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勢是太極拳中的一個單式,最早在李亦畲手書的“十三勢架“出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勢
- 來源:太極拳中
- 性質:一個單式
- 最早出現:李亦畲
拳種定義,拳種形式,單式介紹,拳種奧秘,
拳種定義
下勢,是太極拳中的一個單式。這個單式在太極拳套路中出現的頻率不高。最早在李亦畲手書的“十三勢架”中僅出現1次,後來在楊式和吳式太極拳中都只有2次。不過現在《太極拳全書》中的武式太極拳譜里卻有6次之多。這到底什麼原因,我沒有深入研究;但從拳架結構形式和內涵看,武式與楊、吳兩式區別較大,我這裡主要講楊吳兩式的特點和用法。
拳種形式
拳式的形式是表現技擊方法的。套路中出現頻率的高低不代表拳式的重要與否,也不說明其技擊作用的大小。但是人們往往認為下勢的動作簡單,不起眼,而不重視它,因而在教學和練習中對它的技理技法闡述就比較簡單。例如著名的太極拳家顧留馨先生的《太極拳術》第290頁《“下勢”作用》一節寫道“彼勇猛進攻,我以尺骨處沾粘彼小臂里收下沉,坐身仆腿以化解來力,我沾粘勁如果純熟可將彼引進落空,前傾欲跌。”只有40多字,且對仆步的目的、作用、操作方法等等未做具體說明;在手法運用上僅僅講到“以尺骨處沾粘彼小臂里收下沉”,這些解說顯然是過於簡要。特別是最後用假設的“如果純熟可將彼引進落空”,那么如果不純熟呢,何況純熟是個什麼程度啊。因此,我們說這樣寫過於簡要,很難被初學者理解。
實際上,下勢是太極拳法中一個十分典型和極為有效的式子。練好這個式子,不僅可以讓人在實踐中體驗到叫對手“欲進不能,欲退無路,應聲跌出,毫無懸念”的樂趣,更主要的是可以加深對如何運用沾黏連隨表現十三式的理解,加強如何近身短打、發擲拋勁的實踐,從而堅定太極拳法在技擊上的威力和意義的信念。所以,較為深入地了解這個單式是很有必要的。
我們知道,太極拳的濫觴是陳式太極拳(原來叫陳家拳、炮捶等)。在沈家楨、顧留馨編訂的《陳式太極拳》中沒有“下勢”這個單勢的名稱。不過,其中有兩個式子在動作上與“下勢”是相接近的:一個叫“擺腳跌叉”,一個叫“雀地龍”。其中對擺腳跌叉解說道:“就其技擊作用來說,是預防不慎跌倒,可以利用臀部下沉著地彈起,即以後腳撐起和左拳上沖(兩者必須同時、一致地動作),騰然而起,獲得敗中取勝的效果”。這段文字較為詳盡地解說了“擺腳跌叉”這個式子設計的原因、目的、方法、作用。除此之外,還在“要點”中說明“此式較難做,對於自幼就學習的人,還是容易做到的。為了適合年老體弱等不同對象,適合在水泥地上或穿西裝褲進行練習,此式也可改為“擺腳下勢”,就是在擺腳之後,將後階段中的一跌取消,改為右腿屈膝下蹲,左腿向前仆出的仆步。”由此可見,楊式、吳式的下勢,是陳式中擺腳跌叉的變式。陳式中的“雀地龍”與楊式、吳式中的下勢更為接近。在其要點中說,“此式與跌叉不同點,僅為不跌倒,是在右拳轉臂自上右纏時後面的右腿不著地面,但須儘量下蹲;其他各部分與講義要求相同。”從中我們也看到,陳式太極拳的擺腳跌叉和雀地龍在套路中是一個完整的單式。而楊式和吳式的下勢在套路中不是完整的單式。
我們知道,太極拳的濫觴是陳式太極拳(原來叫陳家拳、炮捶等)。在沈家楨、顧留馨編訂的《陳式太極拳》中沒有“下勢”這個單勢的名稱。不過,其中有兩個式子在動作上與“下勢”是相接近的:一個叫“擺腳跌叉”,一個叫“雀地龍”。其中對擺腳跌叉解說道:“就其技擊作用來說,是預防不慎跌倒,可以利用臀部下沉著地彈起,即以後腳撐起和左拳上沖(兩者必須同時、一致地動作),騰然而起,獲得敗中取勝的效果”。這段文字較為詳盡地解說了“擺腳跌叉”這個式子設計的原因、目的、方法、作用。除此之外,還在“要點”中說明“此式較難做,對於自幼就學習的人,還是容易做到的。為了適合年老體弱等不同對象,適合在水泥地上或穿西裝褲進行練習,此式也可改為“擺腳下勢”,就是在擺腳之後,將後階段中的一跌取消,改為右腿屈膝下蹲,左腿向前仆出的仆步。”由此可見,楊式、吳式的下勢,是陳式中擺腳跌叉的變式。陳式中的“雀地龍”與楊式、吳式中的下勢更為接近。在其要點中說,“此式與跌叉不同點,僅為不跌倒,是在右拳轉臂自上右纏時後面的右腿不著地面,但須儘量下蹲;其他各部分與講義要求相同。”從中我們也看到,陳式太極拳的擺腳跌叉和雀地龍在套路中是一個完整的單式。而楊式和吳式的下勢在套路中不是完整的單式。
單式介紹
單式是太極拳的套用單位。關於單式,我在談起勢的那篇文章中講得很清楚了,大家可以參考。每個單式在獨立操練時都有一定的起勢和相應的收勢,即完成一個以制敵為目的的過程。當單式與單式串聯起來構成套路時,前一個單式的收勢和後一個單式的起勢往往會有變化。有的變化十分明顯,有的不明顯。這就要求我們在理解套路中的單式時,弄清楚每個單式的本義,變化的原因和方法。否則就會因為誤解單式,出現望文生義,憑空想像等似是而非的解釋。結果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在實踐中就不可能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陳式的“擺腳跌叉”,雖然單式中用了“跌叉”一詞,但其收勢則是“成左弓步。同時,左拳以拳面向前上方伸起”結束,而絕不是跌叉著坐在那裡不起來就完事了。所以,我們說擺腳跌叉是一個完整的單式。那么,楊式太極拳的下勢是怎樣描述的呢,讓我們翻開《太極拳全書》(人民體育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1990年9月第三次印刷)第409頁,其中說,“右腳尖外撇踏實重心漸漸移向右腿,右腿屈膝下蹲成左仆步;同時,左掌隨重心後移屈肘弧形里收下移,經胸前而下,由左腿里側前穿。”並有附圖兩張。這段文字顯然不是對“下勢”完整的描述,而僅僅講到下蹲成仆步。而仆步在武術中是常用步型。把一種步型或者說把做一個完整步型的動作過程作為一個單式,顯然是另有意圖的,因為它是不代表完整的單式的。從武術太極拳的技法角度說,採用仆步是避開上面來勢,用低姿進身,為進攻作鋪墊。嚴格地說,仆步在這裡只是一個過渡性的步法,用於進身的。在陳式中最終成左弓步、出左拳就是完整的,在長拳中常常是仆步接“摟手沖拳”,也是完整的。這在拳理上就是叫做陰陽相濟:仆步為陰,弓步為陽;一陰須有一陽方為太極。
那么,是不是楊式這樣寫下勢錯了呢?不是。這正是沿襲傳統套路編寫的方法:將“下勢”的收勢(弓箭步)移到下面一個式子“金雞獨立”中,做了金雞獨立的開勢(即起勢)的作法。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教練員不注意,或沒有意識到,那么,學員產生誤解是免不了的。
同時,作為一個武術的單式,它的每一個勢法(即動作)都是有技擊意義的。而在上面有關下勢的文字中沒有表述。那么,楊式太極拳的下勢是怎樣技擊的呢?在楊澄甫署名的《太極拳使用法》說:“由單鞭已出之左手如敵人以右手將我左手往外推去或用力握住我即將右腿往後坐下左手同時用圓活裹勁收回胸前或敵用左手來擊我急用左手將敵左腕扼住往左側下採去亦可右腿與腰同時坐下以牽彼之力而蓄我之氣。”原文沒有標點符號,但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以單鞭的結尾做開頭,為下勢設計了三種用法。乍一看似乎完美無缺,細一想問題不少。
那么,是不是楊式這樣寫下勢錯了呢?不是。這正是沿襲傳統套路編寫的方法:將“下勢”的收勢(弓箭步)移到下面一個式子“金雞獨立”中,做了金雞獨立的開勢(即起勢)的作法。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教練員不注意,或沒有意識到,那么,學員產生誤解是免不了的。
同時,作為一個武術的單式,它的每一個勢法(即動作)都是有技擊意義的。而在上面有關下勢的文字中沒有表述。那么,楊式太極拳的下勢是怎樣技擊的呢?在楊澄甫署名的《太極拳使用法》說:“由單鞭已出之左手如敵人以右手將我左手往外推去或用力握住我即將右腿往後坐下左手同時用圓活裹勁收回胸前或敵用左手來擊我急用左手將敵左腕扼住往左側下採去亦可右腿與腰同時坐下以牽彼之力而蓄我之氣。”原文沒有標點符號,但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以單鞭的結尾做開頭,為下勢設計了三種用法。乍一看似乎完美無缺,細一想問題不少。
首先是單鞭與下勢各為單勢,它們各自的起止是什麼、它們各自的內涵和目的何在?其次是假設的三種用法,在實戰技擊中的可行性問題。
第一種假設是,敵用右手往外推或用力握住我手時的用法。我們知道,在技擊雙方極快的拳來腿往中要握住對方手幾乎沒有可能。所謂好拿不如賴打。這裡把幾率近乎零的可能當作一種方法是否妥當?用單鞭作為下勢的導入,故意讓對方來推我的手是可以的,可視為誘敵深入。因為純粹使用單鞭打人,通常是沒有還價的。問題是我往後坐右腿同時左手用所謂圓活裹勁收回胸前的意義是什麼?這是一種危險性很大的動作,為什麼冒這種險呢?如果把後坐、收手看作是閃化、是誘敵,那么在閃化、誘敵後怎樣還擊?莫非楊式的下勢只要在被推時我後坐了、收手了就結束了?下勢是個實戰性極強、極為有效的式子,它有化又有打,而在此說中沒有表達出來。
第二種假設是,敵用左手擊我急用左手將敵左腕扼住往左側下採去。想法不錯,但須解決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我用右手能不能采、萬一我左手沒扼住對方手腕怎么辦?二是倘若用采勢結束,與需要下蹲後坐的下勢還有什麼關係?拳諺說,梢節打人如拔草。扼敵左腕屬於梢節打人,何況采勢未必要扼其腕;即使扼住其腕,又如何叫對方倒下呢?他要是在手被扼時一板腿踢將過來,又如何應付呢?
第三種假設是,“亦可右腿與腰身同時坐下以牽彼之力而蓄我之氣”。這個假設沒有提及手上動作,即如何“牽”的問題,卻引出“蓄我之氣”,那么,如何發放呢?有蓄必有發,才是一陰返一陽,有陰有陽方為太極;有蓄有發才構成一個單式完整的技法。顯然,《太極拳使用法》中對於下勢的解說是不符合太極拳法實戰的特點的。好在這本書雖然署名是楊澄甫,實際上不是他撰寫的。估計寫好後他也沒有認真審查,或者因為其他原因,隨寫書的人按照套路的打法,自由發揮。因為這裡所寫的下勢,無論從單式的完整性還是技法的合理性與可行性等方面看,似乎還有許多值得探討、完善的空間。因為書上的解說是將單式放在套路演練過程中來闡述的,並不能代表這個單式真切的套用方法。武術中任何單式的構成都是一整套勢法的組合,都有其特有的起承轉合或起止,相當於拳擊中的組合拳。
每一個單式也相當於一個完整的字;它在正楷的書寫中多不得一點,也少不得一點;只有當它處在行書或草書中才可以變化。練拳正如學書。拳法是實踐性很強的東西,實踐中往往在一瞬間見分曉,成輸贏。開弓沒有回頭箭。因此,對於單式的目的、作用、方法、要求等都要清楚。在訓練時對單式中每一個勢法的理解都要透徹,動作上都要一絲不苟。
將單式放在套路中解釋和訓練的情況很普遍,不僅在楊式中存在,吳式也同樣存在。假如不能真正認識和理解單式的訓練和在套路中的訓練的不同點,那么,在實踐時就很難操作。太極拳的高妙正是它將單式的勢法巧妙地隱藏在套路中。這就象看劉謙的近距離魔術,叫你眼睜睜地“上當受騙”。當然,其實是自己不明白其中的奧妙,而不是人家騙你。
將單式放在套路中解釋和訓練的情況很普遍,不僅在楊式中存在,吳式也同樣存在。假如不能真正認識和理解單式的訓練和在套路中的訓練的不同點,那么,在實踐時就很難操作。太極拳的高妙正是它將單式的勢法巧妙地隱藏在套路中。這就象看劉謙的近距離魔術,叫你眼睜睜地“上當受騙”。當然,其實是自己不明白其中的奧妙,而不是人家騙你。
拳種奧秘
下勢,在實戰中就是一個可以叫你眼睜睜地莫名其妙地睡到地上去的式子。下面就讓我們來揭開這個式子的奧秘。
前面我在講陳式太極拳“擺腳跌叉”和“雀地龍”時都提到它們是以左弓步、出左拳為定勢的,而楊式、吳式則將弓箭步這個重要的步型隱藏到了下一個式子“金雞獨立”中。而下勢的關鍵就是定勢中的弓步前竄(穿)。許多人只講“身體下降以避敵擊”,不講“縱身前竄封根拔柳”。
身體下降成仆步可以避敵來勢,這沒有錯。但仆步的作用不僅僅是為了“避” ,它的目的是從下面用低姿迅速進身,為後面的進攻做鋪墊。也就是說,不是單純為避敵來拳而下蹲,更是為了進身而下蹲。這兩種做法的技擊理念是不同的。我們不能只看楊澄甫、吳鑒泉兩位大師蹲成仆步的拳照,而要看到或想到他們下面要做什麼。他們的身姿和手型及手的位置告訴我們:楊澄甫利用仆步進身後管住了對方右腿,並用左手封住對方左腳跟;吳鑒泉則在用左仆步管住對方右腿的同時,用右手封對方右腳跟,左手封對方左腳跟。也就是說,兩位大師的拳照是管腿封根。不過,這不是整個下勢的結束。他們沒有照片的那部分是:縱身前竄,成弓箭步,與雙手往懷裡提拔一氣呵成。這樣才是老一輩太極拳家傳下來的下勢的完整動作。它的效果可以使對手上身懸空如臨深淵,欲進無門;下身如無根之木,只須輕輕一撞,便轟然倒地。這才是太極拳近身短打和用勢法打人的真諦,特點,叫“封根拔柳”。這層紙捅破了,誰都知道戲法怎么變的;如不捅破,就只是以為把手伸在那裡,不知道“封跟”是怎么回事。你不封跟,對方就可能跑掉;你把人打跑了,還叫近身短打嗎?還能發擲拋勁嗎?所謂“沾黏連隨”、“不丟不頂”就是不讓對方逃脫。順便提一下:太極拳的下勢與心意拳的“燕子抄水”是差不多的。不同點是燕子抄水主要抄腿,太極拳是封住腳跟。楊澄甫的動作相當與燕子單抄水,吳鑒泉的下勢相當於燕子雙抄水。一單一雙,大師的風采特色叫人高山仰止。
我們學太極拳一定要有明師指導,這樣可以少走彎路,也一定要多動腦子。有的問題即使是明師也不一定毫無保留地都告訴你。這不是“義務教育”,關係到一個拳種的核心機密。就象核子彈,理論都知道,到底怎么造,自己悟去吧,書上不會寫。我今天講的就是楊吳兩式在下勢問題上的核心機密,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借這個例子舉一反三,今後看書不能望文生義,更不要斷章取義。為繼承和弘揚太極拳技法作出積極的努力。
前面我在講陳式太極拳“擺腳跌叉”和“雀地龍”時都提到它們是以左弓步、出左拳為定勢的,而楊式、吳式則將弓箭步這個重要的步型隱藏到了下一個式子“金雞獨立”中。而下勢的關鍵就是定勢中的弓步前竄(穿)。許多人只講“身體下降以避敵擊”,不講“縱身前竄封根拔柳”。
身體下降成仆步可以避敵來勢,這沒有錯。但仆步的作用不僅僅是為了“避” ,它的目的是從下面用低姿迅速進身,為後面的進攻做鋪墊。也就是說,不是單純為避敵來拳而下蹲,更是為了進身而下蹲。這兩種做法的技擊理念是不同的。我們不能只看楊澄甫、吳鑒泉兩位大師蹲成仆步的拳照,而要看到或想到他們下面要做什麼。他們的身姿和手型及手的位置告訴我們:楊澄甫利用仆步進身後管住了對方右腿,並用左手封住對方左腳跟;吳鑒泉則在用左仆步管住對方右腿的同時,用右手封對方右腳跟,左手封對方左腳跟。也就是說,兩位大師的拳照是管腿封根。不過,這不是整個下勢的結束。他們沒有照片的那部分是:縱身前竄,成弓箭步,與雙手往懷裡提拔一氣呵成。這樣才是老一輩太極拳家傳下來的下勢的完整動作。它的效果可以使對手上身懸空如臨深淵,欲進無門;下身如無根之木,只須輕輕一撞,便轟然倒地。這才是太極拳近身短打和用勢法打人的真諦,特點,叫“封根拔柳”。這層紙捅破了,誰都知道戲法怎么變的;如不捅破,就只是以為把手伸在那裡,不知道“封跟”是怎么回事。你不封跟,對方就可能跑掉;你把人打跑了,還叫近身短打嗎?還能發擲拋勁嗎?所謂“沾黏連隨”、“不丟不頂”就是不讓對方逃脫。順便提一下:太極拳的下勢與心意拳的“燕子抄水”是差不多的。不同點是燕子抄水主要抄腿,太極拳是封住腳跟。楊澄甫的動作相當與燕子單抄水,吳鑒泉的下勢相當於燕子雙抄水。一單一雙,大師的風采特色叫人高山仰止。
我們學太極拳一定要有明師指導,這樣可以少走彎路,也一定要多動腦子。有的問題即使是明師也不一定毫無保留地都告訴你。這不是“義務教育”,關係到一個拳種的核心機密。就象核子彈,理論都知道,到底怎么造,自己悟去吧,書上不會寫。我今天講的就是楊吳兩式在下勢問題上的核心機密,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借這個例子舉一反三,今後看書不能望文生義,更不要斷章取義。為繼承和弘揚太極拳技法作出積極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