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勵志自傳:歌德自傳》是2013年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歌德 (Goethe J.W.V.)。
《歌德自傳:詩與真(套裝上下冊)》是一部傾注了譯者半生心血的譯林精品。1936年,為共產國際蒐集情報的劉思慕因叛徒出賣被迫前往日本,正是在那時,遠在東京的劉思慕完成了《歌德自傳:詩與真》的翻譯。時隔近半個世紀,已是耄耋老者的劉思慕又重新翻譯了這部文學巨作。其中緣由,既是源於譯者的勤奮謹嚴、精益求精,也是這部作品本身的魅力所致。得益於這部橫跨半個世紀的譯作,讀者得以聆聽到一位德國偉大詩人的心聲。在《歌德自傳:詩與真(套裝上下冊)》中,作者以誠摯的心、詩樣的筆,以及長者的智慧引領讀者去思考人生的“詩”與“真”,讀者在領受到其中精髓的同時,亦對這個偉大詩人的人生歷程有了深刻了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四大勵志自傳:歌德自傳
- 外文名:Truth and Poetry,from My Own Life
- 作者:歌德 (Goethe J.W.V.)
- 譯者:劉思慕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1月1日
-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 頁數:769 頁
- ISBN:9787507538960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歌德自傳:詩與真(套裝上下冊)》編輯推薦:《歌德自傳》是開創了近代意義上真正“自傳”先河的經典作品。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詩與真》:因為它的語言是充滿詩意的,它的意境是浪漫,它的作者就是要用詩人的語言來尋找那個他終其一生想要追尋的“根本真實”。
圖書目錄
《歌德自傳:詩與真(上冊)》目錄:
譯者舊序/001
譯者新序/001
自 序/001
第一部
第一卷/002
第二卷/036
第三卷/070
第四卷/099
第五卷/l45
第二部
第六卷/194
第七卷/234
第八卷/284
第九卷/327
第十卷/368
第三部
第十一卷/420
第十二卷/477
第十三卷/532
第十四卷/576
第十五卷/611
第四部
序言/646
第十六卷/647
第十七卷/666
第十八卷/696
第十九卷/726
第二十卷/752
……
《歌德自傳:詩與真(下冊)》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譯者:劉思慕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1832),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作為戲劇家、詩人、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歌德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作為戲劇、詩歌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也是世界文學領域最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之一。
劉思慕,原名劉燧元,筆名思慕﹑君山﹑小默等。廣東新會人。中國報刊主編﹑國際問題評論家﹑作家。1904年生。青年時代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參與創立廣州文學研究會,編輯《文學周刊》。1923年就學於廣州嶺南大學。後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回國,先後在北平(今北京)北新書局﹑上海遠東圖書公司任編輯。
序言
現在離歌德逝世百年祭轉眼又四年了,那時世界——特別是國社黨將要抬頭的德國和社會主義的蘇聯——紀念歌德的熱烈,讀者想還記得。譯者不在那時湊熱鬧,而在歌德崇拜的狂熱已漸冷去的時候,把歌德自傳譯出來,誠然有點明日黃花之感,不過,這個偉大的詩人的價值不是百年的,而是千萬年的,不朽的,而且他的真價不斷為人重新估價,重新認識。在歌德自己著作的譯本和關於歌德的文獻兩方面均極貧乏的中國,把歌德的作品而同時又可供重新認識歌德的《歌德自傳:詩與真》介紹到中國來,也不是無意義的吧。
誠然,世界上研究歌德的書籍論文,真是“汗牛充棟”,自百年忌以來,又不知添了多少。可是像那些《歌德的牙齒》《歌德時代的眼鏡》①一類的玄學的瑣屑的研究,固不必說,無數的資產階級的歌德研究和批判者中能夠認識歌德的真價的真不多見。有些側重女人對於歌德的影響;有些把歌德神秘化,奉之為超越時代的天才,不是故意歪曲,便是搔不著癢處,例如法諾·萊因南德(L.Farnoux—Reinand)在《秩序》(L,Order)雜誌(1932年3月22日)上曾說:“如不考究婦人對於歌德的影響,歌德的研究便不可能。”
多爾夫(F.GundoK)教授,認歌德為“自我”思想的告知者,“不依繫於何物,自己完成自己,與為時間所制限的存在沒有關係,與目的也無關係的自律的人格”,更是極神秘之至。
國社黨之也利用歌德來做他們的宣傳的工具,自不待說。例如在死後百年紀念時,國社黨的機關報《國民觀察報》(VolkischeBeobachter)宣稱歌德為“我們德意志人”,所走的方向跟國家社會主義黨的一樣。他們的理論家羅森堡(Rosenberg)更謂歌德為希特勒、蒂森之流的先驅者,在《浮士德》里高喊著獨占。
事實上,歌德確是偉大的天才,但決不是逾時代的天才。歌德的戀愛的生活誠然是豐富多趣的,但是給予他以決定的影響的決不是婦女。從某一方面來說,歌德是反動的,但他的反動性與德國今日的國社黨不同,而且在某一方面是比後者前進得多。恩格斯也稱歌德為“最偉大的德意志人”,而又說:“歌德有時偉大,有時狹小。有時是反抗的,嘲笑的,輕蔑世間的天才,有時卻是謹慎的滿足的狹量之俗物。”
歌德的這種二重性,正證明這個偉大的天才是為他當時的社會的政治的條件所制約。歌德生當十八世紀的後半期和十九世紀的初期,法國的啟蒙思想已波及歐洲,但是後進的德國還未見革命的有力的布爾喬亞的存在。歌德的生地是舊商業城市的法蘭克福城,家世由商人而進為貴族,他自己後來且充當魏瑪的樞密顧問官。因為這種關係,他一方面,表現出與同時代的詩人(如席勒)不同,他具有積極性,注重實踐生活以至帶有泛神論,素樸的唯物論的傾向,而且對於當時的社會的因襲的虛偽的生活樣式也取挑戰的態度。可是,在他方面,膽小的市井商人,門閥子弟和支配階級的根性也在歌德的作品中反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