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互文研究

中國傳統互文研究

《中國傳統互文研究》是2019年6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傳統互文研究
  • 作者:劉斐
  • ISBN:9787564232467
  • 定價:78元
  • 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國傳統互文為研究內容,旨在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及現代文本理論提供的視角,通過對傳統互文的互動類型、認知機制、層級及標記等研究,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互文理論,以期實現中西互文的對話並揭示出傳統互文中蘊含的瑰麗的文本世界。第一章是全文的緒論。 第二章研究了傳統互文源起的相關問題。第三章系統研究了傳統互文中互文項之間的互動關係。第四章分析了傳統互文中的“文”的內涵、層級與標記。第五章旨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中西互文間的深入對話。第六章為結論,對全書提出的觀點予以了總結。

圖書目錄

前言 / 1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緣起 / 1
一、 問題的提出 / 1
二、 針對性初步研究的啟示 / 2
(一) 傳統互文並非僅指互文辭格 / 2
(二) 傳統互文並非僅限於文本內 / 3
第二節研究對象 / 3
一、 本書的研究對象 / 3
(一) 總括性互文標籤 / 4
(二) 明示性互文標籤 / 4
二、 關於研究對象的範圍 / 4
(一) 將“互X”類術語納入研究對象的原因 / 4
(二) 關於“互體”的問題 / 5
三、 研究對象的語料問題 / 7
(一) 關於語料的來源問題 / 7
(二) 關於語料的復見問題 / 9
(三) 關於語料的歸屬問題 / 9
(四) 關於語料的年代問題(偽孔安國《尚書傳》的年代問題) / 10
第三節研究綜述 / 11
一、 傳統互文研究綜述 / 11
(一) 關於傳統互文源起的研究 / 11
(二) 關於傳統互文類型的研究 / 12
(三) 關於傳統互文層級的研究 / 13
(四) 關於傳統互文機制的研究 / 14
(五) 關於中西互文關係的研究 / 16
(六) 以往對傳統互文研究的不足 / 17
二、 西方互文性理論研究綜述 / 18
(一) 西方互文性理論的源起 / 18
(二) 西方互文性理論的演變 / 25
(三) 近三十年來西方互文理論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 30
第四節研究意義 / 34
第五節相關術語說明 / 35
一、 隱文 / 35
二、 互文本·前文本·源文本 / 36
三、 元文性文本·元元文性文本 / 36
四、 副文本·元副文本·元元副文本 / 37
第二章傳統互文源起研究 / 38
第一節“互文”術語始見研究 / 38
一、 “互文”術語始見的三種可能 / 38
(一) 東漢末《淮南子》注中存在四處“互文” / 38
(二) 《淮南子》原有許慎注與高誘注 / 39
(三) 《淮南子》許注、高注於宋代混雜一處 / 39
二、 論《淮南子》注中四處“互文”當屬高誘所注 / 40
(一) 從許注、高注分布的系統性差異推斷 / 41
(二) 從《淮南子》注的輯佚著作推斷 / 44
(三) 從《淮南子》注與許慎《說文解字》的對比中推斷 / 45
三、 高誘與鄭玄關係考 / 47
四、 結論:“互文”此術語由鄭玄最早使用 / 48
第二節互文辭格發現研究 / 49
一、 關於互文辭格發現的兩種觀點:“鄭玄說”與“服虔說” / 49
二、 服注質疑 / 50
三、 “服虔說”與“鄭玄說”之爭的原因 / 51
四、 鄭玄、服虔先後關係研究 / 53
(一) 從魏晉時期諺語“父康成,兄子慎”推知鄭先服後 / 53
(二) 從對反切的使用情況判斷服虔為後輩學者 / 54
(三) 從其他人的生平判斷鄭前服後 / 55
五、 結論: 互文辭格由鄭玄最早發現 / 58
第三節鄭玄使用“互文”研究 / 58
一、 鄭玄使用“互文”的分布情況 / 58
二、 鄭玄所用“互文”指稱的語言現象 / 59
(一) 對舉互文(類義互文) / 59
(二) 互文修辭格(交錯省略互文) / 60
(三) 跨文本縮略互文 / 66
(四) 跨文本推理互文 / 67
三、 結論 / 68
第四節古代學者對傳統互文
理論建構的三個時期 / 68
一、 傳統互文理論建構的萌芽時期(漢末至魏晉) / 68
(一) 明示性互文標籤的系統性使用 / 69
(二) 明示性互文標籤對互文項互動關係的初步揭示 / 70
(三) 杜預、范寧對互文理解機制的卓越探索 / 74
二、 傳統互文理論建構的自覺期(唐代) / 76
(一) 賈公彥對互文成文機制的探索 / 76
(二) 賈公彥對互文理解機制的探索 / 78
(三) 賈公彥在傳統互文理論建構過程中的雙重作用 / 79
三、 傳統互文理論建構的總結期(晚清至現代) / 79
(一) 俞樾提出“參互見義” / 79
(二) “參互見義”觀的形成背景 / 83
(三) 鄭遠漢提出“參互成文,合而見義” / 86
(四) 傳統互文理論建構中的缺陷 / 88
第三章傳統互文之“互”研究: 傳統互文互動類型及認知機制研究 / 90
第一節形式互動類互文(語序互動類互文) / 93
一、 倒序協韻互文 / 93
(一) 倒序協韻互文理論的發展 / 93
(二) 倒序協韻互文的類型 / 96
二、 倒序錯綜互文 / 98
(一) 倒序錯綜互文源起研究 / 99
(二) 倒序錯綜互文的類型 / 103
三、 倒序協韻互文與倒序錯綜互文的關係 / 105
第二節語義互動類互文 / 106
一、 語義近似互文 / 107
(一) 同義互文 / 107
(二) 事同互文 / 114
(三) 類義互文 / 117
(四) 事類互文 / 121
二、 語義衝突互文 / 125
(一) 歧義互文 / 125
(二) 矛盾互文 / 126
三、 語義互補互文 / 128
(一) 意象互體互文 / 128
(二) 異文互見互文 / 129
(三) 事理互明互文 / 140
(四) 事件互備互文 / 146
(五) 特徵互足互文 / 148
四、 語義指稱互文(同指互文) / 151
(一) 空間同指互文 / 151
(二) 異名同指互文 / 153
(三) 關係同指互文 / 154
(四) 交叉型同指互文(空間性質同指互文) / 154
(五) 同指互文的實質是認知性互文 / 155
第三節形式—語義互動類互文 / 156
一、 形式省略—語義對等類互文(縮略互文) / 157
二、 形式省略—語義互補類互文 / 157
(一) 單向省略互文 / 157
(二) 交錯省略互文(互文辭格) / 161
(三) 推理省略互文 / 166
(四) 從話語結構角度看互文辭格與推理互文、特徵互足互文的區別 / 175
第四節傳統互文的認知機制 / 177
一、 “相似即互文”原則 / 177
二、 “互補即互文”原則 / 178
第四章傳統互文之“文”研究: 文的內涵、層級與標記研究 / 180
第一節傳統互文中“文”的內涵 / 180
一、 “文”的本義:“文身”之“文” / 180
二、 “文”的內涵: 萬物交錯皆可成文 / 182
三、 “文”的層級: 從獨體字到文本 / 185
第二節傳統互文的層級 / 186
一、 文本內傳統互文 / 186
(一) 詞語層面的互文 / 186
(二) 詞組層面的互文 / 191
(三) 小句層面的互文 / 191
(四) 跨句群互文 / 191
二、 主副文本間互文 / 198
(一) 主文本與副文本之間的互文 / 198
(二) 副文本之間的互文 / 208
三、 文本間互文 / 212
(一) 史著體裁間互文 / 212
(二) 篇名互文 / 218
(三) 跨文本同義避復互文(《書》《志》互文) / 218
(四) 跨文本事理互明互文 / 219
(五) 跨文本同指互文 / 219
(六) 跨文本承前省略互文 / 221
(七) 跨文本互文辭格 / 222
(八) 跨文本推理互文 / 224
第三節傳統互文的標記 / 228
一、 關於傳統互文的標記問題 / 228
二、 事類互文標記 / 229
三、 承前省略互文標記 / 230
四、 推理互文標記 / 230
五、 異文互見互文標記 / 231
(一) 話語互見互文標記 / 232
(二) 事件互見互文標記 / 234
(三) 篇內互見互文標記 / 238
(四) 存疑互見互文標記 / 239
第五章中西互文的對話 / 241
第一節中西關於“文”的相通之處 / 241
一、 中西方“文”本義的共通之處 / 241
二、 中西方“文”中蘊含的非自足觀與互涉觀念 / 243
三、 中國傳統文獻中的互文性“文”概念 / 244
四、 中國傳統“文”層級的獨特價值 / 245
第二節中西互文類型之比較 / 245
一、 中西互文類型的共通之處 / 246
(一) 對副文本互文的共同關注 / 246
(二) 對跨文本互文的共同關注 / 247
二、 中國傳統互文獨有的類型 / 247
(一) 傳統互文對語序層面互文的關注 / 247
(二) 傳統互文對文本內互文的關注 / 248
(三) 傳統互文中特有的文本間互文現象 / 248
第三節中西互文認知機制的比較 / 248
一、 西方互文的認知機制: 嵌入即互文 / 248
(一) “形式嵌入即互文”原則與生成性互文 / 249
(二) “聯想嵌入即互文”原則與理解性互文 / 250
二、 傳統互文中的生成性互文與理解性互文 / 252
(一) 中國傳統互文也可分為生成性互文與理解性互文 / 252
(二) 中國傳統互文中生成性互文的獨特性 / 253
(三) 中國傳統互文中理解性互文的獨特性 / 253
三、 中西互文認知機制的對話 / 254
第四節中西副文本之比較——兼論傳統副文本建構的文本世界 / 255
一、 西方副文性理論的提出及對傳統互文研究的意義 / 255
(一) 西方副文性理論的提出 / 255
(二) 副文性理論對傳統互文研究的重要意義 / 256
二、 傳統互文中獨特的副文本互文 / 256
(一) 從“經傳互舉”看副文本的相對獨立性 / 256
(二) 從“經序互相足”看主副文本的話語權 / 259
三、 傳統副文本建構的文本世界 / 260
(一) 副文本鏈: 副文本·元副文本·元元副文本 / 260
(二) 副文本的雙重身份與元文性文本鏈的建構 / 262
(三) 副文本存在於跨文本互文中源文本的雙重身份 / 263
(四) 副文本中體式的狂歡與文本功能的交匯 / 265
(五) 從副文本《三國志注》到現代解讀性新聞語篇 / 267
第五節附論: 廣闊視野中的中西互文對話 / 273
一、 西方生成性互文與柏梁體、集錦體 / 274
(一) 多重聲音的響起與柏梁體的產生 / 274
(二) 引文的馬賽克與集錦體 / 276
二、 西方承文本性理論與劉郎題糕、奪胎換骨 / 281
第六章結論 / 284
參考文獻 / 289
後記 / 301
作者簡介 / 30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