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兵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兵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兵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兵團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兵團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二十個兵團之一,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兵團方陣中建制存在時間最短的一個,才3個月,兵團部就奉命改建空軍領導機關。更為特殊的是,這個兵團所屬的3個軍歷經滄桑,竟都完整保留。可謂天上地下,各建奇功。

1949年5月第14兵團正式列編。

1949年8月第14兵團機關及其它部署轉制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領導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兵團
  • 部隊前身解放軍東北野戰軍一部 
  • 列編時間:1949年5月 
  • 首任司令:劉亞樓 
  • 首任政委:莫文驊 
  • 改編時間:1949年8月 
部隊前身,部佇列編,參戰戰績,攻克安陽,南下華中,轉制改編,轉制背景,組建空軍,

部隊前身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兵團前身為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後編為第四野戰軍)的一部分。
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發布《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對於野戰軍下轄兵團,給東北的次序是第12至17兵團。當時遼瀋戰役接近尾聲,平津戰役即將展開,東北野戰軍戰事繁忙,無暇整編,當時僅有已編好的第1、2兵團(無建制隸屬部隊)在1948年12月改番號為第12、13兵團,其餘兵團尚未編成。
1949年1月底平津戰役結束後,東北野戰軍自2月起開始休整。此間除2月下旬蕭勁光帶12兵團部和第40軍、43軍等部奉命先遣南下外,其餘各軍仍布置在平、津地區休整。為之後南下作戰需要和落實中央統一部隊番號的規定,林彪羅榮桓開始考慮四野的12個軍(第38軍至第49軍)如何編組為4個兵團及各兵團領導班子配備。
1949年4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以東北軍區所屬熱河整訓司令部為基礎組成第14兵團領導機構。劉亞樓任司令員,莫文驊任政治委員,黃永勝任第一副司令員,劉震任第二副司令員,吳法憲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下轄第39、第41、第42軍。4~5月,第42軍在第13兵團指揮下參加安新戰役後,1個師位於洛陽地區機動,3個師轉至豫西和豫東南地區剿匪;兵團部率第39、第41軍隨野戰軍主力由平津地區南下進軍中南,6月抵漢口地區。7月,第39軍調歸第13兵團指揮,參加宜沙戰役。8月,奉中央軍委命令,劉亞樓率兵團部2600餘人赴北平(今北京),與中央軍委航空局合併,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領導機關,第39軍轉隸第13兵團建制,第41軍轉隸第12兵團建制,第42軍直屬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番號撤銷。

部佇列編

1949年4月上旬,四野大軍開始陸續南下進軍。5月1日,各部南下途中,北平第四野戰軍命令(戰字第34號):“成立4個兵團部(原有12、13兵團部,新成立14、15兵團部),每個兵團轄3個軍,兵團一級之主要幹部配備予以公布。”
其中,第14兵團下轄第39、41、42軍(6月21日,正式劃入14兵團建制),任命劉亞樓為司令員,莫文驊為政治委員,黃永勝為第一副司令員,劉震為第二副司令員(兼39軍軍長),吳法憲為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5月4日,又發布戰字第39號命令:決以熱河整訓司令部為基礎,組成14兵團指揮機構。

參戰戰績

攻克安陽

1949年3月時,河南省大部分地區已解放,僅餘豫北安陽(守敵1.4萬人)和新鄉(守敵2萬人)。這兩座城是平漢鐵路必經之地,特別是安陽,還是豫北的政治經濟中心,其守軍城防比較堅固,火力組織甚為嚴密。
1949年3月27日,第14兵團42軍軍長吳瑞林、政委劉興元在北平參加四野前委會議,接受了中央軍委命其攻打安陽,掩護主力部隊南下的任務。四野首長強調,地頭蛇、父子兵和慣匪最難打,部隊一定要紮實做好攻堅準備。42軍成軍較晚,以前也參加過攻打鞍山、遼陽、營口等攻堅戰鬥,具有一定的攻堅作戰經驗。但在攻堅能力上與主力部隊相比還有一些差距。
4月1日,42軍部隊從河北涿縣出發,14日進至冀南磁縣、成安一帶待命,此地距安陽還有60公里。軍長吳瑞林同4位師長研究確定了“大包圍、小突擊”的作戰方案,決定採取遠距離奔襲作戰的戰術,防敵突圍,爭取將安陽外圍之敵殲滅一部或大部。4月16日15時,各師開始行動。125、126、155師都順利完成了任務,形成了對安陽的合圍,但124師負責的對安陽城西北面的包圍中,371團攻打廣益紗廠、高樓莊等處之敵時,因輕敵不講戰術偵察,盲目冒進,遭敵反擊致使部隊混亂,損失200餘人。
4月18日起,42軍以“四面攻擊、各個殲敵、逐步壓縮、逼近城牆”的作戰方針,為攻城作戰掃清障礙,控制有利陣地。124師未吸取教訓,再次攻擊廣益紗廠、高樓莊仍未成功,又傷亡數百人,嚴重影響了作戰進程,軍首長大為惱火,令其暫時停止外圍作戰,深刻檢討。至4月22日,第42軍官兵在密集的炮火掩護下,猛烈攻擊,快速推進,安陽外圍據點基本被奪取,各師逼近城牆和四關。27日,42軍再接再厲,向四關發起進攻,徹底肅清外圍之敵。124師371團第三次攻打高樓莊,終於克敵。安陽城東、西、北關全部為我控制,圍城部隊全線逼近護城河。
從4月28日起,42軍各師、團一方面對守敵發起政治攻勢,一方面集中人力、工具,在有組織的火力掩護下,晝夜不停地進行較大規模的土工作業,並準備各種炮彈1.5萬發,各種槍彈80萬發,黃色炸藥10噸,各種工具4萬多件。
124師和125師各加強一個炮兵團,擔任主攻,由城西面並肩突破;126師擔任助攻,由北門附近突破;155師及友軍部隊布於東關至南關地區擔任佯攻,伺機登城並堵擊突圍之敵。
5月5日18時,部隊集中炮火開始轟擊,城上城下硝煙瀰漫、一片火海。突擊隊在火力掩護下,跨過護城河展開清除城外火力戰鬥,為工兵爆破、突擊隊登城掃清障礙。125師進攻非常有章法,至午夜將400公斤炸藥裝填進城牆根下構築的藥室。而124師此時又犯了麻痹輕敵的錯誤,該師因集中掌握了較多的火炮(60餘門),以為靠火炮就可打開口子,不需要麻煩而危險的炸藥爆破,於是就猛烈轟擊城牆,發起強攻,遭敵猛烈反擊,遲遲不能完成埋設炸藥任務。
打開殷都大門的是126師,5月6日凌晨2時,該師就已運送了1250公斤炸藥,因突擊隊距離城牆根太近,炸藥量太大,恐傷及自己,於是42軍又命該師撤回一些,在15名官兵搬運炸藥時,一名戰士不慎將炸藥碰響。只聽震天撼地一聲巨響,隨著沖天的滾滾濃煙,城牆被撕開一個上寬23米,下寬9米,斜坡為55度的大豁口。15名勇士的生命和鮮血,打開了殷都古城的大門,此時是5月6日5時15分。突擊隊376團2營4連聞爆炸聲一躍而起,吶喊著向大豁口撲去。搶占突破口後,猛烈地向兩翼發展,用衝鋒鎗、手榴彈等粉碎了守軍的瘋狂反撲,一舉攻入城內。
吳瑞林見突破口已被炸開,立即發出了總攻的信號。霎時間,安陽城內、外炮聲隆隆,火光閃閃,殺聲震天。125師於5時45分經爆破突入城內,124師也於6時入城。安陽守軍全面潰亂,解放軍乘勝展開縱深戰鬥,經兩個多小時激戰,5月6日8時,全殲了城內守軍。
安陽被攻破,震撼了新鄉,守敵已無力孤軍奮戰,遂宣布投降並接受和平改編。從此,整個華北徹底解放,拔除了國民黨軍在華北的孤立據點,打通了平漢鐵路,掃除了四野南下進軍的兩大障礙。

南下華中

1949年4月中、下旬,41軍和39軍分從北平和大興地區出發南下,一路紅旗招展,歌聲嘹亮,蜿蜒數十里,浩浩蕩蕩。此時,劉亞樓和莫文驊正在天津著手組建14兵團部。5月上旬,劉亞樓因處理原東北野戰軍司令部的一些移交工作和為14兵團部“招兵買馬”暫留北平,莫文驊和吳法憲帶領兵團機關從天津出發,沿平漢鐵路向南進軍,追攆已進至豫南的39軍和進至豫北的41軍、42軍。
6月初,42軍過黃河後奉命留在河南,軍部及125、126、155師進到豫西和豫東南地區剿匪,124師則因安陽戰役損失較大,教訓深刻,在洛陽整訓。39軍和41軍均已到達漢水北岸之雲夢、安陸、應山一帶集結待命,莫文驊帶兵團部也趕了上來。
7月初,四野發起宜沙戰役和湘贛戰役,14兵團部帶41軍從漢口渡江進入武漢,41軍向南繼續前進,沿粵漢鐵路追擊敵人。39軍向西追擊,於7月底抵達沙市,前衛115師渡過長江,進至石門、澧縣。8月5日,向南的41軍進抵長沙以北的金井地區。

轉制改編

轉制背景

1949年初,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中共中央作出了“在不要很久的時期內是能夠有把握地取得全國政權”的判斷,同時認為今後最大的軍事行動就是解放台灣,而渡海作戰的關鍵在於空軍和海軍。於是,在1949年1月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明確提出:“1949年及1950年,我們應當爭取組成一支能夠使用的空軍及一支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成立人民空軍提到了中共中央的重要議事日程。
1949年3月,知人善任的毛澤東從將星閃耀的我軍將領中篩選出了第四野戰軍14兵團司令員劉亞樓,除了看中劉亞樓集指揮、謀略、行政於一身的全才外,毛澤東深知組建空軍離不開蘇聯“老大哥”幫忙。而劉亞樓曾經留學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俄語說的不錯,衛國戰爭時期還在蘇軍乾到少校,而且,他還兼任過“東北老航校”的校長,對航空有所了解。
為加快組建空軍的步伐,7月10日,毛澤東寫信給周恩來:“我們必須準備攻台灣的條件,除陸軍外,主要靠內應及空軍,二者有一,即可成功,二者俱全,則把握更大。我空軍要壓倒敵人空軍短期內(例如一年)是不可能的,但似可考慮選派三四百人去遠方學習6個月至8個月,同時購買飛機100架左右,連同現有的空軍,組成一個攻擊部隊,掩護渡海,準備明年夏季奪取台灣。”周恩來即著手主持建立空軍的各項實際工作。11日,他召見剛從蘇聯休養回來待命的劉亞樓,就建立空軍問題進行交談,並責成他提出空軍主要領導幹部人選和領率機關組成的建議。接到這個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後,劉亞樓立即與軍委航空局常乾坤、王弼等同志研究,迅速擬定了方案,建議空軍領率機關由第四野戰軍14兵團機關加上軍委航空局的人員組成,同時提出了一些領導幹部人選的建議。

組建空軍

1949年7月26日,中央軍委致電四野及華中局,提出:“決設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人選以劉亞樓任司令員最合適”,“空軍司令部即調14兵團司令部(司政供衛)再加入空軍人員組成”,“13、14兵團可合為一個兵團,黃永勝調任13兵團副司令員,即由該兵團指揮5個軍進入廣西作戰”。8月1日,軍委又電令催促:“請即令其開來北平待編。”遵照軍委電示,四野於8月5日發布戰字第75號命令:“著14兵團直屬隊全部機構調歸軍委,成立空軍司令部。”隨即,四野指定14兵團司令部參謀處處長何廷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王平水,帶領兵團機關及直屬隊2515人於8月19日由武漢乘火車抵達北平南苑。10月下旬,14兵團部與軍委航空局合署辦公,兵團番號自然取消。
在14兵團部北上之前,劉亞樓奉命於8月1日啟程赴莫斯科商談蘇聯幫助新中國建立空軍的問題,兩個月後與蘇方簽訂了援建空軍協定書,包括購買飛機、油料、派遣專家等,10月16日返回北京。與此同時,國內各軍區、各野戰軍也開始選調飛行學員、機械學員和軍政幹部,作為建立空軍之骨幹。此後,又從陸軍抽調大批部隊改建為空軍各兵種部隊。
1949年8月,兵團機關由劉亞樓率領,赴北平(今北京)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領導機關,第14兵團番號撤銷,第39、第41軍分別轉隸第13、第12兵團建制,第42軍直屬第四野戰軍指揮。
1949年10月25日,中央軍委任命劉亞樓為空軍司令員,蕭華為政治委員。
1949年11月11日,中央軍委致電各軍區、各野戰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現已宣布成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