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邑故城
- 地理位置:河南省夏邑縣
下邑故城在河南省夏邑縣西南。秦二世二年,沛公取碭縣,攻下邑,拔之。又彭城之戰,呂后兄周呂侯軍於此,漢高祖敗還,從周軍於下邑,尋置下邑縣。景帝三年,吳國、楚國聯軍攻梁國,走條侯軍,會下邑,欲戰,條侯堅壁不戰。後周大象二年,...
下邑縣,古地名,故城在今安徽省碭山縣城東1公里許,今為碭山第一中學。下邑縣原為楚邑,楚滅魯後遷魯頃公於下邑。秦始皇26年(前221)下邑縣屬碭郡。王莽篡政改下邑縣為“下治縣”,東漢初復下邑縣,不久改名夏邑縣。晉泰始元年(265年)夏邑縣改回下邑縣,屬梁郡,劉宋為郡治。泰始二年(466年)九月,地...
栗縣故城 《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五十四 歸德府:“栗縣故城,今夏邑縣治。《史記》章邯軍至栗。注 徐廣曰 縣名在沛。漢征和元年封趙敬肅王子為侯國,後漢省。後魏改置下邑縣。《寰宇記》下邑在東城東一百二十里,魏孝昌二年置碭郡於下邑城,移下邑縣於此,即古栗城也。”
諸邑故城 位於枳溝鎮喬莊村, 北距濰河500米,南距廟山(古稱石屋山)1000米。簡介 清乾隆《諸城縣誌》載:“諸,魯邑,漢即其地立諸縣,至高齊廢,省入東武,在今縣西南三十里,石屋山北,亦呼季孫城”。《水經注》載:“濰水又東北逕諸縣故城西,春秋魯文公十二年,季孫行父城諸及鄆,傳日城其下邑也...
碭縣故城在今永城市芒山鎮。地理環境 清 乾隆《大清一統志》:“碭縣故城在永城縣北(今永城市芒山鎮)。古宋碭邑。《戰國策》黃歇說秦昭王曰秦楚搆而不離魏氏將出而攻碭、蕭、相,故宋必盡。秦置碭縣。二世二年沛公攻碭,拔之。漢碭縣屬梁國焉,後漢復故。晉省入於下邑。宋初復置。後魏屬碭郡。魏收...
’趙岐注曰:‘蚳鼃齊大夫,靈邱其下邑,謂此也。’由是而言則斯城也,古列國之劇邑;而蚳鼃當作宰於是矣。大城之內又有子城。滕郡之東二十里,有村曰顏疃,村之西北隅古壘,考焉,實曰‘靈丘’,俗稱‘陡城’……。”(注音與句讀,今標。)碑文多懷古泥古,碑文所記載的齊國大夫蚳鼃在城邑靈邱城為...
《寰宇記》載,“下邑在宋城(商丘)東一百二十里。”今夏邑舊城(天龍湖中間的孤島就是古縣城)之所在地是古之栗城。歷史由來 祁鄉故城秦統一六國後,曾在今夏邑縣境之東北置祁鄉縣,與栗縣同屬碭郡。《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五二八頁載:“祁鄉縣、秦置。漢為祁鄉侯國,後漢省。故城在今河南夏邑縣東北。“...
仍治下邑故城,今碭山碭城),屬梁國。魏黃初元年(220年)為梁郡治所(治今碭山縣東毛李莊)。晉泰始元年(265年),夏邑縣改回下邑縣,屬梁郡。青龍四年(236年),夏邑縣(仍治碭山縣東毛李莊)兼梁國國都。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縣移治栗(今河南夏邑)。金末,改下邑為夏邑。今從之。
莊子為吏之漆園故城,遺址在今蒙城縣城東北三公里,與今縣城隔渦河相望。《蒙城縣誌》載:“漆園,漆雕氏食邑之地,莊子為吏之所”。1990年,漆園故城遺址東北角,出土一塊墓誌方碑,碑文記:“維嘉慶二十三年……卜葬先考、妣於漆園城東北新瑩。”證實漆園城自古有之。漆園古城遺址呈長方形,總面積約十萬平方米。...
東部和南部與永城市為鄰,西部和北部與虞城縣接壤,西南部與亳州市譙城區交界,東北部與碭山縣毗連, [7]總面積1486平方公里。 [21]2022年,夏邑縣常住人口90.31萬人。 [2]截至2022年10月,夏邑縣轄13個鎮、11個鄉, [8]縣政府駐縣府西路399號。 東晉建下邑縣。1949年,夏邑縣屬商丘專區。1996年,商丘專區改商丘...
下邑縣 下邑縣,古地名,故城在今安徽省碭山縣城東1公里許,今為碭山第一中學。下邑縣原為楚邑,楚滅魯後遷魯頃公於下邑。秦始皇26年(前221)下邑縣屬碭郡。王莽篡政改下邑縣為“下治縣”,東漢初復下邑縣,不久改名夏邑縣。晉泰始元年(265年)夏邑縣改回下邑縣,屬梁郡,劉宋為郡治。泰始二年(466年)九月,地入北...
汳水又東逕濟陽考城縣故城(民權縣)南,為菑獲渠。汳水又東逕葛城(寧陵縣葛國故城)北,汳水又東逕梁國睢陽縣故城北,而東歷襄鄉塢南。汳水又東逕貰城南,俗謂之薄城。汳水又東逕蒙縣故城北,俗謂之小蒙城也。猚水又東南逕下邑縣故城北,又東經碭縣故城北。最終於彭城縣流入泗水。文獻記載 北魏 ...
故常邑是薛之下邑,是戰國田文父子時薛國南面的一個城市。因為當初靖郭君田嬰首先在薛國城內大修原薛國宗廟太廟,即原奚仲廟,並又補立自己的田氏宗廟於此,作為新的太廟;而孟嘗君又把齊國的宗廟之祭器遷於此,也即立薛城為田氏父子的“國都”,而其附城奚、常,只能稱邑。見於“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
下下邑,先登。賜爵五大夫。攻蒙、虞,取之。擊章邯車騎,殿。定魏地。攻爰戚、東緡,以往至栗,取之。攻齧桑,先登。擊秦軍阿下,破之。追至濮陽,下鄄城。攻都關、定陶,襲取宛朐,得單父令。夜襲取臨濟,攻張,以前至卷,破之。擊李由軍雍丘下。攻開封,先至城下為多。後章邯破殺項梁,沛公與...
西晉,碭縣並人豫州梁國下邑縣(治所在今碭山縣東)。南北朝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復置碭縣、碭郡,治所在下邑,下邑縣治遷至栗(今夏邑縣治)。北齊廢碭郡、碭縣,新設安陽縣(治所在今保全山南)屬彭城郡。隋更名碭山,屬宋州,即今安徽省碭山縣治,芒碭山隸屬之。唐朝將山城集命名為保全鎮。宋朝將芒碭山歸屬...
宋升南京。金為歸德府。金亡,宋復取之。宋金時期,領宋城縣、寧陵縣、下邑縣、虞城縣、谷熟縣、碭山縣六縣。元朝 元初與亳之酇縣(今河南永城酇城鎮)同時歸附,置京東行省,未幾罷。歲壬子,又立司府州縣官,以綏定新居之民。中統二年,審民戶多寡,定官吏員數。至元二年,以虞城縣、碭山縣二縣在枯黃...
西晉,碭縣並人豫州梁國下邑縣(治所在今碭山縣東)。南北朝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復置碭縣、碭郡,治所在下邑。下邑縣治遷至栗(今夏邑縣治)。北齊廢碭郡、碭縣,新設安陽縣(治所在今保全山南)屬彭城郡。隋更名碭山,屬宋州,即今安徽省碭山縣治,芒碭山隸屬之。唐朝將山城集命名為保全鎮。宋理宗紹定...
三國(魏)革梁國,碭縣屬梁郡。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復梁國,碭縣併入下邑縣。南北朝宋時,復置碭縣,北齊時(555年)廢。歷史沿革 商為碭邑。周屬宋國,前286年,齊、楚、魏聯手滅宋,三國瓜分宋國領土,碭屬楚。秦王政二十六年改郡治碭縣。漢代為碭縣,屬梁國,新王莽改碭縣為節碭縣,東漢復曰...
《水經注》:“獲水又東逕碭縣故城北,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乾隆《大清一統志》:“碭縣故城在碭山縣南。古宋碭邑。《戰國策》黃歇說秦昭王曰秦楚搆而不離魏氏將出而攻碭、蕭、相,故宋必盡。秦置碭縣。二世二年沛公攻碭,拔之。漢碭縣屬梁國焉,後漢復故。晉省入於下邑。宋初復置。後魏屬碭郡。...
又莒父,魯下邑。《論語》子夏為莒父宰。又姓。《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莒氏。說文解字 莒【卷一】【艸部】齊謂芌為莒。從艸呂聲。居許切 說文解字注 (莒)齊謂芋為莒。所謂別國方言也。借為國名。從艸。呂聲。居許切。五部。顏氏家訓雲。北人之音多以舉莒為矩...
郡治錫城,縣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邑。義熙初分新城立。西表悉重山也。沮水南徑臨沮縣西,青溪水注之。水出縣西青山,山之東有濫泉,即青溪之源也。沮水又屈徑其縣南。晉鹹和中,為沮陽郡治也。沮水又東南,徑當陽縣(湖北當陽舊址)故城北。城因岡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東百四十里,謂之東城,在...
可知此“建陽城”,在昌慮城南三十餘里,距離蕃縣(今滕州市市區附近)百里左右。此建陽城就是今薛城區南常故城,也即是“古常邑”。“古常邑”在西周時代為薛國的下邑之一,是東周戰國時代孟嘗君初封之邑;秦初隸屬薛郡;西漢初隸屬東海郡,並在此設定建陽縣;公元前50年漢宣帝封劉鹹於此,稱建陽節侯,三世...
據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史籍記載 《史記·魯周公世家》:二十三年,文公卒,子讎立,是為頃公。頃公二年,秦拔楚之郢,楚頃王東徙於陳。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滅魯。頃公亡,遷於下邑(今安徽省碭山縣),為家人,魯絕祀。頃公卒於柯。魯起周公至頃公,凡三十四世。
獲水又東經過長樂固北、己氏縣(今曹縣東南)南,東南流徑於蒙澤。獲水又東,徑虞縣(今虞城)故城北,獲水又東徑龍譙固(今夏邑北),又東合黃水口,水上承黃陂。獲水又東入櫟林,東南徑下邑縣(今夏邑)故城北部東流。獲水又東向經碭縣(今永城芒山鎮)故城北。再往東有谷水注入。谷水上承碭陂,碭...
予少時習孟子疑蓋大夫王驩與兄戴蓋祿之蓋同音集注卻於前雲齊下邑後雲陳氏食采邑當是二邑宋王伯厚謂漢泰山郡蓋縣故城在沂州沂水縣西北僅一處無二地頗不可解後讀左氏春秋傳趙衰為原大夫於時先軫亦稱原軫子趙同為原同於時先縠亦稱原縠唐孔氏曰蓋分原邑而共食之僖二十五年狐溱為溫大夫文六年陽處父至自溫故成...
北齊州郡俱廢,省縣入下邑縣。蓋廢徙不一,非故縣地也。己吾城之名沿襲至今。”當時己吾縣域的範圍有多大,縣誌無載,而根據史籍可以梳理出一些區域。《後漢書志》:“己吾:有大棘鄉。有首鄉。”按照《水經注》中關於己吾縣設立的記載,應包括種龍鄉、大棘鄉、直陽鄉和首鄉等。對照《中國歷史地圖集》,己吾...
《史記·高祖本紀》:是時秦將章邯從陳,別將司馬夷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引兵攻碭,三日乃取碭。因收碭兵,得五六千人。攻下邑,拔之。《史記·曹相國世家》:(曹參)擊秦司馬夷軍碭東,破之,取碭、狐父、祁善置。又攻下邑以西,至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