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

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

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是國際性宗教組織。曾譯名為“世界基督教協進會”,簡稱“世基聯”。20世紀初,英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基督教會為加強對亞非拉地區的傳教活動,發起“宣教運動”和“教會合一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利用基督教“差會”,大力在上述地區開展活動,並積極籌備成立該組織。1948年8月22日至9月4日,四十四個國家的一百四十七個教會組織在阿姆斯特丹通過章程草案,正式成立該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
  • 成立時間:1948年8月22日至9月4日
  • 簡稱:世基聯
  • 總部地點:日內瓦
教會宗旨,主要成員,組織機構,歷史發展,組織發展,主要活動,出版讀物,與中國關係,

教會宗旨

世基聯的總綱聲稱:“世基聯是各教會的聯誼組織,這些教會根據《聖經》,承認主耶穌基督為上帝和救世主,並願一起努力完成他們的共同使命,榮耀集聖父聖子聖靈為一體的獨一的上帝”。 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的號召“教會合一,世界合一,人類合一”。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大力宣傳“教會合一”,宣稱“教會是超國家、超民族、超階級的普世性實體”,號召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終止歷史上的對立,採取聯合行動。
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

主要成員

以各國基督教各派全國性的組織為會員單位。據1992年統計,共有102個國家及一些地區的322個教會組織為會員。主要教會有:聖公會浸禮會基督會衛理公會、世界基督教信義會、歸正會、合一教會、東正教會路德宗五旬節派教會以及老派天主教會等。羅馬天主教會不是正式會員,但派觀察員參加世基聯的主要會議。“凡認耶穌基督上帝及救主”的教會都可加入成為會員,進一步促進教會不同宗派之間互相學習和彼此合作。

組織機構

(1)會員大會:最高權力機構。每6~7年召開一次會議,成立7~9人大會主席團。 (2)中央委員會:大會的執行機構,由大會選舉產生,通常由150人左右組成,設正、副主席:溫楚楚。每一年半開會一次。
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
(3)執行委員會:由中央委員會推舉產生,由17~18人組成,設正副主席。每半年開會一次。
(4)總秘書處:該會的工作機構。設總幹事(秘書長)1人。
1992年改組機構後,總秘書處下設四個部:合一與復興部;傳道、教育與見證部;公正、和平與創建部;分享與服務部。四個部共負責該會的15個委員會的具體工作。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國際事務委員會,1946年設立,該委員會可派觀察員列席聯合國召開的一切公開會議,並在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獲得二級諮詢機構的地位;世界傳教與布道委員會,其前身是國際宣教協會,1961年新德里大會時併入該會;教會互助、難民與世界服務委員會,1945年設立;等等。
主席海因茨·赫爾德(Heinz Held,德國),1983年當選。總幹事(秘書長)康拉德·雷澤爾(Konrad Raiser,德國),1992年當選。

歷史發展

正在中國訪問的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總幹事撒母爾.考比亞
1910年6月14-23日,在愛丁堡舉行的世界宣教會議上,來自159個基督新教團體的代表同意基督徒之間應互相尊重,決意謀求各教會宗派在宣教地區的合作,以促進教會的合一見證,開展了運動主要的第一步。穆德在大會上倡導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會後擔任委員會主席。於是在1921年,國際宣教協會(IMC)於在瑞士日內瓦正式成立。旨在積極推行聯合性工作,使各教會宗派在世界各地的宣教工作得以表現出基督徒的合一。在聯合發展宣教事工的氣氛下,產生了兩個組織:生活與工作委員會和信仰與教制委員會。 於1937年,英國牛津召開的會議上,國際宣教協會的主席穆德倡議成立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WCC)。同年,在生活與工作委員會與信仰與教制委員會的會議中,決定回響國際宣教協會的牛津會議的倡議,成立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1938年,世界基督教協會籌備委員會成立,由英國聖公會大主教田波負責籌備工作。1948年8月22日至9月4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召開第一次會議中,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正式成立,強調“凡認耶穌基督為上帝及救主”的教會都可加入成為會員,進一步促進教會不同宗派之間互相學習和彼此合作。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的號召教會合一,世界合一,人類合一。但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的行動卻受同年成立的萬國基督教聯合會(ICCC)所反對,成為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另一發展。
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
1961年,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第三次會議上,與國際宣教協會正式合併。自此,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匯為一條主流。為了促使不同地域和群體的基督徒聯合,使基督教信仰大幅度簡化。2002年5月21日,在美國克里夫蘭舉行全國性的“基督徒合一”討論會上,天主教宗座促進基督徒合一委員會的樞機主教卡斯帕(Cardinal Walter Kasper)指出,合一運動的目的並非要統一所有教會,而是要使不同教會宗派間的相反元素轉變成互補元素。

組織發展

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主張“教會合一”,終止基督教內各大教派內的對立;提倡相互對話,建設“以自由、和平、公義為基礎”的“大社會”。 新教的各宗派大多支持,一些教會由於信仰上的原因而沒有參加;一些福音派教會則對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持有保留態度。在1961年於新德里舉行會議時,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有突破性的進展--東正教作出了回響。而天主教曾於早期抵制此運動,教宗庇護十一世曾在1928年通諭禁止天主教神職人員以代表教會的身份參加任何普世教會合一運動之會議。但在1962年第二次梵帝岡會議中,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同意在不改變天主教信仰與教條之情形下尋求基督教界的合一。雖然天主教不是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之成員,但教宗保祿六世已於1965年命教廷設立聯合工作組開展了對話門檻,從而推進了合一政策。
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

主要活動

世基聯成立以來,先後在荷蘭阿姆斯特丹(1948年)、美國伊文斯登(1954年)、印度新德里(1961年)、瑞典烏普薩拉(1968年)、肯亞奈洛比(1975年)、加拿大溫哥華(1983年)及澳大利亞坎培拉(1991年)舉行過七屆大會。參加1991年第七屆大會的除正式代表近千人外,還有聯繫代表、顧問、觀察員、自費訪問者、青年服務員、新聞記者等共三四千人。大會中心議題是“聖靈,求你降臨,更新天地萬物”。四個分題是“賜生命的主啊,保守你的創造”、“真理的靈啊,使我們得自由”、“合一的靈啊,使你的百姓和好”、“聖靈啊改造我們,使我們成聖”。

出版讀物

主要有:《普世教會評論》(Ecumenical Review)季刊,英文;《國際普世新聞》(Bulletin ENI)周刊,英、法文;《國際傳教評論》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季刊,英文;《一個世界》(One World)月刊,英文。

與中國關係

世基聯在1948年成立時,中國基督教的中華基督教會中華聖公會、浙滬浸禮會和華北公理會四個教派組織加入了該會。中國基督教人士趙紫宸吳貽芳參加了該會的成立大會,趙紫宸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六名主席之一。1951年因該會做出了支持美國發動韓戰的決議,趙紫宸辭去主席職務,後與該會中斷往來。近十幾年來,世基聯對中國態度日趨友好,努力改善同中國基督教會的關係,對中國抗美援朝時期該會所做的不友好決議曾多次表示歉意。1987年世基聯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執行委員會會議上,通過了與中國關係的決議,表示只承認中國基督教協會為中國基督教的代表。1990年,世基聯總幹事再度訪華,希望中國基協成為該會正式會員。1991年2月,該會總幹事以書面方式再度保證該會只承認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丁光訓主教和韓文藻沈以藩先生三人代表團應世基聯之邀,於1991年2月參加了世基聯第七屆會員大會。大會一致通過接納中國基督教協會為世基聯正式會員。1993年,世基聯前總幹事波特博士、副總幹事衛斯理·阿里拉加牧師、國際部主任愛普斯牧師以及普世神學教育委員會執行幹事尤多·泡維達克多博士先後訪問了中國。1994年5月,世基聯總幹事康拉德·雷澤爾一行四人來華訪問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教會,拜會了中國基督教教會領導人。 1996年5月,世基聯國際部主任達威·愛普斯一行14人來華,先後訪問了上海、南京、北京、瀋陽以及河南省、浙江省等地的基層教會和宗教工作部門,拜會了中國基督教教會領導人及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的負責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