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不明原因發熱)

發熱(醫學術語)

不明原因發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症狀名,正常人在體溫調節中樞的調控下,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經常保持動態平衡,當機體在致熱原作用下或體溫中樞的功能障礙時,使產熱過程增加,而散熱不能相應地隨之增加或散熱減少,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稱為發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發熱
  • 外文名:fever
  • 類型:醫學術語
  • 別稱發燒
病因及常見疾病,感染性發熱,非感染性發熱,鑑別診斷,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波狀熱,回歸熱,不規則熱,檢查,治療原則,病因治療,降溫治療,預防治療,

病因及常見疾病

感染性發熱

包括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肺炎支原體、立克次體、真菌、螺旋體及寄生蟲等侵入後引起的發熱。

非感染性發熱

1.無菌性壞死組織吸收:包括物理、化學因素或機械性損傷,如大面積燒傷、內出血及創傷或大手術後的組織損傷;組織壞死或細胞破壞,如惡性腫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應等。
2.變態反應:如風濕熱、血清病、藥物熱、結締組織病及某些惡性腫瘤等。
3.內分泌與代謝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時產熱增多,嚴重脫水病人散熱減少,使體溫升高等。
4.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膚病:慢性心力衰竭時由於心輸出量降低,尿量減少及皮膚散熱減少,以及水腫組織隔熱作用,使體溫升高。某些皮膚病如廣泛性皮炎、魚鱗病等也使皮膚散熱減少,引起發熱。
5.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常見於物理性因素,如中暑;化學性因素,如重度安眠藥中毒;機械性因素,如腦震盪、顱骨骨折、腦出血及顱內壓升高等。
6.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鑑別診斷

稽留熱

是指體溫恆定地維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達數天或數周,24小時內體溫波動範圍不超過1℃。常見於大葉性肺炎、斑疹傷寒及傷寒高熱期。

弛張熱

又稱敗血症熱型。體溫常在39℃以上,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波動範圍超過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見於敗血症、風濕熱、重症肺結核及化膿性炎症等。

間歇熱

體溫驟升達高峰後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1天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反覆交替出現。常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波狀熱

體溫逐漸上升達39℃或以上,數天后又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續數天后又逐漸升高,如此反覆多次。常見於布氏桿菌病。

回歸熱

體溫急劇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續數天后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后規律性交替一次。可見於回歸熱、霍奇金病等。

不規則熱

發熱的體溫曲線無一定規律,可見於結核病、風濕熱、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等。

檢查

1.白細胞(WBC)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明顯增高,提示各種原因引起的化膿性感染
2.白細胞總數增高或偏低,提示為某些病毒感染或傷寒病
3.白細胞分類(DC)檢查中發現幼稚細胞,提示可能為白血病。
4.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血小板(PT)均降低,提示可能為某些嚴重感染或惡性腫瘤。
5.尿常規鏡檢紅細胞(RBC)、白細胞(WBC)較多,尿蛋白增加,提示為泌尿系感染或腎炎、腎結核及腫瘤。
6.血沉增快,提示為急性感染、結核病、腫瘤或結締組織病
7.肝功檢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麝香草酚濁度試驗值增高,提示為有肝臟損害,膽紅素值升高,提示為有膽道感染。
8.血肥達反應陽性,提示可能為傷寒病
9.外斐反應陽性,提示可能為斑疹傷寒。
10.血培養及腦脊液培養如培養出致病菌,將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治療原則

病因治療

針對發熱的病因進行積極的處理是解決發熱的根本辦法。例如:感染性發熱,根據感染源不同選擇有效藥物進行治療;脫水的患者積極進行補液;發生藥物反應時立即停用藥物並進行抗過敏治療等。

降溫治療

對於感染性發熱而言,發熱本身是機體免疫系統清除感染源的表現之一,除非高熱以及患者嚴重不適、強烈要求外,通常可不急於使用解熱藥等藥物,但一定要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理解。而對於高熱患者必須進行降溫處理。

預防治療

患者需臥床休息,多飲水,給予清淡、易消化飲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