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帶骨

下肢帶骨

即髖骨,是不規則骨,上部扁闊,中部窄厚,有朝向下外的深窩,稱髖臼;下部有一大孔,稱閉孔。幼年時,下肢帶骨分為髂骨, 坐骨和恥骨以及軟骨連線。16歲左右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3骨會合於髖臼。左髖骨、右髖骨、骶骨、尾骨以及它們之間的骨連線一起構成骨盆。髖骨與股骨構成髖關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肢帶骨
  • 領域:醫學
  • 性質:骨頭
  • 部位:下肢
髂骨,2坐骨,3恥骨,

髂骨

(hipbone)
髂骨ilium在三骨中最大,位於髖骨的後上部,分為髂骨體和髂骨翼兩部。髂骨體位於髂骨的下部,參與構成髖臼後上部。由體向上方伸出的扇形骨板叫髂骨翼,翼的內面凹陷名髂窩iliac fossa,為大骨盆的側壁,窩的下方以弓狀線與髂骨體分界。弓狀線前端有一隆起名髂恥隆起,髂窩的後分粗糙,有一近橫位的耳狀面,與骶骨的耳狀面相關節。髂骨翼的上緣肥厚且呈弓形向上凸彎,叫髂嵴。兩側髂嵴最高點的連線約平齊第4腰椎棘突,是計數椎骨的標誌。翼的前緣彎曲向下,達於髖臼,生有上、下兩個骨突,分別叫做髂前上棘和髂前下棘。翼的後緣也生有上、下兩骨突,分別命名為髂後上棘和髂後下棘。髂後下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大切跡greater sciatic notch,兩側髂後上棘的連線約平第2骶椎。從髂前上棘向後約5-7厘米處,髂嵴較厚且向外突出,叫做髂(嵴)結節tubercle iliac,是骨髓穿刺常用的部位。
下肢帶骨

2坐骨

(ischium )
在人體,有一對,骨質堅厚,構成髖骨後下部。分坐骨體和坐骨支兩部分。坐骨體構成髖臼的後下部,體向後下延伸為坐骨支,其後下為粗大的坐骨結節。體的後緣有一尖銳骨突稱坐骨棘,棘的後上方為坐骨大切跡,下方為坐骨小切跡(lessor sciatic notch)。 二者之間的尖銳突起稱坐骨脊。坐骨大切跡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即男性的窄而深,女性的寬而淺。 構成髖骨下部,分坐骨體和坐骨支。體組成髖臼的後下2/5,後緣有尖形的坐骨棘,棘下方有坐骨小切跡。坐骨棘與髂後下棘之間為坐骨大切跡。坐骨體下後部向前上內延伸為較細的坐骨支,其末端與恥骨下支結合。坐骨體與坐骨支移行處的後部是粗糙的隆起,為坐骨結節(ischial tuberosity),是坐骨最低部,可在體表捫到。
下肢帶骨

3恥骨

(pubis)
恥骨(pubis):位於髖骨的前下部,分為體及上、下兩支。恥骨體構成髖臼前下部,較肥厚,自體向前內側伸出恥骨上支,此支向下彎曲移行於恥骨下支。恥骨上支的上緣薄銳,稱恥骨梳,其向後與弓狀線相續,向前終於圓形隆起,為恥骨結節。恥骨結節是重要體表標誌,其向內延伸靜到恥骨聯合面上緣也有一嵴,稱恥骨嵴。恥骨上、下支移行處的內側,有卵圓形的粗糙面,稱恥骨聯合面。恥骨與坐骨圍成的大孔,稱閉孔
下肢帶骨
恥骨 構成髖骨前下部,分體和上、下二支。體組成髖臼前下1/5.與髂骨體的結合處上緣骨面粗糙隆起,稱髂恥隆起,由此向前內伸出恥骨上支,其末端急轉向下,成為恥骨下支。恥骨上支上面有一條銳嵴,稱恥骨梳(pecten pubis),向後移行於弓狀線,向前終於恥骨結節(pubic tubercle),是重要體表標誌。恥骨結節到中線的粗頓上緣為恥骨嵴,也可在體表捫到。恥骨上、下支相互移行處內側的橢圓形粗糙面,稱恥骨聯合面(symphysial surface),兩側聯合面借軟骨相接,構成恥骨聯合。恥骨下支伸向後下外,與坐骨支結合,這樣,恥骨與坐骨共同圍成閉孔(obturator forame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