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郡遺址

碭郡遺址

碭城遺址在河南省永城芒山鎮。秦時碭郡、碭縣治所,城牆尚存。現存夯筑北牆,西起書店院後40米處,東至雨亭中學東北側,長890米,寬約30米,最高處2米,東、南、西城牆地上無存。城內有制陶,冶鐵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碭郡遺址
  • 地理位置:河南省永城芒山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秦漢古城牆
  • 時代:商-北齊
  • :890米
  • :約30米
歷史沿革,遺址殘存,戰略地位,

歷史沿革

據史籍可知,商代的芒地,春秋時宋國之碭邑,即今之山城集。
碭郡遺址碭郡遺址
秦置碭縣、碭郡,治所均在今芒山鎮山城集。
漢代碭縣屬梁國之沛郡。
三國魏仍隸屬梁國。
西晉,碭縣並人豫州梁國下邑縣(治所在今碭山縣東)。南北朝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復置碭縣、碭郡,治所在下邑。下邑縣治遷至栗(今夏邑縣治)。
北齊廢碭郡、碭縣,新設安陽縣(治所在今保全山南)屬彭城郡。
隋更名碭山,屬宋州,即今安徽省碭山縣治,芒碭山隸屬之。
唐朝將山城集命名為保全鎮。
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1233年)碭山縣為洪水盪沒,遷治所至芒碭山南麓保全鎮。
元至元二年(1265年)屬永城縣。
明朝易名興隆集,後改名為山城集。
清初改為清努鎮,但當地民眾拒不易名仍稱山城集。
1940年4月,為紀念魯雨亭烈士為國捐軀更名為雨亭集。抗日戰爭時期曾一度劃屬夏永碭縣,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11月始,先後劃屬碭南縣和碭山縣
1952年初重新劃回永城縣,雨亭集又恢復原名,以山城集稱之。1958年改建芒山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芒山鄉,1985年提升為芒山鎮。

遺址殘存

殘存的秦漢古城牆長有近1公里,寬約30米,最高處有2米,由黃膠泥土夯築而成,夯層明顯,夯窩清晰規整,城基涵洞可辨。據《商丘地區地名薈萃》《永城縣誌》載,碭城故城遺址呈不規則四邊形,周長3450米。城內有校兵場遺址,地下1.5米處曾發掘出制陶、冶鐵、宰殺遺址多處,及房基、秦磚漢瓦、銅器、貨幣等,對研究古代歷史有重要價值。
碭郡遺址

戰略地位

從地圖上看,碭城是碭郡的東部邊緣,郡轄下的縣都在碭城以西,這是為什麼呢?商丘文史考古專家閻根齊認為,第一,是因為此處戰略位置重要,群山環繞,易守難攻,當時通往山區的唯一過道即為人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黑風口。第二,從春秋到戰國,碭城已成為往來東西的交通要道,為頗有名氣的繁華城市,其戰略地位已經凸顯。第三,戰國連年征戰,大多城市受到嚴重摧殘甚至成為廢墟,而碭城因坐落在群山環繞之中,未受到大的破壞。
《史記·高祖本紀》載:“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通‘壓’)之。”意思即是秦始皇東巡泰山時路過碭城,指著芒碭山說了一句神秘的讖言:“東南有天子氣,日後必有帝王出。”他因此才繼續東巡,登上泰山頂,以壓住這裡的“王氣”。也許這個傳說是在事後為劉邦斬蛇起義製造輿論。但是很快,劉邦就滅秦興漢,成為西漢開國皇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