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第1卷)

中國佛教史(第1卷)

《中國佛教史(第1卷)》是1985年6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繼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佛教史(第1卷)
  • 作者:任繼愈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0040178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佛教史(第1卷)》是第1卷中國佛教史,書中具體包括了:關於東漢明帝感夢遣使求法說、東漢末年佛教的流行和道教的創立、東漢時期漢譯重要佛經剖析、支婁迦讖及其所傳的大乘般若學等內容。
《中國佛教史(第1卷)》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任繼愈(1916—2009),1934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56年開始任繼愈先生撰寫、發表了一系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佛教研究文章,如《南朝晉宋間佛教“般若”、“涅槃”學說的政治作用》(1956)、《禪宗哲學思想略論》(1957)、《天台宗哲學思想略論》(1960)、《華嚴宗哲學思想略論》(1961)、《法相宗哲學思想略論》(1962)、《漢唐時期佛教哲學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1963) 等,並於1963年集結為《漢唐佛教思想論集》出版。1964年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任先生成為首任所長。後主持整理了《中華大藏經》正編和續編,主編《中華大典》,為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研究的發展準備資料;另一方面聯合自然科學家,於1997年重建中國無神論學會,堅定宣傳無神論,並創辦了《科學與無神論》雜誌。這是我國無神論研究、宣傳和教育事業的新起點,任繼愈先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研究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致力於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研究中國佛教史和中國哲學史。1963年結集出版的《漢唐佛教思想論集》,是其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研究的最早成果,其中關於佛學研究的文章被毛澤東稱讚為“鳳毛麟角”。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佛教傳人以前,秦漢時期中國社會上流行的教迷信和方術
第一節 五行、五德、五帝
第二節 秦漢王朝的“五帝”、“太一”的崇拜和祠祀,“五帝”崇拜和祠祀
象徵大一統的“太一”神
第三節 鬼神觀念
第四節 方士和神仙
第五節 卜筮
第六節 占星術
日占
月占
五星占
恆星占
星變譴告
第七節 望氣和風角
望氣
風角
第二章 佛教輸入中國
第一節 關於佛教輸入中國的一些傳說
(一)三代以前已知佛教
(二)周代已傳入佛教
(三)孔子已知佛教
(四)戰國末年傳入佛教
(五)中國在先秦曾有阿育王寺
(六)秦始皇時有外國僧眾來華
(七)漢武帝時已知佛教
(八)劉向發現佛經
第二節 佛教從印度向西域的傳播
漢與西域的交通
阿育王時期佛教的傳播
印度西北希臘移民的佛教信仰
部派佛教的分布
大月氏的佛教
安息和康居的佛教
龜茲和于闐的佛教
第三節 兩漢之際佛教的輸入
兩漢之際西域與中國內地的往來
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佛經
楚王英奉佛
關於東漢明帝感夢遣使求法說
第三章 東漢三國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佛教傳播的社會歷史條件
第二節 東漢末年佛教的流行和道教的創立
桓帝祠黃老、浮屠
道教的創立和《太平經》
漢譯佛經概況
笮融祠佛招徠民戶
第三節 三國時期的佛教
魏地佛教
吳地佛教
東漢三國時期的佛教造像
第四節 《牟子理惑論》及其對佛教的理解
牟子其人與其書
(一)牟子著書的年代
(二)《牟子》原書的形式
《牟子》的佛、道(道家)、儒一致的觀點
(一)佛陀觀
(二)對佛教的基本教義的理解
(三)關於佛教僧侶的修行生活
(四)佛教、儒家的關係
(五)對原始道教的批判
第四章 東漢時期漢譯重要佛經剖析
第一節 安世高所傳佛教小乘禪法
佛教“三科”和“五陰”論
“十二因緣”及其社會意義
“四諦”論
“三十七道品”和“道果”
小乘禪法和“安般守意”
第二節 支婁迦讖及其所傳的大乘般若學
支婁迦讖和“般若”學
般若思想在佛教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般若的基本內容之一——“緣起”論
般若的基本內容之二——“本無”論
般若的基本內容之三——“般若漚恕拘舍羅”
般若波羅蜜與大乘禪法
第五章 三國時期漢譯重要佛經剖析
第一節 為適應門閥地主階級需要的佛教理論——支謙的譯述
支謙譯經中的“佛身”思想
《了本生死經》的內外“緣起”論
第二節 《維摩詰經》的思想剖析
維摩詰其人
“佛國”論
如來種
不二入法門
無言與有言
從不住本立一切法
“忍世界”的社會意義
第三節 康僧會的佛教仁道說
第四節 彌陀淨土信仰的傳人——《大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
關子彌陀經典的翻譯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說
附錄一:東漢三國譯經目錄
附錄二:歷代佛教經錄所載漢三國譯經卷數
附錄三:中國佛教史大事年表(漢、三國)
附錄四:印度佛教哲學
索引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