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村村委會

中和村村委會

勐佑鎮中和村村民委員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0.30公里,距離鎮16.00公里, 國土面積22.56平方公里,海拔2090.00米,年平均氣溫13.00℃,年降水量140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2863.90畝,其中人均耕地0.76畝;有林地11473.00畝。全村轄26個村民小組,有農戶869戶,有鄉村人口3713人,其中農業人口3562人,勞動力214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887人。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66.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050.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雲南鳳慶縣勐佑鎮
  • 電話區號:0883
  • 郵政區碼:675900
  • 地理位置:雲南省的西南部,距勐佑鎮16.30公里
  • 面積:22.56平方公里
  • 人口:3701(2015年)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望夫崖,尖山雲霧,神石等
  • 車牌代碼:雲S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63.90畝(其中:田900.40畝,地1963.50畝),人均耕地0.76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1473.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1473.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3.09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2193.00畝。
辭海》對自然資源的定義為:[1]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類加工製造的原材料)並有利用價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礦藏水利生物氣候海洋等資源,是生產的原料來源和布局場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和技術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自然環境因素的總稱。
于光遠的定義
于光遠的定義為: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經人類加工的資源,如土地、水、生物、能量和礦物等。
狹義的自然資源
狹義的自然資源只包括實物性資源,即在一定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產生生態價值或經濟價值,從而提高人類當前或可預見未來生存質量的天然物質和自然能量的總和。廣義
森林資源
的自然資源則包括實物性自然資源和舒適性自然資源的總和。[1]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對自然資源的定義
在一定時間和一定條件下,能產生經濟效益,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
自然資源屬性
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通常稱為自然資源,可分為有形自然資源(如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等)和無形的自然資源(如光資源、熱資源等)。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對自然資源,可分類如下: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875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875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61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5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26戶。 該進村道路為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5.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7.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900.4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5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7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8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5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所謂“乘數效應”,即能帶來幾倍於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國民收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其經濟是否可以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為了應對空前的經濟大蕭條,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了著名的“羅斯福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政策就是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建項目,不僅提高了就業,增加了民眾收入,還為後期美國經濟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為了應對由於全球性金融危機及國內諸多因素造成的經濟下滑的巨大風險,中國政府推出“四萬億”投資的經濟刺激計畫,“四萬億”經濟刺激預計每年拉動經濟成長約1個百分點,其中近一半資金投向交通基礎設施和城鄉電網建設,這不僅可以使中國加快擺脫全球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負面作用,還可以擴大內需,刺激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消費的增長。配合中央政府的計畫,全國各省市政府紛紛以基礎建設項目為重點,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2008年全社會總投資將超過16萬億元。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66.9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37.24萬元,畜牧業收入89.81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66頭,肉牛88頭,肉羊555頭); 林業收入59.47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37.90萬元, 工資性收入10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05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6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18人 ,在省內務工866人,到省外務工15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20.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泡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產業。
特色產業的本質是“我”最擅長的經濟,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因此是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特色產業的形成固然離不開政府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場內生。政府的作用是營造環境,誘致市場主體創業。市場主體追求利潤,必然根據本地要素稟賦實際選擇適宜的產業,從而形成特色產業。從過去的經驗教訓看,還要處理好“取”與“予”的關係。在“特色”剛剛顯露時就急著“增收”,只會扼殺“特色”。
特色產業的理想狀態無疑是“產業集群”。集群本身是一種特色。聚集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縱向型。圍繞成長起來的特色產業,眾多上游、中間、下游企業聚集起來,形成一個個完整的生產鏈;二是橫向型,即同類或相似企業、產品聚集,形成專業生產、銷售中心。聚集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減少了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形成經濟成長極,提升了經濟競爭力;不僅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增強市場機制,激發人們的創業意識,最終促進產業經濟全面發展。
“特色”就是“獨有”,就是“區別於其它”,也就是獨一無二之“魅力”。“特色”的形成不會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靠當權者“拍腦袋”、“想當然”。“特色”的東西是歷史的積澱、文化的傳承,是由其賴以產生髮展的特定具體環境所決定。特色就是質量,特色就是效益;人無我有是特色,人有我強是特色,人強我新是特色。要確實研究和把握本地區的“特色”優勢,才能為市場提供具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