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青棕編技藝

上青棕編技藝

上青棕編技藝,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傳統技藝,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棕編是利用棕絲製成的中國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已有近千年歷史。福建泰寧上青棕編是漢族草編的一個分支,始於唐代末期,源於上青鄉民閒暇逗趣。棕編完全是用棕櫚樹的樹葉,破成細絲,經過穿插、折拉、編扣、打結等方法進行造型,能編織出各種飛禽走獸、昆蟲等。

2020年3月9日,上青棕編技藝入選三明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青棕編技藝
  • 批准時間:2020年3月9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
  • 保護單位:泰寧縣上青鄉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棕編是利用棕絲製成的中國漢族傳統手工藝品,是中國編制工藝的主要品類之一,已有近千年歷史。棕編是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細緻精巧,樸實大方,棕編工藝被中國文化部譽為“中國民間一絕”。
上青鄉位於泰寧縣境北部,上青不僅有靈秀的自然風光還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傳承。福建泰寧上青棕編是漢族草編的一個分支,始於唐代末期,源於鄉民閒暇逗趣,上青鄉民閒時採摘青菜、棕葉,通過生活中對昆蟲鳥獸的觀察,編織花鳥蟲魚,自娛自樂。當代,棕編技藝得到了傳承和進一步發展,作品造型也更加豐富多樣。

工藝特徵

棕編完全是用棕櫚樹的樹葉,破成細絲,經過穿插、折拉、編扣、打結等方法進行造型,憑著靈巧的雙手和豐富的想像,能編織出鳥、蟲、蝦、青蛙、老鼠、鳳凰、恐龍、蝴蝶、蝗蟲、螳螂等飛禽走獸、昆蟲,意匠清新,其形態美觀逼真,栩栩如生。眼睛多用黃豆,以膏藥粘連,鄉土氣息濃。它既保留傳統風格,又符合現代時尚潮流。
上青棕編技藝
上青棕編作品
棕編所選材料要求較高,生產季節性強,以棕絲白嫩柔軟,精美適用,色彩明快,能負重,不吸潮為上。人們多在春秋季生產提包等,夏季生產鞋、帽等。棕編作品種類繁多,亦能按需製作,並可任意造型永久保存,品種主要有鞋、扇、包、帽、墊、盒、玩具等類。
4月初,藝人們開始採集嫩棕葉,先將采來的棕葉按紋路摺疊,紮緊後放入開水鍋里煮, 煮至由青轉黃成熟為止。然後日曬夜露,完全乾透、變白,這樣,製作後不變形,可存放十餘年。 這種棕編往往採用結體穿插扎系的方法來構成形象,主要題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蝦、蜈蚣、龜、蛇、金魚、雞、鶴、孔雀、鳳等。 有“單肚皮”和"雙肚皮"等編法。編好後用附加物作些小點綴,如用鴛鴦豆(紅豆)做眼睛,稱為“點睛”。 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殼,蝦則用整個豆粒,小動物的身子和腳爪用細鐵絲作骨架。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楊海雄,男,漢族,1980年11月生,2022年8月被評為泰寧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同年11月被評為三明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上青棕編技藝”。
曹音鳳,女,漢族,1987年3月生,2022年8月被評為泰寧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上青棕編技藝”。
保護措施
上青棕編技藝項目保護單位為:泰寧縣上青鄉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社會影響

技藝展示
2020年12月4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開幕,展示期間,具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寧上青棕編技藝展示表演。
2021年6月12日上午,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泰寧主題活動在泰寧古城拉開帷幕。在鄉村非遺博覽苑,有竹編、上青棕編等手工技藝展示。
2023年春節期間,泰寧以“福兔呈祥·福滿乾坤”為主題,開啟獨屬於泰寧的新春系列之旅,在泰寧古街上,非遺博覽苑內大龍擂茶、上青棕編等不少非遺項目進行展示。
榮譽表彰
2020年,泰寧上青棕編獲得第七屆(2020)福建文創獎·泰寧文創大賽“泰寧好禮”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