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地幔間斷面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大學,由周元澤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地幔間斷面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周元澤
-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
- 批准號:40674053
- 申請代碼:D0407
- 負責人職稱:教授
- 研究期限:2007-01-01 至 2009-12-31
- 支持經費:36(萬元)
《下地幔間斷面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大學,由周元澤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下地幔間斷面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大學,由周元澤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下地幔間斷面是地球內部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著重要的地球動力學意義。本項目將利用全球主要深震地區深震的台網/台陣資料,在資料預處理中引...
古登堡間斷面,地震學術語,是指地核與地幔的分界面。發現 1914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賓諾·古登堡(Beno Gutenberg)發現地下2885千米處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有明顯變化,其中縱波的速度明顯下降,橫波完全消失。後來證實這裡是地核與地幔的分界層。人們將這個界面稱為古登堡界面(Gutenberg discontinuity),或稱為古氏不連續...
莫霍洛維奇間斷面通常稱作莫霍界面,或簡稱M界面,是指劃分地殼與地幔的界面。它是一個突變的邊界,它標誌著在化學成分和晶體結構方面的一種變化,而不是物質從硬到軟這一種狀況突然的轉變。莫霍洛維奇間斷面深度圖對研究地殼結構、地殼均衡狀態與天然地震活動等均有重要的意義。對石油勘探而言,莫霍面的重力效應常常...
《盲反褶積技術在地幔間斷面結構研究中的套用》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大學,由周元澤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地球深部結構的研究是理解地球內部動力學過程的基礎性課題,地幔特別是下地幔速度躍變面關係到對地球深部對流過程的認識。提取來自下地幔速度躍變面(間斷面或者大區域尺度散射體)的次生震相併據此認識...
《西太平洋俯衝地區地幔間斷面起伏與結構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大學,由周元澤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利用地震台網和單台數字地震資料,通過N次根傾斜疊加方法提取次生震相,並用二維地球P拖律湎咦紛傯岣噠鶼嗍侗鵡芰妥壞閔疃確囪菥齲芯課魈窖蟾┏宓厙蒯<潿廈媧嬖冢乇鶚...
《西北太平洋地幔間斷面的結構及其與俯衝帶的相互作用》是依託北京大學,由臧紹先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 利用西北太平洋的地震台網的數位化資料,通過間斷面次生波的走時反演和波形反演的方法,確定該地區的地幔主要間斷面的存在和起伏;研究66okm間斷面的性質,研究間斷面和府宕南嗷プ饔謾1?課題的研究...
主要通過波形擬合和反演方法提高核心里可能的間斷面或過渡帶的解析度。(3)確定核心運動模式。核心穩定旋轉模式與核心結構半球變化觀測並不一致,我們將探索核心運動模式(如變速旋轉、擺動、變形)。(4)核心和下核幔底部速度結構聯合反演。近年研究結果表明核心、外核及下地幔是一個動力學耦合系統。我們計畫通過聯合...
通過地震探測、地震層析成像、非線性反演理論及方法、地震全波及散射成像、高溫高壓實驗模擬、分子和量子力學計算機模擬、比較行星學等研究方法的交叉和互補,研究中國大陸及全球典型構造區地幔成分、太平洋板塊俯衝的深度、冷熱板塊相互作用的機制、410公里及660公里間斷面形態和性質、上地幔轉換帶熱結構、地幔在橫向和縱向...
《利用三維地震深度偏移方法研究全球上地幔間斷面形態》是依託北京大學,由蓋增喜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上地幔間斷面性質的研究是國際地球物理學中的熱點課題,研究上地幔間斷面的深度和速度結構的變化,探測上地幔間斷面的橫向變化,可以加深對間斷面的性質的認識,這對於探討地球結構、界定深部構造性質、估計...
以及發生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群島的中強地震,通過分析特定震中距內 (10 - 30 ),分別穿過上地幔底部、轉換帶和下地幔頂部的地震縱波的走時和波形變化規律來確定南海之下深部地幔的速度結構和構成轉換帶的410和660間斷面的深度變化;並由此來揭示南海深部地幔內的熱結構。
在高溫液態的外地核與固態的下地幔底部之間,由於兩者的溫度、密度、物質成分、黏度和運動速度等均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核-幔之間發生強相互作用, 因而在下地幔底部形成了一個厚達100~200 km的一種複雜的、不均一的過渡帶(地球物理學家稱之為D''層)。在地震波特徵上,表現為D"層的地震波速在徑向和側向上都...
《用小波包變換研究與地球深部細結構有關的特殊震相》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大學,由周蕙蘭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在數值實驗和對已知基本震相分析使用基礎上,構造適合遠震地震波的小波包基和相應軟體。用它探索與上地幔間斷面相關的弱震相.的識別和測量方法,探討下地幔不均勻體(譬如lava lamp模型所說)和...
採用接收函式分析方法,提取了莫霍面、軟流圈底界、上地幔間斷面等深部速度界面特徵,並反演得到了橫跨天山的地殼上地幔二維S波速度剖面,獲得了天山造山帶的殼幔精細速度結構,提取了天山和相鄰構造單元之間的深部接觸關係和變形特徵。 研究結果表明,在天山南側明顯存在塔里木板塊向天山之下的俯衝;盆山結合部中地殼...
利用前期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0474017、40574015、40634021)在鄂爾多斯南部5條寬頻地震觀測測線的地震記錄數據,結合國家地震台網固定台站的地震數據,進一步研究鄂爾多斯南部及周緣地區地殼與上地幔結構特徵(包括地殼上地幔地震波速的縱、橫向變化,主要速度間斷面和岩石圈結構特點)和殼內與上地幔介質不同深度層次上的...
岩石圈軟流圈邊界(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LAB)是上地幔內具有負速度梯度的地震間斷面。不同的俯衝角度和俯衝速度的岩石圈板塊及其殘留體給地球深部帶去的溫度異常和物質異常以及由此而導致的脫水和其他揮發份均有差異,從而導致不同的LAB存在深度和存在形態。開展對太平洋俯衝帶區域LAB的地震學探測有助於...
地幔位於莫霍界面與古登堡界面之間。由於地球外核為液態,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橫波,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不能穿過此界面在外核中傳播。P波(指縱波)曲線在此界面處的速度也急劇減低。1914年,德國學者古登堡(Gutenberg)發現地下2885千米處存在地震波速的間斷面,首先是發現存在地震波的陰影區,解釋為存在...
地幢是莫霍面下至2900km古登堡間斷面之間的地球圈層;其上為地殼,其下是地核。地幔又以次級不連續雷波蒂面為界,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部分。上地幔上部為橄欖石結構的鎂鐵矽酸岩,下部則轉變為尖晶石結構和鈣欽礦結構的鎂鐵矽酸岩,上地幔的中部,大致由60〜400kni深度是一個地震波低速帶,即軟流圈。下地幔...
後來發現,無論海洋或是大陸,絕大多數地區都存在這個間斷面,通常稱它為莫霍界面,或是簡稱為M界面。M界面以上的物質稱為地殼,界面以下的物質稱為地幔。大陸地殼的厚度為15~80公里,海洋地殼的厚度只有11公里(包括海水)。不同構造帶的地殼構造,差異很大。1914年B.古登堡根據地震波的走時,測定地幔和地核之間...
傳統的接收函式,也可以稱為P波接收函式,主要利用坐標旋轉和反卷積的方法從遠震P波中分離Ps震相,並且已經成為一種常規的數據分析工具來研究區域性的殼幔結構,以及洋-陸俯衝區等。雖然P波接收函式可以清楚獲得地殼構造和上地幔間斷面(410 km和660 km間斷面)的構造圖像,但是對於Moho和410 km深度之間的岩石圈地幔的...
58、 欒錫武,喻普之。海底構造與海底熱流研究進展。1994-1996中國海洋年鑑。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228-229 59、 欒錫武,石耀霖。沖繩海槽地球動力學熱模擬。海洋科學集刊,1995,36,129-135 60、 欒錫武,Liu,UG。對地幔間斷面的解釋。地球物理學進展,1995,10(2):114-118。61、 欒錫武,喻普之。我國...
按照較完善的地球模型,可從洛夫數的時空變化進 一步研究地殼和上地幔的構造和運動。建立依據 根據地震波的速度,地球可以分成地殼、上下地幔和內外地核。在殼慢邊界,縱波速度從6—7km/s跳到8km/s,這是一個速度間斷面。其埋深大約30一60km,是1909年南斯拉夫學者莫霍諾維奇研究Pₙ震相時提出來的,故稱莫氏面...
外地核的外界是以古登堡一魏徹特間斷面(深約2900公里)與地幔分界。這一間斷面是固態一液態相變面,在其下s波消失,指示外地核是熔融的。內,外地核的界線大約在5145公里深,界面清楚,肯定是液態一固態相變處。組成 外地核的物質組成為液態的鐵、鎳(少量矽硫等)。地震波速度,為縱波vP為8.1~8.9千米/秒。密...
此外,在俯衝帶的板塊俯衝機理、俯衝板片的雙地震帶分布特徵、地球物理學中的數據挖掘理論及上地幔間斷面相關震相等的理論分析方面,也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GRL、JGR、PAGEOPH、Tectonophysics及地球物理學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 自1997年回國工作至今,主持完成及在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在...
間斷面的有限頻率敏感核計算速度快,可以套用於大規模的地震數據反演。本項目的套用包括了全球的全球間斷面反射波和大陸尺度的台陣 (USArray)。 3. 將波傳播譜元法套用到地幔間斷面起伏以及核幔界面的模擬,並與有限頻率理論印證。研究顯示,譜元法波傳播結果與有限頻率理論的結果在地幔間斷面起伏小於30公里的情況...
5.3 地幔(B、C、D層)的速度分布 5.3.1 上地幔低速層和20°間斷面 5.3.2 面波數據 5.3.3 體波與上地幔速度 5.3.4 下地幔(D層)的速度 5.3.5 地幔構造的橫向不均勻性 5.4 地核(E、F、G層)的速度 5.4.1 核波走時與地核速度 5.4.2 地核半徑 5.4.3 核心界面 5.5 地球內部的密度...
本書從地球內部不同層次和不同性質的熱動力系統演化整體性行為出發,套用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探討地球節律的概念、規模層次、性質屬性以及成因機制。書中首先介紹地外星系對地球系統的影響和地球內部熱源演化規律,進一步詳細論述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以及地核的演化節律,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