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氣候
1978年前,單一的第一產業結構,使村集體的積累和村民收入都低於全縣平均水平。村民人均純收入,1962年為47元;1978年為87元,比當時全縣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低7%左右。
興辦村辦企業後,村
工農業總產值、集體積累和村民的收入都隨著企業的發展而增加。199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530萬元、農業總產值105萬元,比1979年增加78%左右。集體積累由2.2萬元增至50萬元,增長近22倍。村民人均收入,1992年為1580元,比1979年330元增長4.6倍,比全市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高28.47%。
1982年,建造了自來水塔,安裝自來水管道350米。自此,村民不再飲用井水、塘水。1990年,建造瀆溪江石堰,堰高1.5米、長150米,全村水田都成為旱澇保收田。1992年,全村各戶均安裝
閉路電視,可收看8個頻道的電視節目。公益事業還惠及村裡的殘疾人。村里安排4名殘疾人進入紙板廠工作,其中1名還擔負供銷科主要工作。1988年開始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1992年,國小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為100%,國小畢業生升入國中的占98.5%,國中生鞏固率99.5%、畢業率100%。7~15周歲兒童入學率98.5%,16~18周歲青少年國中普及率85%。
當地風俗
清明望囡
下畈頂村民間習俗,女兒新嫁作媳,次年清明,父母親要擔物品探視女兒。一則表示父母愛女情深,二則是為女兒抬抬臉面。
望囡物品相當豐盛,除一些普通的偃月果,團圓果外,有許多石榴果,代代果,其象徵子孫繁衍,代代相傳;有花轎果,雙櫻桃果,雙頭鴛鴦果,則是祝願夫妻恩愛,白頭皆老;有壽桃果,元寶果,是企盼家中老輩身體康健,福壽雙全。這些禮果與糖果,炒米糕、荸薺、甘蔗等一起拼成籃頭,由父母兄弟挑到女兒家。
隨後端午節,娘家又要準備綠豆糕、茶葉蛋、五月桃、端午粽,還有數十把編織精巧的麥草扇去探望女兒。而婆家則將娘家挑來的禮品分贈給左鄰右舍、至親好友,以示和睦相處,互幫互助的真誠問候。
慶生做壽
下畈頂村風俗中“過生日”和“做壽”是件大事。所謂“過生日”是1歲至30歲的稱謂,而50歲之後方可稱為“做壽”。
嬰兒呱呱墜地,對父母長輩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喜事,待到周歲,外婆家挑著衣衫鞋帽、粽子糕點水果和雞蛋前來探望。主人家將水果雞蛋糕點、放在小盤中,分贈左鄰右舍,客氣的鄰居則回贈小錢祝賀,俗稱“百歲錢”。慶生一為將喜悅之情告訴大家,二為增進鄰裡間的友好情誼。此後,10歲、20歲時,由外公外婆或舅舅、姑姨送點衣穿鞋襪,聊表慶賀。30歲、40歲由於正值人生事業、家庭發展的黃金時段,一般較忙,生日就忽略了。
到50歲,如果做了外公外婆,女兒女婿會在49歲之年,提來籃頭,送上衣衫鞋帽,以示孝心。60歲、70歲的壽慶現在還很流行。另有63歲,有“鯉魚要過灘”之說,女婿女兒要買一條大鯉魚送給父母。66歲,女兒要送66塊紅燒肉給父母,因下畈頂村古俗中有“六十六,閻王老爺要吃肉”之語。據說,只有女兒敬上這般孝心,老人才能度過命中劫難。
80、90歲的老人,村中稱為長壽老人,子孫們當然也樂作慶賀,場面熱鬧。
地圖信息
地址:諸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