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與環境大會(英文Worl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nference,簡稱 WEC)的創建,源於2008年聯合國在全球範圍內推廣綠色新政,並作為發起於中國的全球專業性峰會進行定位,構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與經濟成長互利雙贏的政府與企業交流合作平台,引導世界各國向綠色生態發展模式轉變,共同尋求解決全球面臨的人類活動與經濟發展過程中持續惡化的環境問題。
基本介紹
大會簡介
基本情況
大會名稱沿革
主席團
歷任主席
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 維吾爾族,1942年3月生,新疆伊寧人,196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9月參加工作,新疆工學院機電系電氣專業畢業,大學學歷,高級工程師。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
蔣正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 1937年10月生,浙江人。研究生學歷。1992年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58年1月參加工作。人口學家。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 |
丁仲禮,大會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 漢族,1957年1月生,浙江嵊州人,1988年8月參加 工作,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古生物學及地層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學位,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
執行主席
郝吉明,大會執行主席、國際生態經濟協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著名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能源與環境、大氣污染控制工程。 郝吉明院士致力於中國空氣污染控制研究40餘年,先後主持全國酸沉降控制規劃與對策研究,劃定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區,為確定我國酸雨防治對策起到了主導作用。 |
特邀外方副主席
塞德里克·托馬斯·弗洛里克(Cedric Thomas Frolick),大會副主席、南非國民議會議會事務第一主席 2010年11月當選南非國會眾議院第一主席,併兼任國會程式委員會執政黨黨鞭和議會預算辦公室主席。 |
埃德蒙·阿爾方戴利(Edmond Alphandéry),歐洲50集團主席、法國前財政經濟部部長 埃德蒙·阿爾方戴利(Edmond Alphandery)是法國前財政部長。阿爾方戴利曾是巴黎第二大學(Pantheon-Assas University)的經濟學教授,也曾擔任過法國電力集團(électricité de France)的CEO,在學界、政界和企業界均有著豐富的從業經歷。1993-1995年,在愛德華·巴拉迪爾執政期間,阿爾方戴利擔任法國財政部長,實施了受到全世界矚目的大規模私有化改革,涉及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埃爾夫阿奎坦石油公司(Elf-Aquitaine),雷諾汽車(Renault)等企業,而且還使法蘭西銀行完成了獨立化。 |
往屆回顧
2019世界經濟與環境大會主席團圓桌會議
2018北京·世界經濟與環境大會
第七屆世界環保大會
2015年度綠色低碳發展變革力領導人峰會
2015 “綠色低碳發展變革力年會”
2014低碳變革--機遇與挑戰圓桌會議
2013第六屆世界環保大會
2012年第五屆世界環保大會
2011年第四屆世界環保大會
2010年第三屆世界環保大會
參會嘉賓
中方嘉賓
丁仲禮指出,儘管環境質量總體向好,但我們還需要保持清醒認識,當前我國土壤、水、大氣污染問題依然突出,空氣品質離治理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水體水質改善還很不平衡,土壤環境防治任務十分艱巨。總之,離人民民眾對優美環境的需求還有較大的差距。由於環境污染具有長期性、艱巨性的特點,我們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 |
中國環境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也仍存在諸多問題,他認為,應由政府從全局引導,加強國際合作,此外還需要體制完善、社會推動等手段取得進一步的發展。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保問題,目前全國人大通過的環保相關法律達100多件,而且我國已經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和成績,但同時可以看到,我國部分地區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仍然沒有得到完全遏制。 | |
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複雜挑戰之一,希望與會代表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世界環保大會搭建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橋樑,踐行環保使命與責任,為國家的經濟轉型和低碳生態發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 |
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加快形成,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且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本屆大會主席團設定了以共建生態產業未來,共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會議主題,旨在以智慧碰撞,研討交流,提出智庫建設,共建生態文明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美好未來,獻禮新中國70周年華誕。 | |
國家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協會和會員單位的力量有限,如何最大化的發揮作用,就需要專注和提出具體化的解決方案;由於大氣污染防治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而人民的健康和公眾對於環境改善的訴求是強烈的,選擇在公眾環境空氣與健康領域做具體的研究和建立示範體系是當務之需,協會要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專業力量和政策影響,協會會員單位共同將研究的成果套用,為公眾環境空氣品質和健康改善做出成效,能夠形成公眾和人體、社會和政府、協會和會員單位供需、供贏的發展模式。 | |
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已經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漸形成,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對此,侯立安院士給出了以下五點建議。 第一,藉助新興科技發展綠色環保產業。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已經到來,環保產業同樣也需要它來發展綠色環保技術。 第二,推動環保新材料的研製和產業化。中國科學家已經利用石墨稀和納米材料在環保領域、產業領域廣泛的套用,研製出了新興技術和產品,需要進一步推進這樣的環保新材料研究和產業化運用。 第三,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環境的監測,要進一步推動環境監測產業的發展。比如打造網際網路+環保的環境監測體系,形成路、網、空立體的監測、監管,依據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等等新技術,做好對環境污染的監測工作。 第四,加快高端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比如污水要治理,飲用水也要打造健康的水,打造具有前瞻性的智慧平台,發展高科技含量的水的處理技術、淨化技術,讓老百姓在家裡打開水龍頭就能喝到健康的飲水。 第五,統籌規劃,助力環保產業的可持續或者綠色的發展,要以法律為準繩,強化法律法規的制訂或執行。 | |
推進空氣污染對健康影響的研究工作,首先需要對健康的問題形成共識,從國家環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們需要意識到這個問題。早期十一五側重於減排,十二五提出環境質量問題,現在十三五環境質量為核心。從質量和總量改善的角度來講也是有一個過程的,到十三五過渡到質量為核心的狀態。再往前走,相當於4.0版本的環境保護作環境健康風險的評估。 其次,健康效益要逐步納入到環境政策和規劃標準的評估裡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逐步關注這件事情。美國現在推動很多環境政策法規往前走,就是靠健康來說服利益集團和獲得國會的支持。 最後,加強科學研究與國際合作。更多數據的話語權在研究機構和大學,國家層面應該和衛生部和環保部聯合起來,拿出一份有權威的報告。大學教授發研究是需要的,但是應該從真正的國家層面努力。 | |
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意義重大,要堅持共生髮展、和諧共贏、碳素平衡、無廢循環、雙側發力五大原則,要以市場、創新、制度和文化作為驅動力。 | |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與城市規劃不合理、基礎設施不匹配、監督管理不完善等複雜因素密切相關,導致黑臭水體治理面臨巨大的挑戰。2016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保部正式發布黑臭水體清單,全國22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黑臭水體高達2 100個,64%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因此,我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存在巨大的市場機遇。治理是否見到成效不僅取決於技術支撐,也需要強大的社會資本投入,同時,政府的管理體系也亟需完善。 | |
提出生態經濟經營新發展模式,分析生態經濟的相關概念,生態經濟模式和運行所需要的各種推動力,包括市場、政府、非政府組合和公眾力量等層面。該模式將生態資源通過一定的體制、機制轉變成資產和資本,實現保值增值,是“實體生態資源—量化生態資本—實體生態資源”的雙向生態資本循環發展模式。這是國際生態經濟協會作為一家專業組織,對當前社會經濟環境現狀與未來深層次的思考。 |
王洪堯對如何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看:從物質方面來看,綠水青山包含物質財富,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從聯繫的觀點來看,綠水青山支撐著金山銀山,綠色環境與生態經濟相聯繫;從發展的觀點看,綠水青山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創造條件,轉化為金山銀山;從民生方面看,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都是人民民眾需要的,改善生活需要經濟發展,保障健康需要綠水青山;從時代角度看,面對污染嚴重、資源浪費、效益不高等狀況,必須解決亟需解決的問題。總之,綠水青山是個寶,金山銀山離不了,兩個關係平衡好,科學發展效益高。 | |
黃潤秋介紹了中國各地生態文明實踐基地建設情況,提出要自覺提高政治站位,科技引領創新,依託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推進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深度融合,深化改革,把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旅遊等相結合,健全產業體系,建立體制機制保障,培育生態文化。 |
外方嘉賓
Matteo Renzi(馬泰奧·倫齊)表示非常感謝習主席的大力倡導綠色發展,氣候環境的變化對於生活非常重要,不管是思想觀念的全球化還是經濟和環境的全球化,對我們影響都非常重要。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中意都是主要推進者,義大利願意與中國一起為世界經濟環境做一份貢獻。 | |
Mariano Rajoy Brey(馬里亞諾·拉霍伊·布雷)在主題報告中分享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和工業的關係、可持續發展與環境的關係、未來工業應該如何支持可持續發展。 | |
Anna Lindstedt(林戴安)指出,《巴黎氣候協定》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要求全球合作,各個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要求同存異,綜合考慮經濟、健康、精神發展和社會問題,改善環境,保護資源,發展循環經濟,減少垃圾和碳排放,重新利用廢物,在智慧製造、智慧城市、能源結構調整、循環經濟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建設綠色“一帶一路”。 | |
Cedric Thomas Frolick(塞德里克·托馬斯·弗洛里克)指出,在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有很多共同點,中國起了很好的示範作用;要加強雙方合作,推進綠色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資源,應對氣候變化,融合各方面力量,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所有國家的發展,對子孫後代負責,對共同的家園負責。 | |
Jose Santiago L. Sta. Romana(羅馬納)強調要在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尋求平衡,他舉了菲律賓旅遊聖地長灘島關閉6個月的例子,必須進行生態修復,在追求利潤和承擔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點。 | |
Genet Teshome Jirru (葛乃天)認為,解決環境問題的挑戰,必須實施綠色發展戰略,推行綠色經濟、綠色交通,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 |
企業嘉賓
一、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節能減排取得紮實成效。 二、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主線,去產能、調結構,有律有序推進。 三、堅持資源綜合利用,行業價值空間得到有效拓展。 | |
王兵結合該企業的發展,對循環經濟、全生命周期、全局觀等進行深度思考,強調節約資源、能源,減少碳排放,採用新材料、新技術,變廢為寶,構建合理的產業鏈。 |
會議活動
圓桌會議
主題論壇
讚賞與評價
創建於2008年的世界環保大會,通過每年一屆的活動,倡議世界各國向綠色生態發展模式轉變,協同社會各界共同攜手,以應對全球面臨的人類活動與經濟發展過程中,引起的氣候變化問題,持續惡化的環境問題。要充分利用世界環保大會搭建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橋樑,積極推進“人類經濟與環境共贏發展”的主題深化,踐行環保使命與責任。 |
自2008年第一屆會議以來,世界環保大會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平台,我們希望政府官員、企業,學界代表能在會議上進行充分的交流。隨著大會影響力的不斷擴散,全世界專業人士的共同參與,我們能夠分享彼此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攜手共進,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挑戰,確保我們的光明未來。 | |
地球“脫綠”是人類當今面臨的迫切問題,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物種被破壞以至於滅絕,全世界人民都有義務採取各種方法來阻止這種破壞行為,這不是宏偉的口號,而是現實的激勵。我衷心希望大會圓滿成功,進一步激勵人們應對解決這些挑戰和難題。 | |
過去幾十年,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全球數百萬人口擺脫了貧困,新科技的進步、更多的信息交流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然而,全球正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風險,仍有許多地區的人們面臨糧食短缺和不安全因素,尤其是婦女和兒童。大會創建與舉辦,在當前顯得非常關鍵,我們歡迎和支持大會的召開。 | |
第四屆世界環保大會為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會議鋪平了道路,設定的經濟轉型中的低碳發展十分切合當前社會關注的要點。 | |
大會的舉行在國際上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我堅定的支持大會的召開,大會主題討論氣候變化引起的問題以及國際化的解決方案都具有現實意義,盛會在中國發起,的確令人期待。 | |
在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共同尋求解決方案的重要時刻,大會的及時召開,鼓勵各國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充分交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際平台。 | |
面對全球經濟發展和日益惡化的氣候變化,尋找可替代能源的緊迫性正在加大。在當今世界積極應對糧食-能源-氣候關係這一全球性挑戰之際,大會的召開確是一次重要的事件。我很高興對本次大會給予積極支持,並向與會者表達我最美好的祝願,我相信,與會者的聰明才智和深謀遠慮將使本次大會更具有價值和成果。 | |
全球化市場需要一個更為強大的道德取向,更為全面的風險認知、評估和管理模式。企業在促進環境可持續變化、研發創新技術和領導激勵展示等方面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構建綠色經濟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衷心希望大會的召開取得巨大的成果。 | |
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和重要組成力量,中國在營造一個更健康的世界方面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那么我所指的更健康的世界是綠色的、低碳的,是一個人們對於發展和繁榮的訴求不再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的世界。中國是像馬爾地夫這樣的小島國家的重要夥伴,而且我們也非常歡迎中國目前對於全球環境政策所採取的積極的應對舉措。我們共享一個賴以生存的地球,並應當共同努力讓它更完美。 | |
這樣可以戰略性的保證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和全球一體化。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和解決方式是多樣的,諸如:智慧城市、能源效率、運輸、廢物利用、水資源管理和轉化利用等都需要有一個國際性的平台分享相關的知識和最優的實踐經驗。IEEPA在促成中國專家和來自全球的國際專家的交流方面發揮了相當的橋樑作用,並且對可持續發展有傑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進行了表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