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瀋陽市委關於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

中共瀋陽市委關於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意在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加快推進瀋陽農村改革發展,結合瀋陽市實際提出該實施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瀋陽市委關於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
  • 發布單位:中共瀋陽市委
  • 發布時間:2008-12-22
  • 所屬類別:農林水利
簡介,具體內容,

簡介

(2008年12月22日中共瀋陽市委十一屆六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加快推進瀋陽農村改革發展,結合我市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具體內容

一、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瀋陽發展大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市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革,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主要農產品生產持續增長,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特別是近年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發展活力明顯增強,為瀋陽老工業基地加速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市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農業基礎相對薄弱,農村發展較為滯後,農民增收仍然困難。
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全市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市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市人民全面小康。我們必須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實增強加快農村改革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始終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農村改革發展的新突破,推動瀋陽在科學發展道路上加快全面振興。
新形勢下推進我市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工業化為主導,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以城鎮化為支撐,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做強縣域經濟,努力走出一條具有瀋陽特色的農村改革發展新路子,把我市建設成為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區、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示範區。
新形勢下推進我市農村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是:到2012年,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穩步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初步建立。農村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縣域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500億元,年均增長23%以上;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7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
農村城鎮化水平顯著提升,城鎮化率達到53%以上。農民生活質量有較大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5000元,年均增長15%以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切實加強,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有效保障。農村社會事業顯著進步,基本實現城鄉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節能減排達到較高水平,80%的涉農區、縣(市)建成國家生態區、縣(市)。
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縣域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1萬億元,年均增長17%以上;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力爭突破5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000元,年均增長12%以上,力爭比2008年翻兩番。
二、創新農村土地流轉機制
1.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毫不動搖地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現有土地承包關係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
搞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做到承包地塊、面積、契約、證書“四到戶”。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依法保障農民對家庭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切實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的規範化管理,以村為單位建立農村土地承包台帳,縣、鄉兩級將土地承包契約納入微機管理,實行縣鄉聯網。
2.探索符合瀋陽實際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式。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圍繞培育農村主導產業,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在試點的基礎上,建立起以縣級土地流轉中心為平台、鄉服務站點為依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各區、縣(市)要制定明確的主要產業方向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計畫,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和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鼓勵種養大戶等農業經營主體連片開發流轉土地,推廣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機制,搞好土地流轉信息的收集和發布,完善流轉契約公證、登記、備案等制度,不斷擴大土地流轉的對象和範圍。到2012年,全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率要達到35%以上。
3.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兩種產權一個市場”的運行機制,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體系,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與國有土地享有平等權益,讓農民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搞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積極推進村莊整治,盤活存量建設用地。
三、大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
1.進一步做優縣域工業園區。實施工業強縣戰略,高標準制定工業園區發展規劃,明確各縣域工業園區功能定位,重點推進新民、遼中、法庫、康平等9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胡台、近海等23個市縣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實現錯位發展。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上下聯動的建設模式,不斷完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爭達到“七通一平”或“九通一平”標準。
以市工業發展、重大科技等專項資金支持縣域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設一批標準化廠房,不斷提高工業園區投資強度和產業聚集度。到2012年,園區工業總產值突破6000億元。到2020年,建成5個以上產出超千億元的工業園區。
2.加快建成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堅持用地指標、資金使用等向工業園區傾斜,吸引項目和產業加快向園區集聚,加快引進一批知名度高、牽動力強、行業領先的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重點建設新民包裝印刷、遼中有色金屬加工、法庫陶瓷和康平塑編等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對達到百億元產出及完成10億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的產業集群,市財政給予適當獎勵。到2012年,每個區、縣(市)形成兩個以上產出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3.實施市區產業向縣域工業園區梯度轉移。按照“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產業集聚、促進就業”的原則,以縣域工業園區為平台,制定並實施城區產業轉移總體規劃和分年度計畫。對於搬遷的規模以上企業,給予項目貸款貼息支持。按照縣(市)功能定位,重點推進二環內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加工型企業向縣域轉移,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到“一市三縣”投資興業。到2012年,全面完成二環內工業企業搬遷轉移,基本完成三環內產業布局調整。
4.有效推進城區與“一市三縣”對口幫扶和務實協作。按照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鐵西與遼中、大東與新民、瀋河與法庫、和平與康平開展對口支援、城鄉協作。
城區在項目、技術、人才等方面對“一市三縣”給予全方位支持,在支援中尋找合作項目,在合作中尋找發展機遇,建立全方位合作關係。城區幫扶單位可採用“聯合招商,分類擺放”的方式,幫助對口支援縣(市)引進項目,爭取每年為對口支援縣(市)引進1至2個重大項目。鼓勵城區採用投資入股方式,參與縣域重點工業園區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四、推進農業經濟區建設
1.進一步擴大農業經濟區規模。積極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用現代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科技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變革農業,按照“多鄉一業、一縣一業”的發展思路,調整和完善農業經濟區發展規劃。支持農業經濟區加快土地流轉,擴大特色產業規模。
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和信貸支持力度,促進科技、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農業經濟區傾斜,提升設施農業、都市農業、生態農業發展水平。重點推進於洪九龍河、東陵祝家、蘇家屯永樂、瀋北新城子、新民大民屯和遼中養士堡農業經濟區擴面升級,成為引領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示範區。到2012年,以設施農業、都市農業、生態農業等為基本特徵的農業經濟區力爭達到20個以上。
2.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農業經濟區為依託,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龍頭+基地+農戶”的完整農業產業化鏈條。
加快產業化基地建設,建立健全農業標準化生產及農產品質量監管服務體系,積極扶持企業發展綠色和有機食品,培育知名品牌。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大力扶持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
強化農村流通體系建設,整頓和規範農村市場秩序,制止亂收費、亂漲價,懲治坑農害農行為。積極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供銷合作社等服務主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重點實施“百戶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到2012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達到100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到2020年,初步實現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3.創新農業經濟區管理體制。以農業經濟區核心區為主體,按照有利於產業發展和精簡效能的原則,因地制宜、穩步推進鄉鎮體制改革,實行合鄉並鎮,最佳化職能部門設定,建立經濟和社會管理統一的農業經濟區管委會體制,賦予副區縣級管理許可權。根據管委會職能的需要,規範事業單位設定,轉換事業單位運行機制,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加快推進農業經濟區體制改革步伐,到2012年,全市農業經濟區基本建立起“管理許可權統一,管理手段靈活,管理方式開放,管理行為高效”的管委會新體制。
五、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
1.推進郊區城市化。按照前瞻性、科學性、綜合性原則,高起點、高標準制定和完善瀋陽郊區城市化總體發展規劃,加快推進城市先進生產要素向郊區流動、公共服務向郊區延伸,實現城市基礎設施在郊區範圍全覆蓋。結合新一輪《瀋陽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年)及四大發展空間規劃編制,重點推進郊區城市化步伐,優先安排基礎設施、人居和生態環境項目建設,逐步建成一批功能齊全、設施完備、容量萬人以上、具有特色風貌的城鎮新型社區。
到2012年,把郊區打造成擁有承接中心城市輻射、承載中心城市人口與產業外溢、承轉中心城市與瀋陽經濟區優勢互補、最佳化城鄉人居環境保障服務四大功能的城市化先行區。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500平方公里。
2.加強縣城的規劃建設。堅持把縣城作為承接中心城市輻射和集聚農村各類要素的主要平台,突出抓好四個縣城的規劃指導和開發建設,不斷提升縣城的人口聚集度和綜合承載能力。每年從城建資金中安排2億元,支持以縣城為重點的小城鎮基礎設施和重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活躍縣城房地產市場,推動人口集聚,擴大縣城規模,促進縣城繁榮。加強縣城商貿中心和專業市場建設,大力發展物流配送、信息諮詢、技術推廣和休閒旅遊等現代服務業,形成與縣城主導產業相協調、區域特色鮮明的生產性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到2012年,把四個縣城建設成為集聚農村人口、承接中心城市輻射、面向瀋陽經濟區和廣闊鄉村的重要載體,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以上。到2020年,把四個縣城建設成為產業功能突出、生態環境良好、城市特色鮮明的中等規模城市。
3.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堅持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用地、功能完善的原則,以農業經濟區、工業園區和各地資源稟賦優勢為依託,搞好小城鎮規劃布局。紮實推進茨榆坨等一批重點鎮建設,將其基礎設施建設列入市城建計畫,賦予相應的管理許可權,加快人口、資源、產業和基礎設施向重點鎮集中。廣泛利用社會多元化投資,加強小城鎮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到2020年,建成一批農業大鎮、工業重鎮、商業強鎮和旅遊名鎮。
4.加速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和勞動力輸出。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農民進城落戶條件及戶籍遷移限制。逐步在全市建立起城鄉統一、競爭、開放、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完善農村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鼓勵就近轉移,引導勞務輸出,扶持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
解決好被征地農民就業、住房和社會保障,探索建立用農村宅基地換城鎮住房、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換城鎮社會保障的有效辦法,2009年在條件適宜的郊區開展試點工作。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制定和實施農民工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辦法,逐步實現農民工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到2012年,促進更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工業園區、進小城鎮、進城市,農村勞動力一產就業比重降到45%以下。
六、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
1.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力度,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村文化體育設施建設、農村電影放映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完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長效機制,扶持農村題材文化產品創作與生產,開展農民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體育活動,鼓勵農民自辦文化大院、農家書屋、民間演藝團隊,讓農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到2020年,在全國同類城市中率先建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推進農村教育快速發展。健全農村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完成全部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的質量再提升,確保新民市、法庫縣、康平縣到2010年實現“雙高普九”目標。完成鄉鎮中心幼稚園標準化改造,落實好睏難家庭幼兒入園資助政策。加強農村職教中心建設,逐步實行農村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免費。保障和改善農村教師工資待遇,加大農村教師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強農村遠程教育,實現“班班通”,促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
3.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整合城鄉衛生資源,建立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加強藥品統一配送及監督網建設,為農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到2012年每個行政村辦好一所標準化衛生室,到2020年每個鄉鎮要辦好一所規範化衛生院(防保站)。
擴大農村免費公共衛生服務和免疫接種範圍,加大農村傳染病、地方病、人畜共患疾病防治和健康教育工作力度,提高農村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鞏固和發展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籌資標準和財政補助水平,逐步實現保障水平城鄉基本統一。加強計畫生育中心服務站建設,推進優生優育,穩定低生育水平。
4.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按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要求,積極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到2010年覆蓋農業人口10%以上,2020年前基本實現全覆蓋。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及低保邊緣戶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社會救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兩年內全部完成援助農村特困戶建房任務。
加快發展農村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全面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2009年完成農村中心敬老院改建擴建任務,到2020年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80%以上。
七、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1.大力推進“綠色村莊”建設。實施沈西北邊界防風阻沙帶等工程,強化森林、濕地、沙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林木覆被率。著力推進“綠色村莊”建設,不斷健全村鎮綠化體系,採取喬灌結合、花草結合、林果結合等多種方式推進庭院綠化工程,全面實現綠化、美化、香化,提高綠化質量和綠化覆蓋率。
2009年,實施500個行政村綠化,推進100個花卉村莊建設。到2012年,鎮政府所在地綠化覆蓋率達到30%,一般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25%,農村鄉鎮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以上,主要街路綠化普及率達到95%。
2.實施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建立健全農村“村收集、鄉鎮中轉、區縣排放處理”的垃圾收運排體系,消除農村垃圾隨意排放現象。2009年,重點建設20個鄉鎮垃圾中轉站和4座縣(市)衛生無害化垃圾填埋場,農村地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以上。
到2012年,建立起完善的戶集、村收、鄉鎮(街道)運輸、區縣(市)處理的收運排體系,農村環境衛生整潔,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
3.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建立高效、統一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推進和良性運行機制,對老化工程實施升級改造,提高自來水普及率和飲水安全設施、設備完好率,讓農民民眾喝上放心水。
全面開展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取締污染嚴重、直接影響水質的排污企業,著力解決農村污水直排、散排等問題,不斷改善水環境質量,提高水生態功能。2009年,安排資金6.5億元,基本解決全市農村90萬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到2012年,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到100%,全市消滅劣五類水體。
4.加快村屯路網建設。實施村內土路改造和自然村通油路工程,完善路網結構,加速農村公路向自然村的延伸和拓展,全面提升農村公路的質量和安全水平。
不斷完善農村客運網路,加快農村客運站和農村候車廊建設,每年保持農村客運站和候車廊以一定的規模增長,進一步提高農村民眾候車的安全性和舒適性。2009年,完成500公里自然村通油路工程和500個農村客運候車廊(站牌)建設。到2012年,全市50%自然村通油路,所有行政村和較大自然村有候車廊(站牌)。
八、健全支農保障機制
1.完善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市、縣兩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投入。最佳化支出結構,農業投入增幅不低於全市經常性收入增幅,優先支持農業科技項目,每年用於農村的文化、教育、衛生、環保等社會事業投入增幅高於城市增幅。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城建資金每年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年提高,用於鄉鎮、村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維護方面支出不低於當年新增城市維護建設稅收入的30%。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全部用於農業投入。土地出讓平均純收益的15%單獨計算用於農業土地開發。
土地有償使用費地方分成部分專項用於基本農田建設和保護、土地整理、耕地開發等。建立農業生產資料儲備補貼制度,對用於儲備的貸款資金按一定比例給予貼息。逐步提高財政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降低農民承擔的保費比例。建立農村生態環境投入增長機制,確保財政投入農村造林、環境治理和農業污染源治理等生態環境建設資金穩定增加。積極探索財政投入與金融放大效應相結合的農業投融資機制。
2.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各種社會資本進入農村,推動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在農村地區增設營業網點,開展支農業務。鼓勵和支持盛京銀行在農村設立分支機構。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做好政府關聯類不良貸款清收工作,推進組建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2009年,開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農村新型金融機構試點工作,規範和引導民間借貸健康發展。
創新貸款擔保方式,擴大有效擔保品範圍,探索國有擔保公司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大力吸引具有實力的擔保機構設立分支機構,加快發展農村政策性保險,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逐步實現城鄉金融網路一體化、金融服務差異化、金融資源共享化、金融產品多樣化、金融主體多元化。
3.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圍繞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需求,組織實施一批重大農業科技專項,建設一批農業技術工程中心和科技示範基地(園區),組建一批具有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的技術創新中心,深入實施農業品牌科技示範工程和科技特派員示範工程,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大力發展區域性、綜合性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加快建設以農業技術推廣站為主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教育等單位和農業科技企業廣泛參與的新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依託駐沈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技術和人才優勢,組建瀋陽農業科技專家服務團,積極構建為農民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的科技服務平台。2009年,全面啟動瀋陽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到2012年,培育、引進100個主要農作物新品種,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3至5個百分點。到2020年,引進推廣新品種及其配套技術200個,使全市農村良種及先進種養技術覆蓋率達到100%。
4.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注重對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整合各類教育資源,著力培養一批文教、衛生、法律等方面專業人才和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經紀人等新農村實用人才,到2012年農村實用人才要達到15萬人。鼓勵和支持農村實用人才建立專業合作社和專業技術協會,領辦、創辦科技示範基地及各類經濟實體。
建立完善有利於農村實用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激勵機制,逐步推廣面向農村實用人才的職業技能鑑定工作。拓寬人才、智力引進渠道,鼓勵引導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到農村創業,選派黨政機關優秀年輕幹部和安排省派選調生、選聘生到鄉村任職,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外出務工返鄉人員中選拔村幹部,繼續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畫,為農村改革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證。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要強化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紮實推進農村基層幹部素質建設工程,建立培訓資金保障機制,增強農村基層幹部推動科學發展、帶領民眾致富、密切聯繫民眾、維護農村穩定的本領。強化對農村基層幹部的激勵約束,建立健全村幹部生活補貼正常增長機制,逐步推行現任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大對優秀鄉村幹部的提拔使用力度,形成幹事創業的鮮明用人導向。
不斷深化農村基層黨組織“三級聯創”活動,抓好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積極推進村民自治,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堅持教育、制度、監督、改革、糾風、懲治相結合,推進農村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深入開展平安基層創建活動,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反對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勢力干預農村公共事務,嚴厲打擊黑惡勢力,積極穩妥地化解各類矛盾,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