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名解放軍第25軍
- 外文名:Chinese PLA army 25
- 組建時間:1938年
- 前身:華東野戰軍7縱隊
- 發展時期:1946年-1951年
- 撤銷時期:1952年
前期,發展,結束,
前期
1938年春,閩北、閩東紅軍游擊隊和閩西遊擊隊一部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司令員由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兼,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趙凌波,政治部主任胡榮。下轄由閩北游擊隊編成的第5團,閩東遊擊隊和閩西遊擊隊一部編成的第6團,共2500餘人。3月至4月間,第5、第6團先後到達皖南歙縣岩寺鎮地區集中。7月,第3支隊開赴皖南前線。9月,堅守清弋江陣地,同日軍作戰多次。12月,擔負銅陵、繁昌沿江防禦任務。此時,新四軍第1支隊第1團調至皖南歸第3支隊指揮,第3支隊第6團調至蘇南歸第1支隊建制。1939年,第3支隊勝利地進行了5次繁昌保衛戰。1940年,第3支隊改稱為新四軍新編第3支隊,轄第5團、軍部特務團。1941年5月,新四軍新編第3支隊、無為抗日游擊隊和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部分部隊合編為新四軍第7師,師長張鼎丞(未到職),政治委員曾希聖,參謀長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偉,下轄第19旅和挺進團。至1942年底,第7師各部建成巢(湖)無(為)根據地和開闢了含(山)和(縣)桐(城)東遊擊根據地。1943年,第7師兼皖江軍區,所屬部隊編成含和、沿江、皖南、巢湖4個支隊和獨立團。1943年9月,調新四軍第2師第6旅第16團加強第7師。此後,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反對日偽軍"掃蕩"、"蠶食"和反對國民黨頑軍製造摩擦的鬥爭。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9月,第7師免兼皖江軍區。10月,第7師轄第19、第20、第21旅近2萬人撤離皖江地區,由師長譚希林、政治委員曾希聖、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步新、參謀長孫仲德率領開赴魯南,隸屬於津浦前線野戰軍(後改稱山東野戰軍),阻擊國民黨軍沿津浦路北犯,並肅清拒絕投降的日偽軍,先後參加臨城、棗莊等戰鬥。
發展
1946年1月,新四軍第7師改稱山東野戰軍第7師。6月,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第7師移師淮北,參加朝陽集、泗縣及保衛淮陰等作戰。9月,第21旅番號撤銷,部隊併入第20旅。10月,調整編組,第20旅拆散,補入華中野戰軍第1、第6師,第7師師部率第19旅與華中野戰軍第11縱隊合併,仍稱第7師。師長成鈞,政治委員趙啟民,副師長林維先,參謀長胡定千,政治部主任黃火星。下轄第5、第19旅和特務團(由原淮南軍區獨立第5團改稱)。重新編組後,參加漣水保衛戰和宿北等戰役。
1947年2月,山東野戰軍第7師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司令員成鈞,政治委員趙啟民,副司令員林維先,政治部主任黃火星。第19、第5旅分別改稱第19、第20師,以魯中軍區第4、第6團組建第21師,共2.5萬餘人。3月以後,轉戰魯中山區,先後參加萊蕪、孟良崮和臨朐等戰役。8月後,歸東線兵團(後改稱山東兵團)指揮,轉戰膠東地區,和兄弟部隊一起,取得交河戰役、膠(縣)高(密)阻擊戰和萊陽戰役的勝利。
1948年3月,第7縱隊進行新式整軍運動,參加膠濟路西段作戰,攻克張店、淄川等地。4月至5月,在膠濟路中段作戰,在西線連續8天阻擊濟南國民黨軍東援,對確保濰縣戰役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6月至7月,轉至津浦路中段,與第13縱隊等部一起攻克兗州及曲阜、鄒縣等城。9月,奉命與兄弟部隊一起在滕縣一帶阻援,使徐州地區國民黨軍未敢北援,保障了攻濟(南)作戰的勝利進行。入冬參加淮海戰役,擔負突破萬年閘(運河大橋),在台兒莊接應何基豐、張克俠兩部起義,在徐州以東截斷隴海路,切斷黃百韜兵團西逃之路,參加徐東阻擊戰,擔負大許家、劉蘆家、火神廟、麻穀子等重要設防點的阻擊任務,後又參加圍殲黃維兵團,在雙堆集殲滅戰中,血戰大王莊、攻占尖古堆,使國民黨18軍徹底失去戰鬥力,共殲國民黨軍2萬餘人。
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軍,隸屬於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成鈞任軍長,黃火星任政治委員,詹化雨任副軍長,鄧少東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熊應棠任參謀長。第19師改稱第73師,王培臣任師長,蕭學林任政治委員;第20師改稱第74師,張懷忠任師長,鄧清和任政治委員;第21師改稱第75師,謝銳任師長,何志遠任政治委員,全軍共3萬餘人。4月,參加渡江戰役,25軍屬於中路左翼, 20日夜,從安徽無為湯溝鎮突破江防,在橫山橋與國民黨江防部隊二十軍相遇,開始圍追堵截,於24日在灣趾對其形成包圍,僅用兩個多小時,就結束戰鬥,取得1 個軍殲滅1個軍的勝利。然後急插郎溪、廣德地區,27日在流洞橋,與中路渡江的幾個軍,共同截殲南京等地十多萬南逃之敵。5月,參加上海戰役,攻克吳淞,切斷國民黨軍海上逃路,俘敵8000餘人。6月1日,進攻崇明島,採取兵臨城下,逼敵投降的策略,迫使約5000守敵放棄抵抗,6月2日繳械投降,保護了崇明古城。9月至12月,進至浙北、皖南剿匪,殲國民黨游雜武裝4000餘人,為鞏固浙北、皖南新區打下了基礎。
1950年3月,接受攻台作戰準備,軍部從徽州移駐杭州, 73、74師駐溫州南北,在港口訓練水手,籌措船隻,75師南下閩東,在福鼎三都澳港口,做渡海作戰訓練。7月1日,75師開赴晉江青陽,準備參加兵團攻打金門作戰。因南北韓戰爭爆發,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在日本海、東海、台灣海峽活動頻繁,加上7、8、9三個月是颱風頻發季節,所以25軍到閩南後,沒能對金門採取行動。10月中國派志願軍抗美援朝,上海方面的9兵團赴朝參戰,10月下旬24、25軍急速北調,24軍駐上海淞江一線,25軍駐滬、寧一線,擔任滬、寧線防務,保衛華東戰略要地。1951年2月接到緊急情報,蔣軍要襲擊我兵力空虛的廈門島,5日(陰曆大年三十)下午,軍區命令25軍連夜緊急行動,再次入閩,保衛廈門。用了一周時間,25軍再次抵達福建前線,74師隨軍部駐安溪,73師駐南安,75師在安溪以南的龍門圩。兩個月後,軍部率74師移師泉州,75師再次防守晉江。
結束
1952年7月20日,中央軍委決定第25軍軍部及第75師師部調歸空軍,25軍3個師並為2個師,9個團並為6個團,75師的223團編入74師。第73師調歸第23軍,第74師調歸第24軍。第74師的221團機關、75師的224、225團機關調歸江蘇軍區和福建軍區,第25軍番號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