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東平(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魏東平(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魏東平,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信息技術委員會常委,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固體地球物理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學、地震預報及構造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東平
  • 畢業院校:東京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教學職稱:教授
教育經歷,職業經歷,學術訪問,職業榮譽,職業服務,社會服務,講授課程,研究工作,在研項目,學術論文,

教育經歷

1994.04至1997.03 東京大學地球與行星物理系, 理學博士
1986.09至1989.06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 理學碩士
1981.09至1986.0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 理學學士
1979.09至1981.06 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中學【原巢縣第一中學】, 高中

職業經歷

2002.05至現在 中國科學院大學【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教授
1997.11至2002.04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副教授
1989.06至1997.1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助教、講師

學術訪問

2016.08 德國波斯坦GFZ地學中心,訪問教授
2007.10 台灣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與中華文化大學理學院,學術訪問
2006.02 澳大利亞BHP Billiton公司墨爾本技術中心,客座教授
2005.05至2005.06 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地球大氣與海洋系, 客座教授
2005.01 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系, 客座教授
2001.06至2001.09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 高級訪問學者
1997.04至1997.07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 訪問學者
1993.10至1994.03 東京大學地球與行星物理系, 研究學生(Research Student)

職業榮譽

2018年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傑出貢獻教師獎
2018年 中國科學院大學“唐立新教學名師”獎
2015年 寶鋼優秀教師獎
201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11年 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
2009年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特別貢獻獎
1999年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青年學者優秀論文獎
1995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職業服務

2015.03至今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固體地球物理教研室 主任
2007.02至2012.03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學學院 常務副院長、執行院長
2004.04至2007.01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學學院 副院長
1999.01至2001.07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學部 副主任、常務副主任
2008-2012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直屬學術委員會委員、直屬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2009-2012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第一屆地球科學學位委員會委員、秘書長

社會服務

現任: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信息技術委員會常委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固體地球物理學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學、地震預報及構造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2015.6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地球物理學科編輯委員會地球動力學卷主編
2011.4 - 第二屆地球物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
2009.1 - 《Applied Geophysics》編委
2008 - 201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學部第12、13屆學科評審專家組成員

講授課程

1、《地球物理學基礎》(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學時/學分: 60/4),本課程為固體地球物理專業博士、碩士研究生的核心課程,也可作為地質學、海洋科學及大氣科學等其它相關專業研究生的選修課。該課程主要介紹固體地球物理研究領域的基礎知識、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學,地磁學,重力與固體潮、地熱學以及這些相關研究領域一些最新的基礎研究成果等。結合有關教學課件,使學生掌握固體地球物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為後續的專業課程學習及從事相關專業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礎。獲得中國科學院大學2007-2008學年度及2011-2012學年度的校級優秀課程。
2、《地球物理學前沿進展》(課程組織與協調),學時/學分:系列講座形式。
曾經講授課程:
1、《地學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Data Analysis and Data Mining in Geosciences, 學時/學分:40/2),本課程為地球物理專業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基礎課,也可作為地質學、海洋科學及大氣科學等其它相關專業研究生的選修課;通過介紹一些常用地學數據的處理方法,這些地學觀測數據主要來源於地球物理、地質學及相關地學研究領域,包括地震學、地磁學、重力與固體潮、地球化學及現代大地測量與遙感觀測等。結合有關教學課件與軟體,使學生了解領域內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為後續的專業課程學習及從事相關專業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礎。
2、《地球物理經典文獻閱讀》(Classical Literature Reading in Geophysics,學時/學分:20/1),本討論班是為地球物理學及其相關專業研究生開設的,通過閱讀一些比較經典的地球物理文獻,透過這些文獻與該領域歷史上的相關領軍人物進行對話,了解他們對於地球物理學基本概念等的深刻理解。
3、《地球內部物理學》,學時/學分: 80/4。
4、《數位訊號處理與數字地震學》,學時/學分:72/4。
5、《地球介質力學》,學時/學分:72/4。

研究工作

對東亞地區的微板塊運動做出了重要工作,首次明確從歐亞板塊劃分出獨立的阿穆利亞(Amuria)微板塊,給出在貝加爾隆起有每年至少0.4至0.7 mm的擴張速率,及日本海東緣的每年6至15 mm與日本南海地槽帶的每年51至66 mm收斂速率的結果,並與最新的GPS觀測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本項工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被國內外同行在Nature、JGR、EPSL等國際學術刊物上它引200餘次,並寫進多本地球動力學等相關領域的教科書。
提出了軟流層靜壓推力的概念,可以將傳統意義上針對海洋板塊型而言的洋脊推力擴展至大陸型板塊;據此可以比較簡明有效地解釋海洋與大陸過渡區域及重力非均衡區域觀測得到的複雜應力場圖象,並對歐亞板塊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板內應力場及其板塊運動驅動機制等進行了數值模擬與分析研究。此外,在俯衝帶的板塊俯衝機理、俯衝板片的雙地震帶分布特徵、地球物理學中的數據挖掘理論及上地幔間斷面相關震相等的理論分析方面,也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GRL、JGR、PAGEOPH、Tectonophysics地球物理學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
自1997年回國工作至今,主持完成及在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在內的多項研究課題,並一直保持與國內外研究同行建立的良好合作與交流關係。

在研項目

1、中國科學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地震孕育破裂物理場研究》,2013.10至2018.12,主要參加者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面上項目:楔形鄂霍次克板塊的俯衝與被俯衝及其板內洋緣盆地演化的動力學研究(41474086),2015.1至2018.12,項目主持人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面上項目:南太平洋地區兩類典型三聯點岩石層熱結構及其地球動力學研究(41874115),2019.01至2022.12,項目主持人

學術論文

Changyi Xu, Xiao Yu, and Dongping Wei, Implicit expansion rate of the Earth in global plate motions,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10, 228-234, 2019
Yuanjie Li, Qing-Song Liu, Dongping Wei, Sanzhong Li, Yongjae Yu, Variations of Earth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for the Past 5 Myr Derived From Marine Magnetic Anomalies in a Slow‐to‐Intermediate Spreading South Atlantic Ridge, 123, 7321-7337,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https://doi.org/10.1029/2018JB016099, 2018
Yanan SHI, Dongping Wei, Zhong-Hai LI, Ming-Qi LIU, Mengxue LIU, Subduction mode selection during slab and mantle transition zone interaction: Numerical modeling,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https://doi.org/10.1007/s00024-017-1762-0, 175(2), 529-548, 2018
Qianqian Liu, Yanan Shi, Dongping Wei, Peng Han, Shunyun Chen, Peixun Liu, and Liqiang Liu, Near-surface Geothermal Gradient Observation and Geothermal Analyses i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CTA Geologica Sinica, 91(2), 414-428, 2017
Peng Han, Dongping Wei, Keliang Zhang, Zhentian Sun, and Xiaoya Zhou, Lattice-Preferred orientations of olivine in subducting oceanic lithosphere derived from the observed seismic anisotropies in double seismic zones, Earthquake Science, DOI 10.1007/s11589-016-0160-5, 29(4), 243-258, 2016
Changyi Xu, Dongping Wei, and Wenke Sun, Contribution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s on the current expansion of the Earth,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Journal of Geodynamics, 99, 10-15, 2016
Liu Qianqian, Wei Dongping, Zhang Xiaohui, Sun Zhentian. Explorationof Regional Surface Average Heat Flow from Meteorological and Geothermal Series. Applied Geophysics. 10(4), 495-505, DOI: 10.1007/s11770-013-0406-0, 2013
Zhang, Xiaohui, Zhiqiu Gao, and Dongping Wei, The Sensitivity of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Prediction to Soil Thermal Properties Using the Simple Biosphere Model (SiB2), A 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9(3), 623-634, 2012
Zhang K., D. Wei. Correlation between plate age and layer separation of double seismic zones, Earthquake Science, 25: 95-101, doi:10.1007/s11589-012-0835-5, 2012
Zhang K., D. Wei.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double seismic zones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hinese J. Geophys. 54(11): 2838-2850, 2011
Zhang K., Wei D. Implications from the kinematic pattern of the Longmenshan region. Tectonophysics, 504, 57-64,2011
Li, X., D. Wei, X. Yuan, R. Kind, P. Kumar, H. Zhou, Details of the doublet Moho structure beneath Lhasa, Tibet, obtained by comparison of P and S receiver functions, Bull. Seism. Soc. Am. 101(3), 1259-1269, 2011
Keliang Zhang, Dongping Wei. A kinematic thermal model for descending slab with velocity boundary layers: a case study for Tonga. Acta Geologica Sinica, 85(1), 211-222, 2011
FENG Xiang-dong, WEI Dong-ping, and CHEN Qi-fu, Discussion on the dynamic mechanics of great Huabei area based on the observed stress dat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8(1): 1-11, 2005.
HUANG Xi-ying, WEI Dong-ping, CHEN Qi-fu, CHEN Hong, An analysis on short-wave components of the global stress field,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6(1): 42-49, 2003.
Wei, Dongping and Chen, Qi-fu, Implicit Randomness in Earthquakes, Geophys. Res. Lett., 29(8), 10.1029/2001GL013795, 2002.
Wei, D., Asthenospheric Static Push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Plate Dynamics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6(1), 4-13, 2000
Wei, D., H. Zhou, and Z. Wang, Low velocity zone of upper mantle and its effect on PdSwr related to 670-km discontinuity,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3(1), 67-74, 2000
Wei D. and Seno T., Determination of the Amurian plate motion. In Flower M, Chung S-L, Lo C-L, and Lee T-Y eds. Mantle Dynamics and Plate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 Geodynamics Series 27, 337-346, 1998.
Wei, D., Y. Shi, M. Tang, and W. Dong, Calculation of Heat Flow from Meteorological Data,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35(4), 553-560, 199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