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候。源《溫病條辨·下焦》。溫熱病邪深入下焦,劫奪肝腎之陰的證候。臨床表現多見身熱,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顴紅,口燥咽乾,神倦,耳聾,脈虛大,或手足蠕動、瘈瘲,心中儋儋大動,舌絳苔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焦病證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溫病條辨·下焦》
證候。源《溫病條辨·下焦》。溫熱病邪深入下焦,劫奪肝腎之陰的證候。臨床表現多見身熱,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顴紅,口燥咽乾,神倦,耳聾,脈虛大,或手足蠕動、瘈瘲,心中儋儋大動,舌絳苔少。
證候。源《溫病條辨·下焦》。溫熱病邪深入下焦,劫奪肝腎之陰的證候。臨床表現多見身熱,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顴紅,口燥咽乾,神倦,耳聾,脈虛大,或手足蠕動、瘈瘲,心中儋儋大動,舌絳苔少。概念指溫熱病邪深入下焦,劫奪肝腎之陰的...
下焦濕熱,中醫病證名。是指濕熱侵及下焦大腸或膀胱等處,以小便淋漓灼痛或癃閉、大便腥臭稀溏或秘結、小腹脹痛,或帶下黃白而腥臭、身熱口渴、身重疲乏、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等為常見臨床表現的病證。臨床多見於濕熱痢疾、濕熱...
下焦溫病,一般均由中焦溫病傳變而來。多見於溫病後期,病位常在肝腎及大小腸膀胱。病在肝,多損及肝藏血的作用,出現肝血大傷,血不養筋的虛風內動證。病在腎,損及腎藏精的作用,出現真陰大傷,亡陰失水證。肝腎同源,精血互化...
下焦熱盛證,中醫病證名。是指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引起下焦熱盛,迫血妄行所表現出來的一類證候。本證常見於尿血。病因 感受外邪,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病機 下焦熱盛,迫血妄行。臨床表現 小便黃赤灼熱,尿血鮮紅,心煩...
下焦濕熱證是中醫說法,西醫主要表現疾病有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腎盂腎炎、陰道炎等,均屬於下焦濕熱證。治療方法應選擇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的藥物,如銀花泌炎靈片等中藥製劑。還見於濕熱痢疾、濕熱泄瀉、淋濁、癃閉、陰癢、白帶、...
熱結下焦 熱結下焦,是一種病證名。即邪熱聚結於大腸、小腸、膀胱等的病變。熱結下焦,是一種病證名。即邪熱聚結於大腸、小腸、膀胱等的病變。該症見下腹脹痛,大便秘結,小便澀赤或尿血,甚則小腹硬滿拒按,狂躁不安等。
下焦病證,是指溫邪久留不退,劫灼下焦陰精,肝腎受損,而出現的肝腎陰虛徵候。【臨床表現】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口乾,舌燥,神倦耳聾,脈象虛大;或手足蠕心中詹詹大動,神倦脈虛,舌絳少苔,甚或時時欲脫。【證候...
學術界稱它為“同病”,如“衛氣同病”。在三焦辨證中,一“焦”病證未罷而又見另一“焦”病證者,李積敏將此稱之為“並病”。如上焦病證未罷而又見中焦病證的,亦有中焦病證未除而又出現下焦病證者等等。疾病在其傳變過程...
中焦病證的治法,陽明燥熱,則通腑泄熱。方用三承氣湯;太陰濕熱,則清熱化濕,方用三仁湯。下焦病證 溫邪深入下焦,多為肝腎陰傷之證。臨床表現為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於手背、口乾、舌燥、神倦耳聾、脈象虛大;或手足蠕動、心中...
基礎理論名詞。證候分類方法。上焦、中焦、下焦病證的合稱。解讀 三焦證候屬證候分類方法。證候分類方法,將疾病按其證候特點分為若干類型。疾病的證候,通常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通過四診,可以把有規律的證候,系統地分別歸納為若干類型,...
中焦病證的治法,陽明燥熱,則通腑泄熱。方用三承氣湯;太陰濕熱,則清熱化濕,方用三仁湯。③下焦病證。溫邪深入下焦,多為肝腎陰傷之證。臨床表現為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於手背、口乾、舌燥、神倦耳聾、脈象虛大;或手足蠕動、...
三焦病的各種證候,標誌著溫病病變發展過程中的三個不同階段。其中上焦病證候,多表現於溫病的初期階段;中焦病證候,多表現於溫病的極期階段;下焦病證候多表現於溫病的末期階段。其傳變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陰肺經開始,由此而傳人中焦,...
濕熱下注,病證名。指濕熱流注於下焦。主要表現為小便短赤、身重疲乏、舌苔黃膩、脈濡數等。症見小便淋澀赤痛,少腹拘急,會陰部脹痛,尿道口摘白濁,舌苔黃膩,脈滑數。臨床多見於濕熱痢疾、濕熱泄瀉、淋濁、癃閉、陰癢、白帶、下肢...
隨著三焦病至上而下的傳變,其病勢由輕到重。但臨床也有邪犯上焦,經治而愈,並不傳變的;初起即見下焦證候的,如下焦濕熱證,常常無中上焦病史;中下焦或三焦病證同時出現,而以某一部位為主的等等。因此,對三焦病病勢的判斷,...
傳變的一般情況是“始上焦,終下焦”,但也有一病即見中、下焦病證者。衛氣營血辨證,主要是反映衛、氣、營、血的生理失常及其損傷,適宜溫熱類溫病;而三焦辨證,主要是揭示臟腑的生理失常及其損傷,適宜濕熱類溫病。此外,就溫邪傳...
熱與血結證,中醫病證名。本證為熱入血分,熱與血結,蓄於下焦之候,多見於春溫病。病因 春溫,熱入血分,熱與血結,蓄於下焦。辨證要點 身熱,少腹堅滿疼痛,舌質紫降或有瘀斑。臨床表現 身熱,少腹堅滿,按之疼痛,小便自利,...
蓄血證,中醫病證名。是外邪由表入里,熱邪與血結於下焦,出現少腹結急,下血,神志如狂,發熱等症狀的病證。《傷寒論》認為蓄血證是“太陽隨經,瘀熱在里”,“熱在下焦”,是外感熱病,病邪入里,熱邪與瘀血結於下焦所致,有...
病證名。心腎不交指心與腎生理協調失常的病理現象。多由腎陰虧損,陰精不能上承,因而心火偏亢,失於下降所致。心在上焦,屬火;腎在下焦,屬水。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升至心,則能涵養心陰。在正常情況下...
2.太陽腑證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氣化不行而致水氣停蓄,五苓散(茯苓、豬苓、桂枝、澤瀉、白朮)具有化氣利水的功能,故為蓄水證主方。(2)蓄血:系瘀血不行,熱結下焦,應攻瘀逐血,可根據輕重緩急,選用桃核承氣湯。3.太陽病...
因此“證”與“候”的區分並非簡單的人為的字詞上的分別解析,而是臨床上的客觀需要。嘗觀歷代名醫醫案,累見對“證”、“候”分別作出診斷的案語。如中焦濕熱證·濕竭欲化燥之候也;下焦虛寒證·陽氣欲脫之候也。肝風內動之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