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軍,是在抗日戰爭初期,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冀東暴動中保留下來的部分戰鬥力量基礎組建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軍
  • 時間抗日戰爭初期
  • 組織:中國共產黨領導
  • 任務:堅持艱苦的抗日游擊戰爭
由來簡介,主要戰績,

由來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9縱隊。該縱隊是在抗日戰爭初期,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冀東暴動中保留下來的部分戰鬥力量基礎組建的。
1938年7月,中國共產黨冀熱邊特委在八路軍第四縱隊配合下,發動和領導了冀東20萬工農抗日暴動,建立了抗日武裝。之後,中國共產黨又陸續派遣許多紅軍幹部到這支抗日武裝力量中擔任各級領導。10月,其主力撤到平西抗日根據地整訓,留在冀東的三支游擊支隊便成了冀東抗日游擊戰爭的主要武裝力量。
1940年7月,這支武裝力量編為晉察冀軍區第13軍分區,李運昌任司令員,李楚離任政治委員,轄第12、第13團,曾配合主力部隊參加百團大戰
1945年1月,奉晉察冀軍區的命令,第13軍分區改為冀熱遼軍區,轄第14至第18軍分區,隸屬晉察冀軍區。冀熱遼軍區組成後,投入抗日戰爭的攻勢作戰和戰略反攻,北出長城,進軍熱(河)南、遼(寧)西。
1945年戰略反攻後,冀熱遼軍區主力部隊編為詹才芳黃永勝兩個縱隊。同年10月,冀熱遼軍區劃歸東北,11月又調回晉察冀軍區。同時根據晉察冀軍區統一整編部隊的命令,冀熱遼軍區改編為冀東軍區,所屬部隊編成冀東軍區第11、第12、第13、第14旅。

主要戰績

1942年11月,第13軍分區抽調第12、第13團與所屬各縣大隊、基幹隊合編為7個地方區隊,在長城內外日軍製造的"無人區",堅持艱苦的抗日游擊戰爭,並在鬥爭中逐步發展壯大。
抗日戰爭勝利後,這支部隊立即投入同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軍隊進行鬥爭,接連進行了承德保衛戰、香河保衛戰以及打退美軍直接進犯的安平作戰等,保衛了冀東解放區。
1946年6月至8月,冀東軍區野戰部隊進行了整編,先編為第11軍區改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8月,上述第10、第11、第9旅,在河北遵化地區編成東北民主聯軍第9縱隊,司令員詹才芳,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中權,參謀長彭壽生。各旅依次改稱為第25、第26、第27師。全縱隊2.3萬餘人。不久,部隊先後進入東北地區,參加了東北秋季攻勢東北冬季攻勢作戰。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3月,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9縱隊番號未變。1948年9月,第9縱隊在遼瀋戰役中,先取得錦北戰鬥重大勝利,後擔任錦州城南突破任務,迅速打開突破口,隨即向縱深發展,殲敵1.5萬人,並活捉國民黨軍東北"剿總"上將副司令范漢傑、兵團中將司令盧浚泉。錦州解放後又參加遼西會戰,從錦州直插營口,追殲逃敵,阻絕了大部敵人從海上逃跑,解放了營口。
1948年11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9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軍,仍歸東北野戰軍建制。詹才芳任軍長,李中權任政治委員,楊梅生任副軍長,袁淵任參謀長,王逸群任政治部主任。第25師改稱第136師,曾雍雅任師長,徐光華任政治委員;第26師改稱第137師,蕭全夫任師長,李振聲任政治委員;第27師改稱為138師,任昌輝任師長,王文任政治委員;冀熱遼軍區獨立第7師調歸該軍建制,改稱第159師,陳宗坤任師長。改編後,全軍共4.7萬餘人。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第46軍參加平津戰役,首先插入天津至塘沽之間,切斷了敵人的海上退路,同兄弟部隊一起完成對天津國民黨的包圍。在天津攻堅戰中,擔負由南向北的突擊任務,殲敵1.5萬餘人。爾後轉進河北霸縣地區,奉命改編傅作義起義部隊第121師和273師,將其士兵3600餘人分別補入各部隊。
1949年4月初,該軍編入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建制,向華中、華南進軍。7月上旬,渡過長江,直逼長沙城下,促進了長沙的和平解放。此後,第159師調歸湖南軍區建制;第138師擔任長沙警備任務;第136師、第137師參加衡寶戰役。繼之,又先後遂行了湘南、湘西剿匪任務。
1951年1月,該軍奉命進駐粵東,執行保衛粵東海防的任務。1952年9月,第46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此時軍長蕭全夫、政治委員吳保山。在此之前,第133師調入,原轄之第138師調出。在朝鮮戰場,第46軍先後參加三次攻打馬踏里戰鬥,以後又擔任西海岸守務任務和"三八"線臨津江北岸的防禦任務。1955年10月,從朝鮮回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軍,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和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光榮崗位上,經受了各種鍛鍊和考驗,出色進完成了各項戰鬥任務。湧現出全國著名戰鬥英雄田廣文、紀士信等11人:湧現出許多著名英雄連隊;湧現出二級戰鬥英雄馬玉臣粟學福等英模人物近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