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德性: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研究

涵養德性: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研究

《涵養德性: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研究》是杜華偉創作的教育史著作,首次出版於2021年6月。

書院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教育機構,涵養德性是古代書院教育的根本使命與終極目標。該書分析了古代書院德性培育的教育理念、基本方法、具體途徑和根本目標,強調在德性養成過程中,除了發揮制度約束與環境浸潤的作用,更應該注重個體的自覺修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涵養德性: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研究
  • 作者:杜華偉
  • 類別:教育史著作
  • 字數: 186千字
  • 首版時間: 2021年6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七章,大致內容如下:第一章簡要介紹了書院在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發展狀況,闡述了古代書院教育與官學、私學的關係以及書院在聚徒授業過程中,始終注重對儒家傳統德性價值的繼承與發揮,以德性作為“講學”“藏書”“祭祀”與“學田”四大基本規制的目標指歸。第二章研討古代書院德性培育的理念、原則與目標。第三章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來分析古代書院德性培育的基本方法。第四章探討了書院學規章程與課考制度。第五章探討了古代書院優靜風雅的自然環境,怡情養性的建築群落以及德性充溢的人文環境,對於不斷提升生徒的學識水平與德性修養具有重要價值。第六章論述了書院德性培育過程中的內在修為途徑與方法——自省和慎獨。最後一章分析古代書院德性培育的優長與不足,為當代高等教育發掘養分與提供借鑑。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古代書院的發展及其對德性培育的重視
第二章 古代書院德性培育的理念、原則與目標
第三章 古代書院德性培育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 古代書院德性培育的制度約束
第五章 古代書院德性培育的環境設定
第六章 古代書院德性培育過程中的內在修為
第七章 古代書院德性培育對當代高等教育的啟示
參考文獻

創作背景

高等教育關係著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承擔著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任務。杜華偉長期在高校從事教學工作,認識到高等教育的艱巨性與重要性,提升高等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至關重要。而中國古代書院教育有著明確的目標、完善的體系與合理的評判標準,對於當代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啟示與借鑑意義。鑒於此,杜華偉對古代書院德性培育相關問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在作者看來,傳統的道德文化是無法簡單移植到現代社會中的。這不僅因為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是根本異質的,而且也因為現代人及其生活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道德所能解釋的範圍。古代書院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必然有其時代的烙印,如用以進行德性培育的藍本——“四書五經”有其封建性的糟粕;在教育過程中,過於重視道德教育、輕視知識教育;在德性培育過程中,重視道德義務、輕視道德權利等。但作者也強調,對待傳統道德文化,人們應該去粗取精,發揚其優勢。古代書院堅持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採取靈活的會講制度和“分年”道德教育法,重視德性培育過程中的環境浸潤和個體踐履等,以充分實現傳統價值體系和道德規範個體化與具體化。在德性培育方面,古代書院建立了一個內外一體、倫理與政治合一的有效模式,這一模式以生徒修身為中心環節,注重個體自省自悟與外在制度約束有機結合,巧妙地把個人道德、社會倫理和國家政治貫通一體,形成了邏輯上的連貫性與實踐上的可操作性。
該書提出,當代高等教育可以充分借鑑古代書院德性培育成功之處,通過“制定終極目標、建構主體人格、完善倫理制度、強化主體實踐、重視個體修為、打造育人環境”等措施,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感染力,使外在道德規範真正內化為大學生自己的道德意識、道德需要與道德信念,並最終促成他們自覺的道德行為,以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自覺性、提升全社會的道德水平、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涵養德性: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研究》
2021年6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8708-8

作者簡介

杜華偉,女,2000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獲法學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中南大學倫理學專業,獲哲學碩士學位;2012年畢業於中南大學倫理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