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登堡界面,又名古騰堡界面。根據地震波波速變化而劃分,是地幔與地核的分界面。
地震波傳播時,除了在地球內部深度約33千米處波速有一個顯著的變化(此處稱為莫霍界面,是地殼與地幔的分界線)之外,在深度約為2900千米處,地震波傳播狀態也會發生明顯的改變,此處便被稱為古登堡界面。地幔位於莫霍界面與古登堡界面之間。由於地球外核為液態,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橫波,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不能穿過此界面在外核中傳播。P波(指縱波)曲線在此界面處的速度也急劇減低。
1914年,美國學者古登堡(Gutenberg)發現地下2885千米處存在地震波速的間斷面,首先是發現距震中11500~16000千米的範圍記憶體在地震波的陰影區,解釋為存在地核,其次是傳播速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縱波存在一次由13.6千米/秒突然降低為7.98km/s的截面,而橫波則突然消失了。並且在該不連續面上地震波出現極明顯的反射、折射現象。後證實這是地核與地幔的分界層。該不連續面稱為古登堡面。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間的地球部分稱為地幔(mantle);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間的地球部分稱為地核(core)。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登堡界面
- 外文名:Gutenberg discontinuity
- 深處:約2900公里
- 又名:古騰堡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