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優1176是中國水稻研究所用帶印尼水田谷6號不育胞質的優質、高異交率不育系中9A與經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技術育成的恢復系R1176配組而成的雜效水稻新組合。2007年3月通過浙江省審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優1176
- 審定編號:浙審稻2007022
- 作物類別:雜交秈稻
- 原名:中優R1176
品種信息,特徵特性,抗性表現,米質,產量表現,栽培要點,審定意見,選育單位,
品種信息
選育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國稻高科技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中9A/R1176
特徵特性
該組合穀粒長粒型,稃尖無色,無芒;劍葉直立,劍葉開角小,葉色綠,落粒性中等,分櫱力強。省區試兩年平均全生育期123.9天,比對照長3.5天;平均畝有效穗18.1萬,成穗率64.5%,株高114.5厘米,穗長24.4厘米,每穗總粒數160.6粒,實粒數134.7粒,結實率83.9%,千粒重23.9克。經浙江省農科院植微所2003-2004年抗性鑑定,平均葉瘟2.2級,穗瘟4.0級,穗瘟損失率5.4%;白葉枯病8.2級;褐稻虱7.0級。經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2003-2004年米質檢測,平均整精米率59.9%,長寬比3.2,堊白粒率19.2%,堊白度3.3%,透明度1級,膠稠度79.0毫米,直鏈澱粉含量25.5%,其兩年米質指標分別達到部頒食用稻品種品質4等和5等。
抗性表現
該組合倒數第二節間較短,株高較矮,抗倒能力較強。瘟病抗性自然誘發鑒浙江省抗性鑑定,苗瘟2.15級、穗瘟4級,表現中抗稻瘟病。
米質
該品種米粒外觀晶亮透明,米質大部分指標達國家優質米3級標準。經食味品嘗,普遍反映米飯鬆軟可口,食味佳。
產量表現
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優1176經2003年浙江省雜交晚秈稻區試平均畝產518.7公斤,比對照汕優10號增產3.7%,未達顯著水平;2004年省雜交晚秈稻區試平均畝產505.2公斤,比對照汕優10號增產3.4%,未達顯著水平;兩年省區試平均畝產512.0公斤,比對照增產3.6%。2005年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2.9公斤,比對照汕優10號增產5.9%。
栽培要點
注意防治白葉枯病、褐稻虱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
浙江省品審會審定意見:該組合屬中熟雜交晚秈,生長整齊,株高適中,分櫱力強,成穗率高,穗大粒多,豐產性較好。後期青稈黃熟,抗倒性好。中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和褐稻虱。米質明顯優於對照汕優10號。適宜在浙江省秈稻區作連作晚稻種植。
選育單位
中國水稻研究所是一個以水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多學科綜合性國家級研究所。198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在杭州建立,1989年10月落成,是建國以來我國一次性投資最大的農業科研機構。現隸屬於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雙重領導。2003年經科技部等部門批准為非營利性農業科研機構。現任所長為程式華博士。
研究所以套用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為主,著重解決稻作生產中的重大科技問題。具有從事水稻群體、個體、組織、細胞、分子等各層次的科研能力。主要任務:
(1)水稻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評價和種質創新與利用研究;
(2)研究有關提高稻米產量、品質、耐不良環境和經濟效益的重大科學技術和理論問題;
(3)組織和協調全國有關水稻重點科技項目和綜合發展研究;
(4)開展國內外水稻科學技術交流、合作研究與人員培訓工作,編輯出版水稻學術刊物和理論著作。
現內部科研機構設有:國家水稻改良中心、稻作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科技信息中心和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為“四個中心、一個實驗室”。
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611人(含試驗場職工358人),其中高中級科技人員174人,博士生導師10人,具有博士學位54人,碩士學位55人。同時還聘請國內外著名科學家擔任兼職研究員。
研究所所部位於杭州市區中心。在杭州西南34公里處的富陽市境內擁有一個包括實驗室群、實驗農場等在內的科學實驗基地,占地7400餘畝。基地建有科學實驗樓、圖書信息樓、生物工程樓、水稻種質庫、人工氣候箱群、溫室、訪問科學家與進修培訓人員宿舍及其它配套設施,總建築面積為3.5萬平方米。實驗室中配備有近1200萬美元的科研儀器設備。在海南陵水縣還建有海南試驗中心。
研究所遵循"立足浙江、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辦所方針,積極承擔來自國家、農業部、浙江省、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合作等立項渠道的科研任務。至今,共取得通過省級以上科研成果132項,獲獎成果76項次,涵蓋了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項。1997年、1998年、2000年和2003年分別有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和中國十大科技新聞。成果年套用面積在1.5億畝以上,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