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口衛生,自然資源,基礎設施,文化教育,基層組織,農村經濟,村務公開,發展重點,
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轄壩那山、大田壩、龔家寨等33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071戶,共有鄉村人口4359人,其中男性2300人,女性2059人。其中農業人口4359人,勞動力251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759人)。該村以漢族、拉祜族為主,是漢族、傣族、拉祜族混居地,其中漢族3820人,傣族306人,拉祜族148人,其他民族85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人,占人口總數的0.04%;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4141人,參合率95%。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街道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街道衛生院11公里。
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國土面積47.53平方公里,有耕地總面積4,175.00畝(其中:田2,045.00畝,地2,130.00畝),人均耕地0.94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45.00畝,有效灌溉率為49%,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33,865.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6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7畝,主要種植炮核桃、茶葉等經濟林果,其中茶葉面積2183畝、泡核桃4142畝,其中養殖面積2.00畝;其他面積32,269.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農戶通自來水592戶,有479戶飲用井水,有47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5%)。有1071戶通電,有57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7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53%和5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7戶(分別占總數的8%和3%)。該村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1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1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3輛,機車31輛。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2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3戶。全村有10個村民小組已通自來水,有19個村民小組已通電,有1個村民小組已通路,有19個村民小組已通電視,有17個村民小組已通電話,有9個村民小組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4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1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文化教育
基層組織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23.3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00.80萬元,占總收入的49%;畜牧業收入335.50萬元,占總收入的41%,其中出欄肉豬4676頭,肉牛256頭,肉羊616頭;林業收入40.50萬元,占總收入的5%;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40.5萬元,占總收入的5%;工資性收入19.80萬元,占總收入的5%。農民人均純收入95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9.8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0人(占勞動力的4%),在省內務工70人,到省外務工3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17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939.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5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43.00萬元,有固定資產89.1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該村地處山區,到各自然村公路不通;2、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較差;3、人民民眾文化素質較低,對產業發展意識不強;4、產業發展上缺少必要的項目扶持和拉動。。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茶葉、核桃、甘蔗、竹子龍膽草等種植業和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