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切河谷沉積

由於區域地質背景的不同,各大河流下切河谷的性質、規模皆有相當大的差異。長江三角洲發育在巨厚第四紀沉積層中的下切河谷在橫剖面上異常明顯,且下切河谷自西北向東南延伸,長達250 km,寬10~60 km,深60~90 m,繼而將現今三角洲地區分為南北兩部分。下切河谷兩側為相應時代的古土壤層,其頂板埋深與下切河谷深度相差達50~60 m。依據地層中古土壤層的分布即可確定冰後期下切河谷的範圍。古河谷兩側亦有注人古長江的支流,而且隨著鑽孔密度的加大,陸續揭示出更小的支流,可見當時長江三角洲地區曾是支流縱橫的河網地區,同時也曾是一個完整的古河谷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切河谷沉積
  • 外文名:Undercut valley sediment
  • 差異:區域地質背景的不同
  • 類型:現今三角洲地區分為南北兩部分
  • 屬性:完整的古河谷體系
  • 舉例:灤河冰後期扇三角洲地區
形成,舉例,

形成

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時,錢塘江河口灣地區存在一個寬10~70 km、下切深度50~100 m的下切河谷,與長江下切河谷不同之處在於在河口灣的頂部下切河谷往往被突出地面或隱伏地下的基岩分為2~3個分支,而後匯成統一的河谷;在河口灣的頂部地區及南側,下切河谷底部侵蝕面之下或為起伏的基岩,或為下伏的基岩風化殼;北岸大多為第四紀沉積層構成的平原,與谷底侵蝕面時代相應的同樣是古土壤層,僅局部為基岩風化殼(李從先等,1993 1 Zhang and Li,1996)。末次冰期下切河谷的寬度遠較現今錢塘江河口灣要寬,界限也不一致。

舉例

灤河冰後期扇三角洲地區的縱、橫相剖面以及眾多的鑽孔揭示了下切河谷的形狀和範圍,與現今的扇三角洲基本一致,界限清楚。灤河在灤縣出山口進人平原地區,其兩側有高10~20 m的陡坎與晚更新世晚期扇三角洲為界,陡坎延伸至地面以下20~25 m深度。顯然,陡坎是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時灤河形成的侵蝕面的部分,且由山口至現今海岸線延伸約60 km,呈扇形向南展開,寬度由2~4 km至70 km,下切深度達30~60 m不等。谷底起伏的侵蝕面是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時形成的,與下切河谷兩壁的陡坎構成統一的侵蝕面,下伏為晚更新世半固結黃褐色沖積扇沉積,上覆為冰後期鬆散礫質沉積物,因此,該侵蝕面異常明顯,極易辨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