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五屯

下五屯

下五屯,又常被稱為下午屯,距城市中心區3公里,位於貴州省興義市的一個重鎮。該鎮風景秀麗、人傑地靈,擁有國家級風著名景名勝區萬峰林、“劉氏”莊園、王電輪將軍故里等自然和人文景觀。下五屯是興義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興義南出口和南部片區交通樞紐,具有重要的經濟和交通地位。鎮改街道辦後,原下五屯鎮被劃分為下五屯街道辦事處、新泰街道辦事處、萬峰林街道辦事處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五屯
  • 地理位置:貴州省興義市
  • 占地面積:51.1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萬峰林、“劉氏”莊園、王電輪將軍故里
地圖信息,
現下五屯街道辦事處下轄下五屯街道辦事處位於興義市南部,與黃草、坪東、興泰、桔山、豐都、萬峰林、敬南、七舍、白碗窯等9個鄉鎮(街道)接壤,是通往南部片區14鄉鎮(辦)的必經之路,是通往廣西、雲南兩省(區)的交通要道,國土面積51.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641畝,轄景家屯、科佐屯、壩佑、高卡、納山5個行政村及莊園、永康2個社區,81個村民組,居住著漢、布依、苗彝、回等十多個民族總計7375戶,28815人。作為興義市城市中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全辦幹部職工努力奮鬥,先後建成了峰林大道、文化路、西南環線、景峰大道等城市主幹道和莊園路、公園北路、文教1路、2路和平橋路、鳳凰路、景苑路、永康路、商業路等支道,下五屯未來城市發展的骨架已初步形成。
轄區內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具有低緯度,高海拔氣候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條件好,雨熱同季,雨旱季明顯。 境內旅遊資源富集,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民國初年貴州督軍、省長劉顯世和游擊隊軍司令、滇黔邊務督辦劉顯潛故居;20民國初黔軍總司令王電輪將軍故里;全省最大盆景基地—陽光盆景園;黔西南州最大石景園—八百羅漢石景園。是通往國家4A級風景區——萬峰林、萬峰湖及風景名勝區——泥凼石林、雲湖山的必經之路。 下五屯辦在“著力開拓新城區,穩步改造老城區,保護山城特色,創造優美生態城市”目標的指引下,以天然的山水和文化優勢,努力將下五屯打造成集旅遊服務、居住、商貿、娛樂、餐飲等一體化服務的花園式城區。
區內還有有二獅山,在新屯和科佐屯之間,茂樹濃蔭、蔚然神秀,中有一小山,狀宛如球,被當地人稱為“雙獅戲繡球”;馬鞍山,在納吉,其顛雙峰,形似馬鞍,惟妙惟肖。
在區內景家屯及科佐屯交界建立的萬峰林國際會議中心,成為國際山地旅遊大會的舉辦地和永久會場,其獨特的設計和景色也令其成為民眾的又一理想休閒之地,成為興義的新標誌性建築之一。
下五屯山水迷人,風光旖旎。
筆架山,在壩佑,三峰相連,中峰高立,左右略低,形如筆架,因此得名,壩佑境內,還有靈跡山池,當地俗稱“高卡龍潭”,《興義府志·諸泉》載:靈跡山池在高卡後,山半有洞,高6米,池在洞內,水深淺,約1米,游魚可數;登上筆架山,從上俯視,碧碧水茵茵,到寨內,捧水品嘗,甘醇可口;普戛山上,但見兩山相連處,有梯田一片,西來的高卡河水從山下伏流而出,上有小橋,渾然天成,巧奪天工,固有“天生橋”、“橋橫三畝”、“橋上三斗種”之說。

地圖信息

地址: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莊園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