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頜第一磨牙在上頜磨牙中體積最大,由5個面,四個牙尖,3個牙根組成。約在6歲左右萌出,故稱其為“六齡牙”。
簡介,牙冠,牙根,
簡介
上頜第一磨牙(maxillary first molar)約在6歲左右萌出,故稱其為“六齡牙”,是上頜牙弓中體積最大的牙。
牙冠
(1)頰面:略似梯形,近遠中寬度大於牙合頸高度,近中緣長而直,遠中緣稍短而突,近中頰尖、遠中頰尖的近中斜緣、遠中斜緣構成牙合緣,牙合緣寬度長於頸緣寬度。近中頰尖略寬於遠中頰尖,兩尖之間有頰溝通過,約與頰軸嵴平行,近中頰尖的頰軸嵴較遠中頰尖明顯。外形高點在頸1/3處。
(2)舌面:與頰面大小相近或稍小,近中舌尖、遠中舌尖的近中斜緣、遠中斜緣構成牙合緣。近中舌尖寬於遠中舌尖,遠中舌溝由兩舌尖間通過並延伸至舌面1/2處。舌軸嵴不明顯,外形高點在舌中1/3處。近中舌尖的舌側偶有第五牙尖,該尖是維也納牙科醫師Carabelli於1842年首先發現,故又稱卡氏尖(cusp of Carabelli)。第五牙尖與近中舌尖之間有新月形的溝分隔,尖頂既不達牙合面,也無髓角,稱其為卡氏結節更為恰當。
(3)鄰面:似四邊形,近中面大於遠中面,頰舌厚度大於牙合頸高度,頸部平坦,外形高點在牙合1/3處。近中接觸區在牙合1/3與頰、中1/3交界處;遠中接觸區在牙合1/3與中1/3、舌1/3交界處。
(4)頜面:結構複雜,尖窩起伏,溝嵴交錯,外形輪廓呈斜方形。
a、邊緣嵴:牙合面的四周由頰牙合邊緣嵴、舌牙合邊緣嵴、近中邊緣嵴和遠中邊緣嵴組成。頰牙合邊緣嵴由近中頰尖的近、遠中牙尖嵴及遠中頰尖的近、遠中牙尖嵴構成;舌牙合邊緣嵴由近中舌尖的近、遠中牙尖嵴和遠中舌尖的近、遠中牙尖嵴構成。近中邊緣嵴短而直,遠中邊緣嵴稍長。近中頰牙合角及遠中舌牙合角為銳角;遠中頰牙合角及近中舌牙合角為鈍角。
b、牙尖:牙合面有近中頰尖、遠中頰尖、近中舌尖和遠中舌尖四個牙尖,其中近中舌尖最大,其次是近中頰尖、遠中頰尖,遠中舌尖最小。頰尖較尖銳,是非功能尖;舌尖較圓鈍,為功能尖,近中舌尖是上牙合第一磨牙的主要功能尖。
c、三角嵴:四個牙尖各有一個三角嵴。近中頰尖三角嵴由其牙尖頂端斜向遠中舌側至中央窩。近中舌尖三角嵴由其牙尖頂端斜向遠中頰側至合面中央,遠中頰尖三角嵴由其牙尖頂端斜向舌側略偏近中至合面中央,近中舌尖三角嵴與遠中頰尖三角嵴斜形相連形成斜嵴,是上頜第一磨牙的解剖特徵。遠中舌尖三角嵴較小,自其牙尖頂端斜向頰側略偏近中至合面中央。
d、窩、點隙:頜面的中部凹陷成窩,由斜嵴將牙合面窩分為近中窩及遠中窩。近中窩較大,約占牙合面的2/3,又名中央窩,窩內有中央點隙;遠中窩較小,約占牙合面的1/3。
e、牙合面發育溝有3條。頰溝由中央點隙伸向頰側,在二頰尖之間跨過頰牙合邊緣嵴至頰面;近中溝由中央點隙伸向近中,止於近中邊緣嵴內。遠中舌溝一端止於遠中邊緣嵴內,另一端經兩舌尖之間跨過舌牙合邊緣嵴至舌面。
f、斜面:每一牙尖都有四個斜面,其中頰尖的頰斜面與對頜牙無咬牙合接觸,但頰尖的舌斜面、舌尖的頰斜面和舌斜面與對頜牙均有咬牙合接觸。
牙根
由三根組成,頰側兩根分別為近中頰根和遠中頰根,舌側根稱舌根。近中頰根位於牙冠近中頰側頸部之上,其頰面寬於寬於舌面,近遠中皆平;遠中頰根位於牙冠遠中頰側頸部之上,較近中頰根短小;舌根位於牙冠舌側頸部之上,是三根之中最大者,其頰舌二面較寬且平,舌面有溝。兩頰根之間相距較近,頰根與舌根之間分開較遠,三根之間分叉較大,有利於牙的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