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變進程
最早的形態
公元5世紀末,在今天法國的土地上,已經出現法蘭克人的王朝。但是以法蘭西命名的獨立王國,則從公元 9世紀中葉開始。“法蘭西王國”是指
法蘭克人的王國。法蘭西王國的建立標誌著法國民族統一體的形成,同時也標誌著民族語言,即羅曼語的形成。作為現代法語的前身的羅曼語,是拉丁語和當地方言融合而成的民間語言,稱為“
通俗拉丁語”。最早的法國文學作品是用
羅曼語創作的。
標誌
法國文學史上通常以公元 842年的《斯特拉斯堡盟約》作為法國文學起源的第一個標誌。這份文獻只是當時法蘭克王禿頭查理和日耳曼王路易訂立攻守同盟的條文,內容與文學無關。由於盟誓全文要由在場的法蘭西將士齊聲朗讀,所以不用當時的官方語言拉丁語,只能用民間語言羅曼語寫下來。於是這一文獻不但成為法蘭西語言史上的第一件珍貴資料,而且也被認為法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10世紀和11世紀,在法國文學史上除幾篇《聖徒行述》外,沒有留下重要的紀錄。這類聖徒小傳都是用韻文寫成。例如11世紀的《聖阿萊克西行述》包括 265行詩。當時在民間口頭流傳的作品是多種多樣的,但只有宗教題材的口頭文學被紀錄下來。這是由於當時只有教會掌握文化,只有神職人員才有條件把流傳在民間的口頭文學經過他們的選擇和潤飾而紀錄下來。
中世紀文學是法國文學史的第一章。
法國通史上所謂中世紀,指公元842到1515年,也就是從《斯特拉斯堡盟約》算起,到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登基為止。文學史上的中世紀大致也是這樣劃分的。
最早的法國文獻《斯特拉斯堡盟約》
中世紀長達五、六百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法國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遷。從 9世紀到11世紀是封建制度從產生到成熟的階段。12世紀是封建制度鼎盛時代。從13世紀開始,一個新的社會階級──市民階級逐漸形成和發展。它是資產階級的前身,它和封建勢力的關係是相互對立又互相利用,因為當時代表封建等級制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勢力,在市民階級的合作下,才逐漸改變了封建割據的局面。
中世紀的法國社會存在著封建與反封建兩大勢力的矛盾和衝突。在封建勢力一邊,有兩種因素:封建貴族與基督教教會。在反封建的一邊,也有兩種因素:農民與市民階級。在文學上,這種錯綜複雜的階級關係反映為多種風格、多種體裁的作品的蓬勃發展。在封建階級上升的過程中,人民民眾曾經歌頌封建主的武功,宣揚為祖國獻身的愛國主義。流行於11世紀的《羅蘭之歌》的主題思想就是在這種基礎上產生的。
《羅蘭之歌》
《羅蘭之歌》歌頌
查理大帝的武功和他麾下騎士們的忠勇,奮戰而死的羅蘭就是這類騎士的典型形像,《羅蘭之歌》是一篇
史詩,它具備了古代史詩的基本因素,那就是謳歌武士的勳業和真誠的愛情。羅蘭的未婚妻一聽說羅蘭戰死沙場,立即昏厥倒地,這就是愛情的表現。
武功歌
武功歌是流行於11世紀法國的一種口頭文學。《羅蘭之歌》是當時流行的武功歌中的代表作。到了12世紀,宮廷小說繼武功歌之後風行法國。這種小說是一種協韻的詩體作品,便於口傳和記憶。宮廷小說是法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小說。
宮廷小說
宮廷小說主要內容是騎士以貴婦人為熱戀與崇拜的對象,他們為了博得貴婦人的歡心,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宮廷小說反映13世紀法國封建貴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變化,貴族階級從崇尚武功、愛好征戰與狩獵,轉變到醉心於奢華的生活,並且開始欣賞文學藝術,重視禮貌風度,語言力求優雅。宮廷小說代表作《特里斯丹和綺瑟》的主題思想是愛情至上論,也就是所謂“愛情比生死更為強烈”。
訓誡小說
13世紀流行一種懲惡勸善的訓誡小說,又名喻意小說。善、惡、美、醜這些抽象的概念在小說中都以人的面目出現,即用人的形像、言語、動作,表現一種抽象的概念。最著名的喻意小說《玫瑰傳奇》是用詩體寫成,上下兩部共有詩句萬行以上。上部大約寫於1230年,40年後,才由另一個作家繼續寫成下部。這種訓誡小說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民階級的道德觀。
市民文學
中世紀法國文學中最富於生氣、最有獨創性的是代表新興的市民階級的市民文學。從12世紀以來,市民文學日漸發展,14、15世紀,是市民文學的昌盛時期。市民文學體裁不一,內容豐富活潑。在寓言、故事、小寓言、趣劇(或譯鬧劇)以及抒情詩方面,都有傑出的作品。例如《列那狐的故事》、《農民醫生》、《分裂的毯子》、《訟師巴德蘭》等,都是流傳到今天還能吸引讀者的市民文學代表作品。中世紀的市民文學對後世文學影響甚大。16世紀人文主義作家拉伯雷的小說《巨人傳》,17世紀喜劇家莫里哀某些劇本(例如《屈打成醫》)等,在內容或在表現形式上,都受了中世紀市民文學的影響。
個人抒情詩的最早的優秀之作
13世紀的平民詩人呂特伯夫和15世紀的流浪詩人維永的作品,被認為個人抒情詩的最早的優秀之作。
基本特徵
根據語言和文學將法國分為兩部分
法國和其地理與政治一樣,在它的中部從東到西劃一條線,便可以根據語言和文學將法國分為兩部分:在地域上,南方要稍小於北方;在語言和文學上也同樣如此。北方的文學占據了優勢地位,而南方卻日趨衰亡。今天,只有從南方布洛溫斯的一些詩人身上還能看到文學的流風餘韻,他們的詩作體現出了一種愛國主義的獻身精神。近代名望最高的布洛溫斯詩人是菲特烈·米斯托爾,布洛溫斯文學在中世紀達到它的頂峰,在12到14世紀這段時期內,布洛溫斯文學融合了其西邊的西班牙文學和東邊的義大利文學的成分,從而在燦爛悠久的歷史上孕育出了歐洲最絢麗、也最具吸引力的文明。
當時的詩人都是“吟遊歌手”
當時的詩人都是“吟遊歌手”,這個詞具有“發現”和“發明”的意思。法語中的trouver(看出)和英語中的treasure-trove(發現的財富)都和這個詞有關係。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中,吟遊詩人(troubadour)並不是那些在歌劇中穿著華麗衣服,彈著吉他的民謠歌手(wandering minstrel),他們是一個紳士、騎士、貴族甚至是一國之君,他們創作著韻文和詩,把音樂當作一種高貴的技藝。吟遊詩人的等級是帶有排斥性的,只有那些證明自己在詩歌方面具有相當高的才智,並且能夠做出優秀的歌曲的人才會被承認是吟遊詩人。但另一方面又表現得非常民主,因為一個社會地位很低的人也能夠贏得這一為很多人覬覦的榮譽。那些不是吟遊詩人的貴族會出錢資助這一韻詩和歌唱的藝術,在自己的莊園中宦養一些真正的詩人,或者熱情款待那些從其他貴族莊園中過來的吟遊詩人。
吟遊詩人的主題是抒發歌頌愛情。
大部分的歌曲都得以保留下來,這些歌曲有時候非常簡單卻感人肺腑,接近於人們自然的歌聲;時而又高亢細膩並富有深沉的哲思。詩人們在發明歌曲的新形式上相互競爭,在相對古老的形式中注入新的內容。同時吟遊詩人還創作並保存了許多長篇敘事詩,今天看來,散布於歐洲的許多浪漫小說或許也是他們的傑作。布洛溫斯游吟詩人的藝術成就主要是建立在封建莊園的基礎上,直到今天,還有百位以上的布洛溫斯游吟詩人仍然有機可尋。然而到了13世紀之後,南部貴族們在戰爭中衰敗下來,吟遊詩人變得無所依靠,人們再也聽不到他們的吟唱。在西班牙和義大利,他們也逐漸消失了。
一個更加持久和連續的生活賦予給了法國北部地區的詩歌(和散文),正因為如此,法國的文學才會在好幾個世紀裡都在歐洲占據著統治地位,而且有著一個一千多年來都不間斷的傳統,直到最近被一個年輕詩人所打破。與布洛溫斯的吟遊詩人作品相對應,北方文學的成就主要體現在treuvere上。相對於南方吟遊詩人的創作,treuvere的創作更為專業化,而不像前者那樣帶有被貴族們所供養的門客色彩。最為重要的是,從文學的觀點來看,他們對敘事、故事、生活和音樂更感興趣。其結果是當南方成為保留了上千年的歌曲之鄉的時候,而北方則成為敘事性浪漫小說之鄉。儘管法國的抒情詩很早就開始繁榮並且永不衰竭,但布洛溫斯的歌手們還是創造出了優秀的敘事作品。
最早的詩是具有一種豪邁遒勁風格的chanson de geste(武功歌)——含義是戰功(或冒險)頌歌,主人公通常是騎士或者極為忠誠的英雄。Chanson de geste雖然是敘事詩,但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愛國色彩。一般情況下,chanson de geste是取材於法國歷史的,但有時也取材於諸如亞歷山大大帝一類的偉人及荷馬和維吉爾神話中的一些英雄人物,還有一些則來自於不列顛的關於亞瑟王及其騎士的傳說。這些卷迭浩繁的chansons最先是用韻文寫成的,後來又用散文將其寫成浪漫小說,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時人們對傳奇人物冒險經歷的自然需求,這種需求和今天的人們對各種流行小說和雜誌的需求是一樣的。除了那些把古代的隻言片語也視為珍奇的學者,現代人一般對這些故事過目即忘,因為在今天看來這些故事著實是有些乏味的。但在上百篇的chasons中,仍有兩三篇傑作,比如我們都知道的《羅蘭之歌》。羅蘭是查理曼大帝的一個騎士,在西班牙打了敗仗從庇里牛斯山脈撤退時戰死。即使在最後關頭,他也拒絕向查理曼吹響救援的號角,最後與他的兄弟奧利維一起壯烈戰死。實際上,純潔的羅蘭最終是在向神挑戰並與神戰鬥,因而極為悲壯。
和其他的法國詩歌一樣,直到一百年以前, chanson才被重新被發現,並被多次編輯,翻譯成近代的法語和英文。羅蘭的故事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一直都在被人改編,它在義大利極為流行,成為了阿里奧斯托的傑作《瘋狂的羅蘭》的創作主題。這個故事直到變換成散文體,在其他國家的影響變得衰弱時,它才為英國人所熟悉。在這個巨大的英語和法語圈中,英國人所熟悉的,並不是查理曼大帝,而是我們在前一章中一帶而過的亞瑟王。
早期的法國詩人們將他們的天賦用於對那些傳說故事進行改編與創作,瑪麗·德·弗朗斯和克雷蒂安·德·特羅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兩位。瑪麗·德·弗朗斯大部分的生命都是在英國所度過的,作為亨利二世的門客,瑪麗·德·弗朗斯住在其莊園中。在那裡,所盛行的文化都是法國式的,就連國王也是普洛溫斯的公主。從弗朗斯的《藝妓》(lais)中,我們可以窺見具有童話色彩的特里斯丹和蘭法爾的影子。弗朗斯是一位純真的詩人,不太顧及故事的形式和技巧,但同時,他卻非常內行地意識到了自己的職責。近代的研究家們傾向於認為詩歌並不存在一個從幼稚到成熟的發展過程,“早期的”詩人並不像一般人所說的那樣幼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沒有所謂早期的概念的,因為他們的創造也有非常豐富的積澱,幾個世紀以來,他們追趕著自己的先驅,從中吸取近代投資所無法企及的活力。瑪麗的《藝妓》現在已經有了多個譯本,以及一些解釋和研究文稿。在英譯本中,一些非常有趣的,隨意的意譯,出自於19世紀詩人阿瑟·奧肖內齊的手筆。
對亞瑟王故事的發展和演變做出過重大貢獻,具有重要地位的詩人是克雷蒂安·德·特羅,他從12世紀後半葉就一直住在查理曼的宮廷里。他創造的《里昂的騎士》、《埃里克和愛尼德》,以及關於蘭斯洛特的故事《馬車騎士》、《特里斯丹和琦瑟》和《帕西法爾》等不僅是法國早期敘事詩的精華,同時也成為我們在馬婁里的英譯本中所看到的後代散文體故事的素材。我們在後面還要談到克雷蒂安·德·特羅在德國文學史上的重大影響。
除了浪漫小說中涉及到的亞瑟王和其他英雄人物之外,在眾多毫無價值的作品中,還有三種詩值得注意,其中有些傑作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離奇的想像力。第一種是“詩體故事”(fabliau),這是一種以動物為主角的寓言,長盛不衰的《伊索寓言》,以及現在我們哄小孩睡覺時所講的兔子的故事都屬於這一類。將這些相關的故事編成一個集子,便出現了《列那狐的故事》,在英語中的對應物則是喬叟的《修女的故事》,在他的故事裡,狐狸不再聰明狡猾,不再獲勝,如《伊索寓言》一樣,將這樣的形象轉化為失敗者的形象。在晚期的法國文學中最偉大的寓言作家是拉·封丹,他並不是取材於中世紀的作品(事實上,直到19世紀,中世紀的那些作品仍然不被人重視),更多的時候,他以古典作品為素材,憑藉其敏銳的諷刺和豐富的想像力進行創作。中世紀的這些詩體故事都只是些簡單的動物寓言,並非是對當時社會狀況的一個透視和素描,從中透射出反映人性特徵的幽默之光,?緱攔?摹獨?澩笫濉罰╱ncle Remus)中的那樣。
帶有寓言式的道德說教
第二類則與此不同,帶有寓言式的道德說教,在這類作品中。角色都是抽象出來的美善、邪惡、愛、恨、嫉妒等等。其中的代表作是《玫瑰的羅曼史》,這是一篇關於愛、勇敢的長詩,並且從中吹拂著一股帶著諷刺的微風。由於騎士道、社會規則以及莊重的禮儀等方面的原因,中世紀的人們都喜歡放聲大笑。《玫瑰的羅曼史》以認真而又略帶戲謔的態度忠實地描述了那個時代的特徵,在這方面,相對於其他作品來說,它是最重要的。更為難得的是,雖然它是由兩個未曾謀面的詩人先後完成的,但這部長詩卻出奇地維持了風格的統一與完整。在13世紀的上半葉,吉約姆·德·洛里斯完成了整部詩篇的上半部。下半部則是在二十年後由讓·德·默恩完成的。默恩是一位非常傑出的詩人,他的創作並不僅僅以愛情為創作題材,大部分內容涉及到中世紀時期的社會思想,他的眼光頗具前瞻性。法國最為犀利的批評家之一,蘭森博士說,從這位詩人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正在發育的東西,一種萌動著未來的東西。因為那時生命,是整個民族的生命。喬叟翻譯了《玫瑰的羅曼史》中的一個片斷,對於其他署有他的名字的其他翻譯文稿,學者依然表示懷疑。詩歌衝擊了中世紀裡保持了三個世紀的幻想,是對中世紀思想的許多方面和整個人性的解放。對於這部作品的歷史地位,我們不容置疑。而至於它給我們帶來的閱讀快感,則是另一方面的問題。當這部作品被賦予了詼諧幽默的筆法以及詩一般的意境時(類似於埃德蒙·斯賓塞的《仙后》一般的意境),近代的讀者並不能像中世紀的先祖那樣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部長篇的道德寓言。
中世紀第三種非常重要的詩體是抒情詩
中世紀第三種非常重要的詩體是抒情詩,不管是在創作的種類還是寫作的數量上,它都顯得很繁盛。雖然有的抒情詩依然有跡可尋,但大部分都是佚名之作,作者隸屬於社會上的各個階層。有的學者將他的學識與音樂相結合,試圖用他們的作品來改進文學及其語言的品味和形式,有的是貴族,熱愛藝術而親自創作。在那些日子裡,甚至國王們都是很好的歌手。在這些皇族歌手中,迪波爾特斯四世最具有代表性,他會記得其他具有歌唱才能的君王,英格蘭的理察一世、蘇格蘭的詹姆士一世、西班牙的“博學之王”阿方索十世等等,都具有詩歌天賦。另一方面,詩歌之花也並不僅僅開放在貴族的花園中。許多普通人創作的流行詩作更加貼近生活,就像所有國家的民間歌曲一樣,它們表達了最基本的感情、墳墓、同性戀、輕佻和激情飛揚的心境。
傅華薩的《編年史》是一部14世紀的騎士浪漫小說,也是當時的一部偉大的作品,幾乎記載了“法國、英國、蘇格蘭和西班牙”將近一個世紀的全部的歷史,這比浪漫小說更加讓人振奮,它是對當時代的一個偉大的刻畫。傅華薩是一個不知疲倦的旅行家,他永遠都在以強烈的好奇心觀察著這個世界,並將其所見所聞加以記錄。他的文筆活潑清新而且真實客觀,這使他不僅成為了一名著名的歷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托馬斯·格雷說他是“未開化時代的希羅多德”。在伯納斯伯爵將它翻譯成為英文之後,它還在16世紀成為了英國文學的一部分。同時傅華薩也是一個擁有高超技巧的小詩人,但他所生存的年代卻是散文的世紀,直到他的下一個世紀,抒情詩才在法國大行其道。在傅華薩之後,法國散文的發展才開始趨於全面,儘管他的記述有些繁瑣和零亂,然而卻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可以算是那些世紀中法國散文的代表。
與法國,尤其是與法國南部文學——布洛溫斯的文學創作有著親密聯繫的,是西班牙的文學。法國有《羅蘭之歌》,西班牙也有民族英雄史詩《西德之詩》。所謂“西德”(Cid)是一位反抗摩爾人的領袖人物,他的真名叫做羅德里格·迪亞斯·德·比瓦爾,“西德”是阿拉伯語中“王”的西班牙語的音譯。正如羅蘭以及其他的半歷史人物角色,“西德”的偉大業績成了傳奇的主題。富於智慧的塞萬提斯通過他的一個角色之口說:過去歷史上確實存在過“西德”這樣的人,但是書中所描述的他的所作所為卻值得我們懷疑。(這既是對文學也這是對歷史所作的一個中肯的論斷,在閱讀中世紀小說時,我們最好記住這一點)。在西班牙之外,“西德”也是一個大受歡迎的偉大角色,比如法國劇作家皮埃爾·科內耶就以他作為其悲劇傑作的創作主題。
分期依據
從16世紀起,“中世紀”這種說法便開始流行了。此語出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意指古典希臘、羅馬文化與古典文化“復興期之間的時代,約相當於公元5—15世紀。但在當時,這種說法含有貶義,指處於拉丁文化和文藝復興兩座“高峰之間的那個平淡的而無特色的文化“谷地”。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指介於古代奴隸制與近代資本主義之間的時代,即歐洲封建制時代,共約11個世紀。一般以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歐洲中世紀之時限,但是,從法國文學史的角度看,則是另一回事,因為最早的的法文文獻是842年2月14日的《斯特拉斯堡盟書》。從那時算起,“中世紀”只有8個世紀。對中世紀文學要作具體分析,不能籠統的肯定或否定。那時法國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封建割據、交通閉塞、語言不通等狀況使文學發展的程度在各地區有很大差異。
公元842—1200年為中世紀文學前期。
此時封建割據制占主導地位。各地封建領主有很大的權勢。他們全面控制所有領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封建領主及其家族既是文學作品的描寫對象(作品的主人公),又是文學創作活動的領導者和資助者。當時,主要的文學體裁是英雄史詩和頌詩。藝人們應召在封建領主和他們的臣屬面前吟誦史詩。
公元1200—1350年為中世紀文學中期。
其特點是:封建割據勢力已日趨沒落,中央王權有所加強。城市資產階級逐漸發展並富裕起來。為了滿足這一部分讀者的需要,新的詩歌和戲劇應運而生。1200年,巴黎大學成立,知識分子形成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他們不把文學著作當作消閒、娛樂的工具,而想從中汲取知識、豐富精神生活。因此,散文作品蓬勃發展起來。此時,中世紀文學2前期的主要文學形式——英雄史詩和頌詩——並未絕跡,但內容逐漸為適應新的歷史條件而有所變化。
英法百年戰爭到中世紀末為中世紀文學後期。
從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開始後不久到中世紀末為中世紀文學後期。這是文學沒落的黑暗時代。出類拔萃的詩歌、散文、戲劇很少。抒情詩人、編年史作者和戲班班主雖為文學隊伍的核心,但墨守成規,故步自封,未能掌握創作的規律,推陳出新。有人認為,在14世紀,法國已具備文藝復興的一切條件,國王查理五世本人曾試圖發起這個運動,但一系列政治事件使他的意圖未能實現。
文學形式
最早的
法語文學可以追溯到11世紀。作者不明的《羅蘭之歌》便是法國最早的史詩。形式相似的史詩還包括英格蘭的《貝奧武夫》、日爾曼人的《尼伯龍根之歌》等。這些史詩多半歌頌偉大的君主。比如《羅蘭之歌》便是歌頌著名的法蘭西國王查理曼大帝(742年-814年)的。此外,中世紀法國還盛行騎士傳奇,這些傳奇無不歌頌騎士精神,弘揚典雅的愛情。這一時期的法國最重要的作家是十二世紀的克里蒂安·德·特魯瓦(Chretien de Troyes),他是法國中世紀最著名的敘事詩人。此外,在南部普羅旺斯地區大行其道的行吟詩也多半以騎士與貴婦之間的典雅愛情為主題,這些行吟詩多半具有豐富的想像力,風格卻矯飾造作,文學價值不高。直到中世紀快要結束的時候,法國才出現了第一位真正的偉大抒情詩人,弗朗索瓦·維永(1431年-1465年)。
中世紀的法語散文文體在歷史和編年史中最為常見,然而這類作品中最具魅力的卻是從十二世紀起出現的“奧卡西恩和妮克蕾蒂”系列故事。
和歐洲其他地區一樣,法國戲劇也起源於中世紀的宗教劇,但很久以後這兩種文藝樣式成了勢如水火的敵人。最早的戲劇只是對宗教儀式的簡單劇情化,最常見的是關於聖誕節和復活節的傳說。然而當這些戲劇的表演地點從教堂內轉移到公眾場合,並由法語代替了原始的拉丁語,法國戲劇的發展便開始沿著一條和羅馬基督教風格完全迥異的道路前行了。那些語言幽默、形式粗糙,具備現實主義風格的滑稽劇大行其道。在這種滑稽劇,以及同時盛行的諷刺寓言以及短篇敘事詩等諷刺文學中,第一次出現了前面所提到的“高盧精神”的影子。
騎士文學
在中世紀的西歐,基督教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體系,在意識形態方面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因此,對文學藝術必然產生很大影響。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古法語宗教文學作品《聖女歐拉麗讚歌》(la Cantilene de Sainte Eulalie)產生於9世紀80年代,《聖勒傑傳》(la Vie de Saint Leger)產生於11世紀前半葉。隨著城市的興起,12世紀以後義出現了起源於宗教瞻禮式的宗教戲劇。有些作品在宣傳神學的同時,對現實生活也有所反映,對後人有一定的認識價值。
中世紀法國文學的突出成就是英雄史詩,英雄史詩形成於11世紀,又叫武功歌(chansons de gestes),十二三世紀達到鼎盛。同一切文學形式誕生一樣,它在成文之前也要經歷一個口頭傳誦的階段,傳誦者大都是一些吟遊詩人,而成文工作則依靠教士。因此,英雄史詩實際上是一種民間文 學,它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我們知道,9至11世紀,法國在名義上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實際上是一個封建割據的國家。英 雄史詩歌頌帝王武功,譴責諸侯叛亂,宣揚忠君愛國,這充分表達了人民大眾要求建立政治上統一的國家的願望。因此,曾經一度建立起統一的帝國的查理大帝就成了一系列英雄史詩中的理想人物。留存下來的英雄史詩約有100部,其中以《羅蘭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最為著名。內容是講查理大帝征服西班牙後班師回國,重臣羅蘭的後衛部隊中了伊斯蘭教徒的埋伏而無法突圍,當查理大帝獲悉後衛部隊被困並回兵援救時,羅蘭已經英勇戰死,後衛部隊全軍覆沒。《羅蘭之歌》流傳甚廣,可說是家喻戶曉,詩中的羅蘭被描繪成忠君愛國的典型,他已成為大無畏民族英雄的象徵。
《羅蘭之歌》全詩長4002行,共291節,用羅曼語寫成。騎士在中世紀戰爭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2至13世紀,騎士文學盛極一時,法國南方的騎士文學主要是抒情詩,北方的則是騎士故事詩。騎士文學著重描寫騎士的愛情和騎士的冒險精神,宣揚和美化騎士精神。騎士故事的多產詩人是克雷蒂安·德·特洛亞(Chretien de Troyes,約1135—1183年),他的作品情節生動,寓意深刻,語言形象,行文流暢,曾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歐洲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