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中南民族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中南民族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是在我校原電子信息工程系、生物醫學工程系等單位的基礎上組建成立的。學院設有電路與系統、通信工程、信號處理、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等4個專業課和基礎課教研室;8個教學科研實驗室:電子信息工程綜合實驗室、通信工程綜合實驗室、電漿實驗室;2個研究所:電漿技術設備研究所;1個具有40多種外文期刊和多種中文期刊的資料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南民族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 創辦時間:1988年
  • 前身:物理系
  • 所屬院校:中南民族大學
學院歷史,學院領導,師資力量,本科教育,學科建設,辦學理念,人才培養,專業人才培養,綜合素質培養,本科生培養,高層次人才,

學院歷史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的前身是1981年學校重建後恢復的物理系,是學校歷史最悠久的教學單位之一。1983年,物理系開始招收首屆學生。1984年,設定電子技術專業(專科)。1988年,物理系更名為電子工程系,電子技術專業升格為本科專業,成為學校最早設定的工科院系。2001年初,學校將原來的電子工程系、生物醫學工程系合併成立了電子信息工程學院。2009年10月,由於專業與學科發展的需要,原有的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3個專業成立新的電信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從原來的電信學院分離另立學院。
學院現設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3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1506人。擁有通信與信息系統、電漿技術2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在校碩士研究生78人。在本科教學上,學院設有電路與系統套用電子技術、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信號處理、計算機、大學物理7個教研室;實驗設備和辦學條件優良,
建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大學生科研創新4個大型綜合實驗室,下設32個分室,實驗室總面積5000平方米,設備總值2000餘萬元,並成立了專職的實驗教學中心負責日常管理。學院還建有8個研究型實驗室:圖象處理與智慧型系統實驗室、無線通信與通信信號處理實驗室、智慧型光通信技術實驗室、現代交換與寬頻通信實驗室、現代電子技術、雷射光譜套用實驗室、電漿技術實驗室、電子與信息工程研發中心,為廣大師生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學院專業資料室擁有中、英文圖書10萬餘冊,中文專業期刊131種,英文專業期刊45種。

學院領導

院黨委:
黨 委 書 記: 巴玉璽
黨 委副書記: 張鵬
院行政:
院長: 陳少平(負責全面工作)
副院長: 侯建華(負責教學工作)
副院長: 熊承義(負責研究生及科研工作)
辦公室主任:劉玉
教學秘書: 陳慧
實踐教學秘書:余敏

師資力量

現有職工83人,其中專任教師62人,教授11人,副教授25人;有博士學位教師28人,有碩士學位教師29人。2人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專家,1人2008年入選新一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會評組專家;有碩士生導師17人。
我院教師集體合影我院教師集體合影

本科教育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在電子信息領域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知識結構合理,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科技人才。
本專業的學生在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及套用等方面具有較寬廣的專業知識、掌握電子電路和信息處理的基本理論並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具備設計、開發各種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能力。要求本專業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英語語言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質和創新精神,並在電子、通信、計算機、自動化、電子信息、光信息和信息感測專業領域中的一個或兩個方向具有特色。畢業生能在信息技術產業,科研部門,高等院校及其相關領域從事電子工程、信息科學與技術 的研究、設計、集成及開發等方面工作的高級研究型及套用型人才。
以電路、信號處理為基礎,電子設備和系統設計及套用為方向,不僅具有紮實的、寬廣的理論基礎,而且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修完學科大類平台課程後,可選擇攻讀電子、通信、計算機、自動化、電子信息、光信息和信息感測專業領域中的一個或兩個專業。
畢業生應獲得一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紮實的數學基礎;
2、掌握信息科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3、具有研究信息學科領域理論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了解信息學科的發展動態和理論前沿;
5、具有較強的英語語言能力;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方法和撰寫科學論文的能力;
7、具有較好的人文社科知識和人文素質,以及較強的協調、組織能力
8、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
主要課程
電路理論,信號與系統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 、高頻電子電路、數字電路 、數位訊號處理 、通信原理 、微機原理、單片機及接口技術、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機原理實驗、數據結構、作業系統

學科建設

學院始終堅持以科研促進學科建設,全力提高辦學層次,近期準備申報“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湖北省重點學科,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時啟動了“電路與系統”碩士點和“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點的籌備工作。學院積極承擔各級各類科研任務,近3年先後主持了國家級項目7項,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12項和20餘項橫向項目,在圖象處理與多媒體通信、現代通信技術、現代電子技術及其套用、雷射光譜、電力電子技術、電漿技術及其套用等學科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學院學術氛圍活躍,學術研究整體實力不斷增強。近年來,通過部級鑑定項目2項,獲省、部級科研獎勵3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僅在國際、國內公認的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被SCI、EI收錄的學術論文超過150篇。

辦學理念

多年來,學院始終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院的中心工作,如何讓學生在專業理論學習和工程實踐上受到科學系統、嚴格正規的訓練是我們辦學過程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學院千方百計地爭取經費,對3個專業連續3次成功申報國家財政專項1400萬元,先後建設了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大學生科研創新4個大型綜合實驗室,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
學院不斷更新辦學理念和思路,深入開展新形勢下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踐,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套用創新緊密結合,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手段、加大實踐性教學環節等方面建設中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積累了一大批優質教學資源,辦學水平和辦學實力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在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質量工程”)建設中,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被批准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信息技術實驗中心被評為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團隊,學院擁有2門省級精品課程。2009年獲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

人才培養

專業人才培養

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學院目標明確,定位於重基礎、重套用、重創新,培養具有紮實的專業基本理論、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在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大賽中,如: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飛思卡爾”杯智慧型汽車競賽、“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數學建模競賽、英語競賽,以及在湖北省大學生科研成果評獎、湖北省優秀學士論文評獎活動中,學生捷報頻傳,近5年獲國家級和省級以上獎勵107項。僅在剛結束的2009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就取得了國家級二等獎2項、省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的優異成績。

綜合素質培養

學院歷來十分重視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並將此融入到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德、智、體、美上得到全面發展。如連續舉辦六屆的“求真杯”系列競賽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參與人數眾多,早已成為學院的一個品牌;在學校運動會上,學院學生摘金奪銀、取得了驕人戰績,已連續多年摘取了男子團體冠軍、總分亞軍的獎盃,充分展示了電信學子的陽剛之美;學院文工團每年2場高水平的匯報演出,一改理工科學生嚴謹有餘、才藝欠缺的形象,不僅讓學校廣大師生難以忘懷,還經常被新聞媒體或者兄弟高校邀請友情客串。活潑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台和挑戰自我的機會,同時還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地促進了學風建設。

本科生培養

在本科生培養方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系特別注意培養本科生堅實的數理基礎、良好的科學素質和一定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牢固掌握信息與通信系統、現代電子技術與生物醫學工程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各專業的培養計畫、教學大綱和課程設定均圍繞這一目標而制定。通過不斷加快實驗教學的改革,增加實驗課程種類,改進實驗內容安排,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高層次人才

在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所屬的生物醫學工程學、電漿物理、通信與信息系統碩士點,採取理論學習和科研工作相結合、導師和課題組集體指導相結合的原則,以科學研究為主線,著力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使碩士畢業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創新的科研思維水平以及較強的計算機運用能力。這些綜合素質的提高為他們將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分耕耘,一份收穫。學院人才培養質量逐年提高,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和寬廣的就業領域,遍布祖國的四面八方,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雄踞全校前列,即使在因受全球金融危機而最困難的2009年,年底就業率達到95%,名列全校第一。學院考研錄取率逐年遞增,在2009年450名畢業生中,有109人考上研究生,其中70%的學生被國內著名的211大學錄取,有40人被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985學校錄取。
何湘竹老師在授課何湘竹老師在授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