌舞逐步溶入了雜技、巫術等內容,扮演因素、表演因素也增多了,並與其他地方戲劇種...
正如《天府擄瘟》所描述,新晃侗族儺戲不信巫術不驅儺,而祭祖,說明中國戲劇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咚咚推正好是這一階段存在於世的證明。儺戲 儺戲,是一種從原始儺祭活動中蛻變脫胎出來的戲劇形式,是宗教文化與戲劇文化相結合的孿生子,積澱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間藝術。這種戲曲藝術形式,曾經一度...
《中國儺戲史》首次全面系統梳理儺禮制度、儺戲演變的發展規律,在學術上較為準確地辨析了“禮戲”生成、演變、遺存等基本內涵與狀貌特色。內容包括兩部分:上篇為儺禮制度史,歷經先秦裂變、漢唐重構、宋明衰微三個階段,這是儺戲發展演變的脈絡與基礎;下篇為儺戲演變史,歷經上古裝扮表演準戲劇形態、唐儺百戲的興盛...
江西儺的品類之豐富,在中國儺文化中也不多見。從其性質而言,如儺祭、儺藝術之分;從表現形式而言,有“開口儺”、“閉口儺”,“文儺”、“武儺”之別;從藝術開礦而言,則有“儺戲”、“儺舞”相輔相成。正是由於這種豐富,贛儺才能在漫長的社會發展歷程中,存其生命,葆其活力。 贛儺已形成了自己的...
萍鄉儺文化比較典型地體現了中國湘贛之間長江流域以蚩尤為首領的三苗九黎部族文化發源地的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國內外一大批著名的專家學者和遊客紛至沓來,到這裡尋找中華遠古文化的蹤跡。國家文化部、省人民政府授予上栗縣、湘東區“中國儺藝術之鄉”、“儺文化之鄉”的稱號。隨著經濟的發展,萍鄉對這一古老...
發展歷史 1988年11月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成立;1990年4月,在山西省臨汾市舉辦了中國儺戲國際學術討論會;1990年10月,在北京舉辦第11屆亞運會期間,與中國戲劇家協會、貴州省文化廳聯合舉辦了儺文化展覽和演出;1991年,在湖南省吉首市舉辦了中國少數民族儺戲國際藝術研討會;1992年,在廣西舉辦儺戲國際學術研討會;1994...
西南各省、市、區儺戲、儺面具,具有不同類型、層次和形態,是中國儺文化最具研究價值、學術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地區。西南儺戲、儺面具的保護、創新與傳承、開發與利用,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研究、建設的重要課題。儺文化是貴州民族民間文化中的一個亮點,儺戲被列入亞太文化中心傳統民間表演藝術資料庫,並已申報列入首批...
第二節 永嘉雜劇與興化戲、梨園戲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節 元雜劇的興起與衰弱 第二章 明代興起的主要劇種及其藝術形式 第一節 崑劇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弋陽腔的發展歷程 第三節 海鹽腔、餘姚腔及其它聲腔的興亡 第三章 儺戲系統的主要劇種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 第一節 儺戲概述 第二節 儺戲的發展歷程 第三節...
本書參考儺文化的權威資源,結合相關專家意見,整合儺戲研究的專家系統與民間分類方法,精選出一批儺戲中兼具高度文學價值與學術研究價值、又適合國民教育和對外文化交流的文字材料彙編而成。圖書目錄 前言 凡例 湖南儺戲概述 一、湖南儺戲的歷史 二、湖南儺儀的儀式過程 三、湖南儺壇文本的形態特徵 四、湖南儺戲的藝術...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城鎮化發展趨勢的加強,南豐跳儺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民俗生態依託漸失,藝人隊伍後繼乏人,儺班漸減。有鑒於此,急需加以保護扶持。婺源儺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西省婺源縣 婺源儺舞俗稱“鬼舞”或“舞鬼”,歷史悠久,節目眾多,風格獨特,是中國古代舞蹈藝術史研究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