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邱故城

靈邱故城,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一個城邑。位於山東省山亭區桑村鎮漷河南岸的中陡城村、菜園村附近。一般又俗稱為“中陡城遺址”,俗稱為不標準非正規的稱謂。靈邱故城,舊時山亭區史志資料皆有所載:故城址位於縣城東40里明水(漷河支流)南岸,外城周8里許,內套有子城,故址尤存、城基明顯可識。

故城橫置於長約5公里的長嶺上。城依嶺勢,高於周野4~5米,據高憑險,陡峻四峭,以見古為軍兵據爭之地。物換星移,故城已廢,逐漸淪為民居村落。附近的村落因為靈邱城的陡峭,而為村名“陡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邱故城
  • 地理位置:山東省山亭區桑村鎮中陡城村子西部
城邑簡介,昭慶院,

城邑簡介

靈邱故城,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一個城邑。位於山亭區桑村鎮漷河南岸的中陡城村、菜園村附近。一般又俗稱為“中陡城遺址”,俗稱為不標準非正規的稱謂。靈邱故城,山亭區志舊時資料皆有所載:故城址位於縣城東40里明水(漷河支流)南岸,外城周8里許,內套有子城,故址尤存、城基明顯可識。
故城橫置於長約5公里的長嶺上。城依嶺勢,高於周野4~5米,據高憑險,陡峻四峭,以見古為軍兵據爭之地。物換星移,故城已廢,逐漸淪為民居村落。附近的村落因為靈邱城的陡峭,而為村名“陡城”。
昭慶院原來在靈丘內城中間,具體方位就在今山亭區桑村鎮中陡城村子西部。
唐代玄宗開元年間(713-741)所建,北分別在北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金世宗大定間(1161-1189)重修。按照明《山亭區志》所述,大約在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19),該昭慶院就被廢棄了。
靈丘古城內,曾有金大定碑留世,此碑為本鄉進士成滋所題記。金大定年間的重修昭慶院碑,原在所立靈丘故城內城的西城牆上,位置居中稍偏北處。
該金大定碑,尺寸,碑高253厘米,寬l03厘米,厚26厘米;碑文為浮雕小楷。

昭慶院

明萬曆十三年《兗州府古蹟志》載“昭慶院,在縣城東二十五里靈邱城內,唐開元時建,宋元豐、金大定間重修,有鄉進士成滋記,今廢。”
清道光二十六年《兗州府古蹟志》同樣沿襲以上記載所述。
昭慶院,原是山亭“三國五邑”之一邑“靈丘城”內的一座古寺。
根據《山亭區志》等等相關資料,結合殘碑面綜合考證,可知昭慶院碑的陽面碑文:
右側豎刻“勒賜昭慶之院”六個字,上下各刻有一方御印。
六字稍左,為碑正文:“ ……相傳亦皆以靈邱為名。昔孟子謂蚳鼃( chīwā )曰:‘子辭靈邱而請士師,似也,為其可以言也。’趙岐注曰:‘蚳鼃齊大夫,靈邱其下邑,謂此也。’由是而言則斯城也,古列國之劇邑;而蚳鼃當作宰於是矣。大城之內又有子城。滕郡之東二十里,有村曰顏疃,村之西北隅古壘,考焉,實曰‘靈丘’,俗稱‘陡城’……。”
(注音與句讀,今標。)
碑文多懷古泥古,碑文所記載的齊國大夫蚳鼃在城邑靈邱城為官時,孟子曾勸他守官守道之事。同考古一致的是,碑文也載大城之內有子城。我們今天在中陡城村西北角所見到的殘缺城垣,就是內城西北隅的一少部分。
依據碑文還可知道,今中陡城村的位置,在古代曾為一個名為“顏疃”的古村落,在滕縣東20里許。不過三個陡城村,今似乎沒有顏氏,想必古村在明代之前就荒蕪了。今中陡城、西陡城、東陡城蓋都是明初所立村。“顏疃”村子的西北角有一座古代的土壘堆,考察實名是齊國的城邑“靈丘城”,俗稱“陡城”。
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靈邱城內的昭慶院舊址,闢為國小校。又因金碑矗立在學校西的城牆上,所以小學生們常常來描摹碑文的文字和花草。
一塊婦女香手帕大小的殘碑塊,以“全息”般的顯示著舊時整體金碑的面貌。僅剩餘的幾個字“寺主僧宗文秋......眉錢數訖乞立......賜者。”
眉錢,大約就是焚香的施主所施與或者捐助的錢。根據這個信息,該昭慶院在金代重修時,應該是眾施主捐錢,民間修廟,而非當時的官方所修。
中陡城村舊昭慶院金碑上的銘文,為研究靈邱故城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