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梳理中國傳統書院教育的發展歷程,闡釋中國傳統書院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環境、教育意蘊及教育考評,在此基礎上分析當代高等教育的困境,提出中國傳統書院教育的當代價值與啟示。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中國傳統書院教育的歷史流變 | 第二章 中國傳統書院的教育理念 | 第三章 中國傳統書院的教育內容 | 第四章 中國傳統書院的教育方法 |
---|
第一節 傳統書院教育的起源與產生 第二節 傳統書院教育的發展與流變 第三節 傳統書院教育的興盛與變革 | 第一節 傳統書院的辦學宗旨 第二節 傳統書院的培養目標 第三節 傳統書院的教學特色 | 第一節 經史之學 第二節 教師講義和學派成果 第三節 實用知識 第四節 西式課程 | 第一節 自修和自省的教育方法 第二節 研討和對話的教育方法 第三節 講授和體驗相結合的教育方法 第四節 開放式和平民化的教育方法 |
第五章 中國傳統書院的教育環境及其教育意蘊 | 第六章 中國傳統書院的教育考評 | 第七章 中國傳統書院教育的當代價值 |
---|
第一節 環境與教育環境 第二節 傳統書院選址的教育意蘊 第三節 傳統書院建築的教育意蘊 第四節 傳統書院景觀的教育意蘊 | 第一節 傳統書院的教師考評 第二節 傳統書院的學生考評 | 第一節 我國當代高等教育的困境 第二節 中國傳統書院教育的當代價值與啟示 |
創作背景
晚清書院改制的完成和新學制的確立,意味著積澱了千餘年教育和文化精華的傳統書院被切斷了演變成為近現代大學的可能,而高等教育在邁向近現代化的過程中也割裂了與傳統書院之間的聯繫。書院改制不僅使傳統書院在制度層面消失,而且使書院在千餘年發展過程中累積下來的優秀傳統幾乎完全喪失。然而,書院制度的終結絕不意味著書院精神和書院文化的消亡。傳統書院的教育精神和文化都深刻地影響著當代中國大學,使中國大學在接受歐美大學模式的同時保持了民族特性,而非完全西化和成為“歐洲大學的凱旋”。進入新時代,隨著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推進,重新對傳統書院教育的當代價值進行研究,對探索出一條適應中國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改革創新之路具有啟示和借鑑意義。基於此,《中國傳統書院教育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是在近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創立和發展起來的。近代中國大學的興起與傳統書院的終結是同步進行的。由於書院改學堂的倉促和對歐美模式的照搬,使得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一度照搬蘇聯模式,直至改革開放之後才漸漸開啟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當代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境和弊端主要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①德育目標偏頗和德育實效性較弱;②研究生教育中治學精神的缺失;③高校教學方法的陳舊;④高校師生關係的異化;⑤高校校園規劃的困頓;⑥高校校園文化的匱乏。除此之外,總體來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缺少長效性與連貫性,多數高校沒有將校園文化建設放在高校頂層設計和整體發展層面上進行有效部署,沒有形成高校師生共同參與校園文化的建設形態,同時缺乏相關機構的統一部署和整體協調。
該書指出,傳統書院不僅是教育組織,更是文化機構,歷經千餘年的發展積澱,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書院文化。書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已經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象徵。傳統書院文化中蘊含的文化價值、道德價值、歷史價值和世界價值,值得人們深入挖掘,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統書院文化的內涵豐富,可以從精神、物質、制度和行為四個層面進行解讀,汲取其合理成分,為當代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鏡鑒和啟示:①精神文化層面,傳統書院注重價值關懷,有益於對當代德育為先理念的堅守;②物質文化層面,傳統書院重視環境薰陶,有助於當代大學校園規劃的科學;③制度文化層面,傳統書院強調規範保障,有利於當代高等教育管理的最佳化;④行為文化層面,傳統書院倡揚活動實效,有助益於當代學校教育實踐的最佳化。該書強調,新時代中國大學文化的構建需要在繼承中國傳統書院優秀文化的基礎之上,對其精華部分加以凝練轉化,將其轉換為大學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使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呈現出明顯的“中國氣派”,這也是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的必經之途。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張曉婧,歷史學博士,安徽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出版專著《
清代安徽書院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等多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