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向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
  • 作者
  • 作品出處
  • 作品體裁
  • 外文名
  • 創作時間
作品原文,中文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A tear stood in his bright blue eye,
But still he answered, with a sigh,
Excelsior!
"Beware the pine-tree's withered branch!
Beware the awful avalanche!"
This was the peasant's last Good-night,
A voice replied, far up the height,
Excelsior!
At break of day, as heavenward
The pious monks of Saint Bernard
Uttered the oft-repeated prayer,
A voice cried through the startled air,
Excelsior!
A traveller, by the faithful hound,
Half-buried in the snow was found,
Still grasping in his hand of ice
That banner with the strange device,
Excelsior!
There in the twilight cold and gray,
Lifeless, but beautiful, he lay,
And from the sky, serene and far,
A voice fell, like a falling star,
Excelsior!

中文譯文

不斷向上
夜晚的陰影迅速籠罩大地,
阿爾卑斯山一個村莊走過一個少年,
冰雪中,他舉著一面奇異的旗幟,
上面寫著“不斷向上!”
他的眉梢顯出沉鬱,
眼睛如同出鞘的彎刀一樣明亮,
他的陌生聲調,
如同銀色號角吹響,“不斷向上!”
在歡樂之家,他看到爐火溫暖明亮。
頭頂上,幽靈般的冰山閃閃發光,
他的嘴唇吟出,“不斷向上!”
老人說,“不要到關隘,”
天空烏雲低垂,陰風怒號,
但響亮的聲音回答,“不斷向上!”
女孩說,“停下來,
把你的疲憊的頭靠在我的胸膛。”
明亮的藍眼睛閃出淚珠,
但他嘆了一口氣,說,“不斷向上!”
最後一個農民祝他晚安,
提醒他小心松樹枯萎的枝幹,
注意可怕的雪崩。
山峰高處傳來一個聲音,“不斷向上!”
天將拂曉,聖伯納德修道院虔誠的僧人
的祈禱響徹雲霄。
一個聲音刺破青空,“不斷向上!”
搜救犬發現了一半身體埋在雪中的旅行者,
冰凍的手中還握著一面旗幟,
令人不解地寫著,“不斷向上!”
他沒有生命,但面容俊秀,
躺在灰白冰冷的晨曦中,
靜寂清遠的天空傳來一個聲音,
如同墜落的星辰,“不斷向上!”

創作背景

《不斷向上》寫成於1841年,收錄在詩集《歌謠及其他》中。當時,朗費羅依然處於向第二任妻子弗朗西(Frances Appleton)求愛過程中。這一過程歷經七年(1836—1843)。郎費羅一度消沉,時時失眠。1841年9月27日晚,又是一個不眠之夜。他持續在跟失眠做鬥爭,但“不斷向上”的聲音一直迴響在他的耳邊,難以入眠。到了次日凌晨三點,他披衣下床,一氣呵成,寫出了《不斷向上》這首詩篇。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不斷向上》通過一名青年攀登阿爾卑斯山的故事闡述了人要有勇氣、恆心、毅力去攀登高峰的哲理。《不斷向上》探討的主題思想在於激勵人們努力奮鬥,勇攀知識、事業的高峰,像一篇催人奮進、激人向上的寓言故事。
在詩的第一節,青年已攀爬了一整天了,夜晚,雖然天氣寒冷,他也已來到了一個小村莊,但他並沒有到村莊中去歇息,而是舉著旗幟,繼續前行。旗幟上“不斷向上”的標誌時時刻刻在提醒、激勵著青年不斷前進,永不停止。
在詩的第二節,詩人對青年的外貌作了一番描繪。青年的眼眉是悲傷的,這讓人推想到青年勇攀阿爾卑斯山是有其特定原因的。根據19世紀30—40年代美國社會的時代背景,可以推知,青年一定是有感於美國社會當時的貧窮、混亂和其時人們對社會現實所抱有的一種失望情緒。青年為時代而悲,為社會為哀,但他並不沉淪,並不懈怠,絲毫沒有沉湎於悲傷的情緒之中。與消沉、悲哀相反的是,他能振作起精神,並力圖改變美國當時的社會現實。含悲凝痛的眼眉下,一雙明亮的眼睛,像兩把出鞘的劍一樣,閃耀著怒火,似能剷除社會的各種腐惡。要拯救衰微的世道,挽社稷於傾覆,需要有勇之士挺身而出,積極參加社會改革。“不斷向上”四個字激勵他奮勇向前。
青年有幸福美滿的家庭,但他為了勇攀高峰,努力克服阿爾卑斯山陡峭的山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溫暖安適的家庭,投身於這一需要超人勇氣、過人毅力的偉大壯舉之中。投身於改革的洪流,改造、革除社會的腐惡,也同樣需要這樣的勇氣和毅力。攀行路上荊棘叢生、怪石嶙峋,所遇到的困難之大、所涉的路途之艱險、所攀登的懸崖峭壁之險峻是可想而知的,這正如改革的路途上危險、困難、曲折之大、之多一樣,但青年並不為之而恐懼,為之而畏葸不前。雖然身心疲乏、勞累、疼痛,但他一邊呻吟,一邊說道:“不斷向上”。這裡朗費羅讚美了登山青年堅強的毅力和遠大的抱負。朗費羅這裡隱含著讚美社會上的一些青年改革家,他們有著詩中登山青年一樣的品格、情操。這些青年改革家們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同登山青年一樣不貪戀居家的溫暖,而是胸懷時代,心念社會,即使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遭遇痛苦、折磨,即使目標遙遠且很難企及,但他們仍然能頑強堅持、不斷向上。
在詩的第四、五、六、七節,詩人告訴人們青年的攀登行為是得到社會上一些善良的人們的支持的,他的行動並不是孤立無援的,他的精神和理想是得到人們認可、讚美和祝福的。這隱喻著青年改革家力圖改革社會的理想是能得到廣大的人民民眾的擁護和支持的。他們在社會上並不是孤立獨行的,會有人與他們一樣勇攀事業的高峰,會有人與他們一樣,胸懷社會和人民,會有人與他們一樣有著強烈的責任擔當。攀山途中,有善良老人的誠摯提醒,有體貼周到的農民的真心道安,有溫柔少女給予他的真誠關愛和溫暖,還有虔誠的僧侶對他的真摯祝福。社會各界對青年改革家改革社會的行為也會伸出熱情的雙手,給予傾心全力的支持。朗費羅這裡是說美國的社會是充滿希望的,雖然前進的途中遇到了曲折,但人們思改之心、想變之意甚巨。有青年人的勇於獻身,青年人的頑強奮鬥,有美國人民的支持和關心,美國的社會改革一定能走向成功和輝煌,美國所面臨的曲折是暫時的,它的前途是光明的。
詩的第八、九節,朗費羅告訴人們,青年並不是第一個來攀登阿爾卑斯山的,他在途中所遇到的一位旅行者應是他的前任。旅行者同他一樣抱著不斷向上的信念,勇猛地攀爬,但他不幸犧牲了。這喻示著,改革是要做出犧牲的,有時候犧牲的不只是時間、體力、精力,甚至還有鮮血和生命。凡是參與改革,凡是勇於肩挑振興國家和民族光榮使命的人都要做好隨時獻出生命的準備。旅行者靜靜地躺在雪地上,沒有了生氣,但他卻顯得那么美。他美就美在他的靈魂上,美就美在他的精神上。改革家在改革弊政、懲治社會腐惡的途中也許會不幸天亡,但他們的死會如同這位旅行者的死一樣,死得美麗,死得莊嚴,死得偉大。這是因為他們是抱著拯救社會、振興國家和民族的遠大而崇高的理想而死的。他們的死是重於泰山的,旅行者的死,給予青年的不是恐懼、不是氣餒,而是一種更加頑強的鬥志。在第九節末尾,青年的喊聲“不斷向上”比以往來得更加響亮,似一顆巨星落下,響徹寰宇。青年的喊聲向世界宣示,勇於攀登阿爾卑斯山的青年是不怕山高、路陡、峰險、崖峻,不怕流血,不怕犧牲的。青年這一似雷霆般的喊聲其實就是社會改革家們對改革途中的一切艱難險阻的藐視,是社會改革家們對自己為了改革社會能勇於獻身精神的一種真情道白。
詩人通過描寫青年攀登阿爾卑斯山的過程寄託了一種改革現實、振興國家的社會理想。該詩還對人們尤其是青年投身社會改革,攻克學習、工作道路上的一道道難關,以最終達到光輝的頂點具有較強的激勵作用。

藝術特色

修辭手法
該詩是一個大隱喻,青年攀爬阿爾卑斯山隱喻著攻克改革創新難題,隱喻著力圖改革美國當時的社會現實。詩歌語言簡易、生動、形象。詩中用了明喻、移就、轉喻、通感、對偶等修辭格使語言表達既生動,又優美。
1、明喻,如:
…his eye beneath
Flashed like a falchion from its sheath,
And like a s ilver clarion…
A voice fell,like a falling star,
2、移就,如:the startled air
僧侶的祈禱讓青年驚愕,詩人將青年的驚愕移來形容空氣,突出青年驚愕程度之大,就連周圍的空氣都感覺到了震動。
3、轉喻,如:
Dark lowers the tempest overhead
這裡的“Dark”代指“Dark sky”,這種手法使語言表達簡潔、形象。
4、通感,如:
There in the twilight cold and gray
這裡的“twilight cold”是通感修辭手法。天寒地凍,人覺寒冷,詩人將人的這種感覺移來修飾暮色,突出山上天氣異常寒冷。
5、對偶,如:
“Beware the pine-tree’s withered branch!
Beware the awful avalanche!”
除上述修辭格外,詩中用得明顯的一個修辭格就是“重複” (repetition)。每節詩的末尾一行都用“Excelsior”,該詞也是這首詩的題目。“Excelsior”的重複有效地烘託了該詩的主題思想,突出了詩人在該詩中所強調的人應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不怕危險,不懼犧牲,努力向上,積極進取這一主題思想。
節奏韻式
全詩的基本節奏為抑揚格。節奏變格現象共十五處,其中第二節第四行第三音步、第四節第二行第二音步、第四節第三行第四音步、第五節第三行第三音步、第七節第三行第二音步、第九節第二行第二音步、第九節第二行第三音步均為抑抑揚格替代。此外,第二節第四行第四音步、第五節第三行第二音步、第七節第二行第四音步、第七節第三行第一音步、第九節第二行第一音步、第九節第二行第四音步均為單音節替代。另外,第七節第二行和第三行的末尾各有一個超音步音節替代。全詩共九節,每節五行,共四十五行,節奏變格偏少。每節前四行的基本節奏為抑揚格四音步,每節的第五行為同一個單詞的重複,節奏為抑揚格二音步。
詩的韻式為aabbc,這種韻式在英詩五行詩節中是不多見的。尤其是前四行押aabb韻,第五行套用了“重複”修辭手段,這種形式應是朗費羅對英詩格律的一項創新。整首詩形式規整,節奏總的說來也比較規範,讀之抑揚頓挫。音韻也非常優美。雖然其音韻節奏在傳統的英語格律詩中較為罕見,但朗費羅的這首詩不僅在形式上非常整齊,而且讀起來音樂感也較強。
朗費羅在該詩中所採用的抑揚格節奏與詩人爬山的形象也是一致的,因爬山從山腳向山頂攀爬,故抑揚格符合攀登高山時的形象,且登山青年意志堅定剛強,越挫越勇,故先抑後揚、先低後高的曲調符合登山青年的動作形象、性格特點。
另外,較為規整和諧的音韻節奏是同詩歌的情感內容相一致的。全詩洋溢著一股奮發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這樣的精神作為詩歌的主調,壓倒了一切困難、艱苦。這樣的主調配以和諧的音韻、較為規整的節奏是適宜的。
詩的節奏有少量的變格,這也符合詩中青年登山時的實際情形。因攀登阿爾卑斯山,不是在平坦的大道上奔跑行走,山路崎嶇險峻,會遇到常人所難以想像的各種艱難險阻,故詩人在詩的節奏中以一些變格來形容登山途中的挫折和困難。因青年有著沖天的鬥志、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路途的兇險、陡峭嚇不倒他,也摧垮不了他的勇氣,“不斷向上”的大旗在山上各處飄揚,“不斷向上”的喊聲在高空中迴蕩鳴響,故全詩的總節奏中變格偏少,整首詩節奏的主基調以規範、和諧、流暢為主。因為宣傳積極進取、英勇奮鬥、努力向上的精神是全詩的主基調,節奏中少量的變格只能起到突出主基調鏗鏘有力的作用。
該詩強烈的樂感與頭韻、行內韻的使用也有很大關係。頭韻、行內韻的使用似給詩歌增添了美麗的羽翼,使本來就洋溢著濃郁的音韻美的詩歌更加富有音樂美感。

作者簡介

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詩人之一。1839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夜吟》,其中就包括《夜的讚歌》《人生禮讚》等音韻優美的抒情詩。1841年出版詩集《歌謠及其他》。1836年開始在哈佛大學講授語言、文學長達18年,致力於介紹歐洲文化和浪漫主義作家的作品,成為新英格蘭文化中心劍橋文學界和社交界的重要人物。1882年逝世後,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詩人角安放了他的胸像。朗弗羅一生創作大量抒情詩及敘事詩,善於在自然現象中發現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