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謝氏宗親總會是謝氏宗親的世界性聯誼組織。1977年8月在美國舊金山成立。旨在弘揚謝氏光榮之傳統精神,團結互助,增進世界謝氏宗親之聯繫及福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謝氏宗親總會
- 成立時間:1977年8月
- 成立地點:美國舊金山
- 名譽會長: 謝東閔(台灣)
組織機構,組織活動,出版物,謝氏歷史,謝姓始祖,謝氏淵源考,謝姓起源,謝氏堂號,謝姓歷史典故,
組織機構
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總會理事會下設秘書處、總務處、財務處和公關處等7個辦事機構。章程規定每年召開一次代表大會,每3年召開一次懇親大會。1978年10月在台北舉行第1屆世界謝氏懇親大會暨第1屆第2次代表大會,議決總會設在台北。1988年10月在台北召開第1屆第3次代表大會,推舉謝東閔(台灣)為名譽會長,謝漢儒(台灣)為代理會長。1991年2月召開第2屆第1次理監事會,推舉謝漢儒為第2屆理事長。
組織活動
1990年10月執行1988年大會決議,組織50多人的尋根謁祖訪問團到河南省尋根,先後到南陽市東謝營村和唐河縣謝家莊尋根謁祖。
謝氏的發祥地在西周、春秋的南申國(河南省南陽與唐河一帶),訪問團分別到南陽縣東謝營和唐縣蒼台謝家莊尋根謁祖。
謝氏尊申伯為開姓始祖,並視申伯受封之地——古謝邑為謝氏發祥地。關於古謝邑的確切位置,歷史學界有不同看法。據《世界謝氏通訊》發表的研究論文,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南陽縣說,即古謝邑莊在今南陽縣境古謝水之濱的東謝營村附近,著名歷史學家、復旦大學譚其驤教授持此說。二是唐河縣說,即古謝邑莊在今唐河縣蒼台謝家莊附近。為確定謝邑的位置,南陽縣曾召開了“謝氏源流學術研討會”,唐河縣則編印了《謝氏源流資料集》。
1992年9月,組團到謝安故里河南省太康縣謁祖,同月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聯合舉辦“謝安與淝水之戰學術研討會”。
出版物
1994年11月在菲律賓舉行第2屆第5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8屆世界謝氏懇親大會,計有各國各地區的宗親400多人參加。
1995年4月,在福建武夷山召開“謝疊山(謝枋得)學術研討會”。
設有獎學基金,用於對謝氏宗親子女中學習優秀者的獎勵,並發動海內外宗親支持中國的“希望工程”。泰國謝慧如除向總會獎學基金捐獻100萬元新台幣外,也向唐河縣謝家莊捐資25萬元,建成謝慧如教學樓;總會則在南陽市東謝營村捐“寶樹學校”。發行會刊《世界謝氏通訊》,設有“謝氏源流研究會”。
謝氏歷史
謝姓始祖
申伯為謝氏始祖,不僅有文獻可考,也得到了幾乎所有謝氏宗親會的認可。
申伯是炎帝之後,他的祖先伯夷不食周粟而死,周成王將這位寧願餓死也不失節的聖賢之士封到申國,他因此被稱為申伯。申國(今山西、陝西之間)開始只是一個小國,對周朝並沒有什麼影響力。但到周厲王時,申伯卻有了輔助社稷的機會,周厲王是一個暴君,“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就是針對他的統治而言。厲王的暴政終於導致了民變,厲王逃往彘地(今山西霍縣)避難,朝政由周公、召公、申伯等人攝行,史稱“共和行政”。
申伯的女兒是厲王的妃子,太子姬靜為她所生,厲王死後,姬靜繼位,即宣王。申伯被宣王改封謝地(今河南唐河縣南部,一說在今河南南陽縣)。因為是周宣王的母舅,申伯的待遇極為優渥,封往謝邑時先派大臣召公去做立國的準備工作,還賜給許多的器物,有詩為證:“肅肅謝功,召伯營之。烈烈征師,召伯成之。”
申伯的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氏,稱謝氏,也稱為河南謝氏。公元前688年,南申國被楚國滅亡。
謝氏淵源考
考謝氏淵源,始自周宣王五年(公元前八二三年),賜姓我祖,即申伯於謝城。「謝姓出陳留,會稽二望,周宣王之舅姜申伯封於謝,以邑為氏」。故太始祖申伯謝公本姜姓,炎帝之後,周宣王之舅,後因功出封於謝邑,其後以邑為氏。印今河南省南陽府唐河縣是也。
考稽史帝,生於姜水,以姜為姓,始制耒耜,教民務農,故號神農,以火德王,又稱炎帝,嘗百草以療疾病,又立巿通貨,故我謝姓:原為中國偉大的古聖,炎帝神農之光榮後裔也。炎帝至周武王封太公於齊國,凡一千五十六百年。齊太公望呂尚,姓姜名尚字子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後,其先世佐禹治水,掌四岳有功,封之於呂,子孫從其封姓呂,呂尚其後也。尚嘗窮困,年七十有二,垂釣於渭渚茲泉,三四三夜魚無食,旋有異人指點,鈞須細繪,茅餌,徐投,無令魚駭,果得鮒鯉,。於鯉腹中得書,書文曰:「呂尚封於齊」,事殊神奇。尋文王出獵,遇於渭濱,與語大悅曰:「吾太公望子久矢」、因號太公望。其所獲非龍、非彪、非虎、非熊,有助朝業之卜驗,樂載俱歸,立為師。
尚善兵權與奇計,使天下歸周,武王時號為師尚父,平商後封於齊營邱,修政便民。同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太公受命得討五侯、九伯之罪,齊由此得專征為大國,都營邱。
太公卒:子丁公呂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卒弟靜立,為胡公(自太公及至五世皆反葬於周) ,徙都薄姑,同母少弟山有怨,殺胡公自立為獻公,盡逐胡公子,九年獻公卒子武公吾立(武公九年,同厲王出奔居彘,十年周室亂,廿二年周厲王卒。周室王立)。申伯公即武公
謝姓起源
謝姓人起源於遠古后羿氏部落,以射獵為生,尊奉弓箭為圖騰。‘飲血茹毛’。發明和使用弓箭後,由‘穿樹葉吃野果息巢穴’進入‘狩獵’,製造弓箭需要大量白色羽毛,‘白羽成堆’,史稱“白羽城”,至今尚有遺蹟存世。延至炎帝神農氏,發現火的用途,告別‘飲血茹毛’進入‘火耕刀種’。史稱“伏羲(xi)氏”又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稱伏犧。生活在甘肅省的天水隴南一帶。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創造八卦,開創象形文字的最早開端,結束“結繩紀事”的歷史。結繩為網,捕鳥打獵,發明瑟,創作《駕辨》樂曲,鮑廚,祭祀等,開創中華文明。發明製作木耒、木耜,創造農耕技術,從事農業生產。制定曆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史稱神農氏,以火德王,也稱炎帝、赤帝、烈(厲)山氏,嘗百草,總結出《神農本草經》。據《姓譜》、《元和姓纂》卷九去聲四十榪:“謝,姜姓,炎帝之胤。”傳至商未有後裔孤竹君,長伯夷與弟叔齊一齊投奔周后,反對周武王進軍商王朝,隱避於首陽山,周成王繼位後,封伯夷後裔為申侯,史稱申伯,佐宣王中興被宣王封於謝。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發兵滅謝國。其子孫以謝國為氏,史稱謝氏,
二、是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幾乎滅絕
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謝,任姓,黃帝之後。”《世本》是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史學著作,記黃帝迄春秋時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這是謝姓出於黃帝的最早說法。
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謝、章、昌、采、祝、結、泉、卑、過、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東漢時期人,根據這段記載,可知漢代有人認為謝姓是黃帝之後。
宋羅泌《路史·國名紀》:“謝,伯爵。《荊州記》:棘陽東北百里謝城是。有謝水。棘陽城在唐之湖陽西北。”又:“黃帝之宗:歐陽修《謝絳銘》云:黃帝後,昔周滅之以封申伯……見《詩·嵩高》。其地西甚廣,鄭公友言謝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說,謝姓得名於謝國,黃帝之後,諸侯國,伯爵。至周代亡國,其地為申伯封邑,後人以國名為姓氏。
三、他姓改姓與恢復原姓
兩唐書《謝偃傳》記載,隋末唐初有個人叫謝偃,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淇縣,唐貞觀元年移治汲縣,即今河南衛輝市)人,他在隋朝任散從正員郎,於唐太宗貞觀初年應詔對策高第(即考試成績優秀),被太宗李世民任為弘文館直學士,又調任魏王府功曹,受詔獻賦(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文體),以能得規諷之意,受到太宗的稱讚。當時有李百藥工詩,而謝偃善賦,人稱李詩謝賦,可見謝偃以文學知名當時。謝偃的祖輩本姓謝北朝時改姓直勒氏,《舊唐書·文苑傳》說,他的祖父叫孝政本是南朝陳郡謝氏人後在鮮卑人的強迫下改為直勒姓,在北齊任散騎常侍,隋朝恢復謝氏。
另外,先秦時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與謝字同音,常被寫作謝,後人遂有以謝為氏者關於射氏的來源,史書記載不一。《萬姓統譜》說出自晉大夫貌之後,《姓氏考略》則認為由古代司射官而來,《漢書》顏師古注更認為是謝氏的分支。
四、邊遠地區謝姓:
涪陵謝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縣一帶的謝姓人祖先。據研究,他們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遷荊山一帶的謝人,約在戰國時遷居涪陵,與巴人雜居,有的融人巴人。東漢末年,一個叫謝本的人請求以丹興(今四川黔江)、漢葭(今彭水縣東)二縣設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當地已有相當的勢力。另據晉人常琚所撰《華陽國志·巴志》說,蜀後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亂,被車騎將軍鄧芝討平,“乃移其豪徐、藺、謝、范五千家於蜀,為獵射官。分贏弱配督將韓、蔣,名為助郡軍。遂世掌部曲,為大姓。晉初,移弩士於馮翊蓮勺。其人性質直,雖徙他所,風俗不變,故迄今有蜀、漢、關中、涪陵,其為軍在南方者猶存。”就是說,謝姓作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牽連,被鄧芝北遷於蜀(今四川成都一帶),擔任獵射官或助郡軍,後來又被稱為弩士,在蜀漢亡國後北遷馮翊蓮勺(今陝西渭南縣東北)。這些被兩度遷移的涪陵謝氏,人數當在千家以上,可見其勢力之大。也正是因為這種遷徙,涪陵謝氏一分為三,在蜀郡和馮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跡。
由於涪陵謝氏居住在古代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他們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驅者角色。早在東漢初年,他們中的一支南人黔中,與散居在今貴州境內的濮人、越人、僚人雜居通婚,成為部落領袖,後采演變為隋唐時期的東、南、西三謝蠻。據《華陽國志》等書記載說,西漢末年,(片羊)柯郡(今貴州凱里縣西北)功曹謝暹與郡中大姓龍、傅、尹、董氏擁郡自保,後聽說光武帝起於河北,乃派人繞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貢漢朝。光武帝嘉之,賜號義郎。從此,謝氏世代承襲,發展為大姓。至西晉末年,巴人李特據成都稱帝,晉寧州刺史王遜“欲遷烊柯太守謝恕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謝恕就是(片羊)柯人。其後,李特侄李壽控制了南中地區,“惟烊柯謝恕不為壽所用,遂保郡獨為晉”。不久,東晉滅亡李氏政權,對烊柯實行羈縻政策,實際上是承認了謝恕對烊柯的世襲特權。於是,謝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內其他各縣,出任長官,也允許他們世代相繼,從而使謝氏勢力在烊柯郡內得到更為廣闊的發展。為了便於進行區分,居住在郡南莊州(今貴州貴陽市南青岩附近)者稱南謝,郡東應州(今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東)者稱東謝,郡西琰州(今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南)者稱西謝。而以後的隋唐王朝因為他們居住在蠻族人生活的地區,則習慣把他們稱作南謝蠻、東謝蠻和西謝蠻。所以《舊唐書·南蠻傳》有這樣的記載:東謝蠻,其地在黔州之西數百里,南接守宮獠,西連夷子,北至白蠻。其首領謝元深,既世為酋長,其部落甚尊畏之。貞觀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為應州,仍拜元深為刺史。又有南謝首領謝強,與西謝鄰,共元深俱來朝見,拜南壽州刺史,後改為莊州。此外,在《新唐書·南蠻傳》中,也有一系列關於謝蠻人活動的記載,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謝龍羽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龍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謝法成率七千戶內附;開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領謝元齊死,詔以其孫謝嘉藝襲封;貞元中(785—805年),謝訕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崍縣)刺史;十三年(797年),謝文經任(片羊)州錄事參軍;等等。他們活動的地區和統轄範圍,主要是貴州東南部一帶。
謝氏堂號
陳留是謝姓的發祥地,在現今的河南省陳留縣。會稽則是秦代所設的一個郡名,位於江浙一帶,是東晉謝姓家族的主要根據地。所以傳自東晉謝氏家族的後裔大多以【會稽】為郡望,自河南分衍至其它地區發展的大多以【陳留】為郡望。至於【東山】可以確定是傳自東晉的謝安,【寶樹】則是傳自謝安的侄子謝玄。
謝姓歷史典故
1、烏衣望族:烏衣在江蘇江寧東南。南朝宋尚書吏部郎謝弦微等望族居烏衣巷。見《宋書.謝弘微傳》。
5、治法輕能退谷:清代教諭謝金鑾,字退谷,侯官人。乾隆舉人。喜讀宋儒書,博通傳注。有《泉漳治法》、《退谷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