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 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春秋戰國時期,闔閭大城、館娃宮、南宮、姑蘇台等大型建築的興建,孕育了該技藝的形成。明清,皇家宮殿和大量園林的建造,將其推向鼎盛。民國時期逐漸衰落,改革開放後漸復生機。

傳承保護

該技藝是以木匠領銜,集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疊山匠、彩繪匠等古建工種於一體的建築技藝,能巧妙運用各種營造手法,使山石、水池、花木、亭榭等在有限的空間內步移景換、變化無窮、賓主分明,具有色調和諧、結構緊湊、製造精巧和布局機變等特徵,尤以奇巧的梁架結構、精美機變的腰檐轉角最具特色,給人以“雖由人作,宛如天開”之感。 “金剛腿”(俗稱“活門坎”)和石門框結構的設計,體現了香山幫匠人的匠心獨運。漆匠中的“蘇式”彩畫技藝水平高超,以蘇州東山的凝德堂和常熟的彩衣堂為明清兩代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