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禮,無以立。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釋義:學禮則品節詳明,而德性堅定,故能立。

禮教恭儉莊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不學禮,無以立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學禮,無以立
  • 出處:《論語·季氏第十六》
  • 作者:孔子
  • 特色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出處,作者,啟示,

出處

不學禮無以立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
不聞過庭語:講的是孔子和他兒子孔鯉的故事,說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裡,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什麼叫“趨”呢,“趨”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動作,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那么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裡面,於是低著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你不學詩你怎么會說話)?”“是”,“退而學詩。”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裡,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么做人?”“是”,“退而學禮。”
【學禮】《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內中單說孟孫無忌,乃是仲孫玃之子,仲孫蔑之孫。玃在位之日,慕魯國孔仲尼之名,使其子從之學禮。”
譯文
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裡聽到過什麼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么說話。’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穫,一是該學詩,二是該學禮,三是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孩子。”

作者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啟示

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做什麼事情,先學會做人! 《論語》中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 不學會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所以今天我向大家推薦的是:“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真實教誨,以禮待人才能以理服人!請和我一起朗誦一遍——不學禮,無以立!“孔融讓梨”—— 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故事。四歲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為他懂得謙讓,懂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懂得使別人快樂,懂得別人的快樂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如果一個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禮儀的人,那他也是一個對社會毫無用處的人。因為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隨著社會交往的日益擴大,真誠、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禮儀已成為擴大交流、增進友誼、加強合作、促進發展的重要手段。禮儀是無處不在的,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我們學生應互相理解、寬容待人。培養協作精神,這樣使班級更團結、友誼更深厚。我們將挑起傳承禮儀的使命,無負於未來,無負於這教育我們的美麗校園。
文明禮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讓我們一起記住“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禮,無以立”只有簡單的六個字,卻含義深刻。孔子說:“做人要有禮,沒有禮,怎么來做人啊!”夫子的確是夫子,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師就是這樣教書育人,很是敬佩不已。禮是作為一個健全人所必須的素質,一個人如果連這一點也不能做好,儘管道貌岸然,也只是個有缺陷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