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考古論壇

世界考古論壇是考古行業的論壇。

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於2023年12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大學舉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考古論壇
  •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
活動背景,活動歷程,歷屆活動,2019年,2023年,

活動背景

世界考古論壇始創於2013年,聚焦世界範圍內考古資源和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護與利用工作的推動,是宣傳考古成果、促進考古研究、彰顯文化遺產現代意義的國際平台。

活動歷程

2023年12月15日,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在上海開幕。

歷屆活動

2019年

12月14日~17日,世界考古論壇隆重舉行。
此次論壇主題為“城市化與全球化的考古學視野:人類的共同未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研究院和上海大學承辦,旨在評選和表彰過去兩年(2017-2019)全球範圍內的重大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評選強調新思想、新理念,有創新的實質性發現和研究;促進對歷史上全球化及城市化的跨學科和比較性研究;推動不同國家和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們積極交流、合作,並提高公眾的參與,協力應對城市化及全球化進程中面臨的挑戰。共有來自世界各相關單位的學者400餘人出席。
在這場世界考古的學術“盛宴”上,擁有浦江元素的“上山文化”也閃亮登場,受到海內外知名學者專家的高度評價。
12月15日這天,世界考古論壇設定中國考古學新發現與研究專場,中國考古學界十多位專家學者代表登台演講,分享各自主持考古項目發掘研究成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蔣樂平研究員應邀作題為《上山文化與稻作起源》的演講,在介紹以浦江縣黃宅鎮上山命名的上山文化研究情況過程中,從上山文化的時代分期、水稻馴化、定居情況向與會學者展現一個成熟、複雜的早期人類聚落生活圖景。
上山遺址的最早發現是在2000年的秋冬之交。在首次發掘中,出土了許多石球、石磨盤,且在夾炭陶片中還發現了大量稻作遺存。國家起源、農業起源和人類起源,是世界考古界的三個大課題,上山陶片中有稻穀遺存,這意味著上山人當年已經開始了種植水稻。早期稻作遺存也是上山文化最為重要的發現。
2003年2月初,北京大學傳來令人震驚的測試結果:遺址挖掘出的文物年代距今已約8600年至11400年,比河姆渡文化還早3000年。上山遺址的發掘不僅把長江下游的稻作歷史上溯了2000年,同時也證明錢塘江地區是世界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
在演講的尾聲,蔣樂平研究員總結道:“上山的稻穀遺存提供了目前為止世界上最早馴化初始證據;上山文化遺址群作為長江流域最早曠野遺址群,從一開始就出現密集的稻作證據,對探索人類走出洞穴和稻作農業起源問題提供了一個實證模式。”
位於義烏市城西街道橋頭村的橋頭遺址,是浙江省發現的早期19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屬上山文化中晚期。今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這兒發現了迄今為止浙江年代最早的墓葬,其中還有一具保存完整的人骨,距今8000年左右。
對此蔣樂平認為,稻作聚落迅速在錢塘江地區發展處具備環壕、中心台地這樣的複雜性遺存(橋頭),反映稻作文明在這一地區所取得的值得重視的成果。“這為數千年後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良渚)提供了重要的稻作文化基礎。”
儘管本屆世界考古論壇期間,蔣樂平研究員關於“上山文化與稻作起源”的演講時間有限,但“上山文化”蘊藏的豐富內涵及呈現出的新穎獨特面貌,很快成為國際專家學者們討論的一個熱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接受採訪。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評價道:“我們過去在浙江發現了河姆渡文化、跨湖橋文化等,那么它的來源在哪?顯然是在上山文化。所以它對我們了解整個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文化的起源和農業起源都至關重要。”
“在此之前我們知道水稻的栽培最早應該是8000年前到9000年前,而且對9000年前都還有些爭論,大家通過教科書更多熟悉的是河姆渡遺址的7000年前,現在,上山遺址發現了萬年水稻,我覺得這不僅在中國,在世界範圍都應該是人類最早的確定無疑的栽培稻的開始,這具有重大的意義。”世界考古論壇秘書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對上山遺址發現稻作遺存也表示驚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導師張居中教授則認為,上山文化的發現不僅對東南沿海地區,對整箇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上山文化比較全面地揭示了9000年前到10000年前之間中國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畫卷,上山的稻作遺存也第一次讓大家清晰地觀察到了中國栽培稻的發展歷程。”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沃特·威爾斯博士也對“上山文化”充滿興趣。
上山文化不僅得到了國內著名專家的高度評價,也引起了海外知名學者的強烈興趣。美國新墨西哥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沃特·威爾斯稱:“水稻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能夠將這方面的發現向前推到九千年甚至一萬年以前,這實在是非常令人驚喜的發現, 也是非常重要的發現。”
紐西蘭奧塔哥大學人類學系研究教授、查爾斯·海厄姆博士站在人類歷史角度這樣分析:“對新石器時代革命而言,稻和華北的粟的馴化是人類歷史一個偉大的轉折點,這使我們現在能夠了解長江流域以及毗鄰地區一些更為複雜的社會發展。“因為長江流域的農民開始向多個方向擴展,這是中國早期歷史中的關鍵點之一。”
“上山遺址應該是距今10000年前的遺址里,遺址最複雜、文化面貌最豐富、分布最密集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這是人類從洞穴跨向曠野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類歷史非常重要的一步,這一步的腳印恰恰落在錢塘江流域,落在浦江。”雖然對“上山文化”和稻作農業起源的研究持續了近20年,上山文化的名氣和既有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和肯定,但在上山文化發現和研究的親歷者蔣樂平看來,對上山文化的科學研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要珍惜所取得的成果,順著被發現的腳印往前走,追蹤古人走過的路,把文化面貌搞清楚。”
蔣樂平表示,目前已在醞釀建設上山文化研究中心,希望明年在上山文化遺址發現20周年之際,把對上山文化的研究、利用推向一個新的高地。
世界考古論壇秘書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對上山遺址發現稻作遺存表示驚嘆。
對這一想法,同行專家也紛紛送上支持與鼓勵。王巍理事長提出,我們既要在國際學術舞台給蔣樂平老師提供介紹上山文化的機會,也期待山清水秀的浦江能建成一個上山文化研究中心,建好遺址公園,讓民眾能通過體驗來感受早期先民創造和達到的輝煌。“我覺得讓大家共享是非常重要的。”
張居中教授也流露了同樣的心聲:“從遺蹟、遺物本身來講,我們要把上山文化遺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來看待,進行充分宣傳,把考古語言變成大眾能理解的語言,強調保護文化遺址的重要性,還要讓當地老百姓得到實惠,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據了解,“世界考古論壇·上海”(SAF)成立於2013年,旨在推動世界範圍內考古資源和文化遺產的調查、保護與利用,是宣傳考古成果、促進考古研究、彰顯文化遺產現代意義的國際平台。論壇致力於創新與合作,關注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考古更像是對現實‘遙遠鏡像’的挖掘,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城市化甚至全球化,都能尋到脈絡一二。”上海大學歷史系主任徐堅教授說。

2023年

2023年12月15日,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在上海開幕。此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研究院和上海大學承辦,以“氣候變化考古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旨在評選和表彰過去四年全球範圍內的重大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上海市市長龔正,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分别致辭,並共同頒發“世界考古論壇重要考古研究成果”。論壇開幕式上,北京大學嚴文明教授被授予“世界考古論壇終身成就獎”。“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 古蜀榮光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見證”“哥倫比亞亞馬遜地區林多薩山地的彩色岩畫”、墨西哥阿瓜達-費尼克斯早期紀念性建築、卡拉漢特佩的專用公共建築群等9個考古項目被授予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獎·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水下聚落遺存與高精度年代學研究、“空間考古研究與環境危機:四十年的探索”等10個考古研究項目被授予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獎·重要考古研究成果獎”。
大會期間,與會專家通過對氣候變化和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考古學研究理論與方法、文化多樣性和本土知識在氣候適應中的作用、文明興衰與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對文化遺產的影響等多項關鍵性議題進行深度討論,旨在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歷史中汲取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和智慧。
依照慣例,論壇還設定了“中國考古學新發現與研究專場”,致力於向世界介紹我國近年來考古工作的最新發現與研究成果,這是新時代從考古學角度研究闡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舉措,也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深入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此外,論壇還將組織面向在校學生和上海市民的公共考古講座活動,進一步促進考古成果的傳播。與會專家還將赴上海博物館、崧澤遺址博物館、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以及江蘇省金壇三星村遺址進行參觀考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