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溫公輓詞·少學真成己

《丞相溫公輓詞·少學真成己》是由宋代詩人陳師道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是其《丞相溫公輓詞》組詩中的第三首。該詩主要講述了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司馬光的一生並對其豐富學識進行了讚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丞相溫公輓詞·少學真成己
  • 創作年代宋代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陳師道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少學真成己,中年托著書。
輟耕扶日月,起廢極吹噓。
得志寧論晚,成功不願余。
一為天下慟,不敢愛吾廬。

作品賞析

《丞相溫公輓詞》共有三首,這是第三首。北宋的司馬光是著名歷史學家,又是政治家,經歷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是當時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代表人物。神宗逝世,哲宗登基,反對變法的一派得勢,司馬光遷門下侍郎,拜尚書左僕射,也就是成為丞相。他執政後,全部廢除新法,但於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九月即病死,為政不到一年。死後封太師、溫國公,1087年(元祐二年)正月安葬。陳師道這一組《丞相溫公輓詞》就寫於此時。從歷史上評價,王安石變法有進步意義,反對變法的是保守派。但事物往往是複雜的,新法在執行過程中也有不少弊病,而王安石任用的官吏有些又不十分稱職。因而當政權更迭,司馬光作為反對派的領袖成為人們一時敬仰的人物,也在情理之中。陳師道站在保守派的立場上,這三首輓詞對司馬光推崇備至,表達了一種痛失棟樑的情緒,在當時是很有代表性的。
輓詞得說好話,但要說得恰到好處也並不容易。在現代看來,司馬光對歷史的最大貢獻,是完成《資治通鑑》這一空前歷史巨著。但當時的人,像陳師道,則認為首先要從司馬光的政治事業上來褒揚他。這組輓詞就緊緊扣住了司馬光的事業落筆,寫得莊重肅穆,雍容典雅。
這首詩在組詩中更進一步,概括了司馬光的一生。首聯追溯到逝者早年。《禮記·中庸》:“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少學真成己”,即說司馬光自幼就受儒學薰陶,所謂“溫公平日之學以誠為本”。“中年托著書”,則指修撰《資治通鑑》。司馬光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知永興軍,後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以歸,在洛陽居住十五年,一直以書籍自隨。“托”字用得很好,透露出司馬光不是為著書而著書,也包含著因政治上不得意而著書明道之意。頷聯又回到晚年拜相一事,作者認為這是司馬光一生的大事業,所以反覆渲染。“輟耕扶日月”,意為由在野而入朝,輔助哲宗,“日月”代指皇帝和太后。“起廢極吹噓”則指司馬光執政後極力起用因反對新法而被排斥的官員。這一聯在對仗上頗見功夫,將政治大事這么虛虛實實地一寫,既有氣勢又富於形象感,使這首議論較多的輓詩不至於顯得過分抽象。
頸聯對死者既是安慰,又是讚美。上句說,雖然拜相時年已老病,但畢竟是“得志”了,這是值得慶幸的。下句說,司馬光鞠躬盡瘁,以身殉天下,但求成功,其他在所不計。這樣的境界是相當高的,是對死者的高度評價,也是作者追求的理想儒者的形象。至此,對司馬光可以說已經蓋棺論定,要說的話都說了。因而最後一聯就歸結到作者自身。“一為天下慟,不敢愛吾廬”,在死者的精神感召下,作者覺得自己不能僅為一己私利打算,而要效法死者,多為國事操心。這一聯不僅是這一首詩的結尾,也是這一組輓詞的結尾。由哀輓死者轉為勉勵生者,十分得體。
《丞相溫公輓詞》組詩各有側重,互不雷同,措詞精煉,立意高超,為“輓詞”這一類型的作品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範例。

作者簡介

陳師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學文於曾鞏,絕意仕進。元祐(1086-1094)初期,因蘇軾等人舉薦,任徐州教授。後任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等職。詩學杜甫,苦心錘鍊,質樸蒼老,深受黃庭堅推重。為江西詩派代表性作家,常與蘇軾、黃庭堅等唱和。有《後山先生集》、《後山談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