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

上海海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

上海海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是我國高校中成立較早的專門從事海洋文化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學術機構,主要從事有關海洋文化、沿海城市社會歷史文化、沿海區域文化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研究,“上海鄭和研究中心”(2006年成立)也附設在該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海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
  • 外文名:SMU Institute of Oceanic Culture
  • 簡介:上海海事大學海洋文化研
  • 學科建設:開設國際法學碩士培養
  • 學術刊物:《鄭和研究動態》
簡介,論壇與活動,

簡介

上海海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主持和參與主辦了多次海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出版和發表了一系列專著和論文,承擔了每年度中國航海日——“中國航海日文化論壇”的舉辦工作,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該研究所注重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同德國、荷蘭、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的許多學者和機構建立密切的學術關係。
2005年3月,學校正式批准成立海洋文化研究所,由時平教授擔任所長。研究所屬於跨學科的研究單位,具有教學與科研、理論研究與套用研究相結合的特點。以海洋文化研究為中心,加強學校海洋文化的教學與研究,促進學校跨學科之間的交流、合作與相互融合;加強校內外海事單位、研究機構及學者間的交流與合作。2006年7月,上海鄭和研究中心成立,與海洋文化研究所合署辦公。
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航海史與航海文化,中國海權理論,區域海洋文化資源研究
學科建設:開設國際法學碩士培養,研究方向“海權與海洋法”
學術刊物:《鄭和研究動態》,2006年9月創刊(季刊),由上海海事大學支持,目前發行海內外13個國家地區,17個省市。

論壇與活動

中國航海日文化論壇(合署辦公)
中國航海日文化論壇是上海海事大學承辦的國家公共文化論壇。論壇由國家航海日活動組委會辦公室、中國海洋學會、中國太平洋學會、上海東方講壇、上海海事大學等單位主辦,以推進公眾海洋人文素養為目的的航海文化公益系列講座活動,旨在提高社會公眾、尤其是廣大青年的海洋意識、航海意識、海洋安全意識和海洋生態意識,提升航海文化軟實力,服務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論壇自2006年創辦以來,被列入歷年國家航海日紀念活動,每年圍繞海洋和航海主題,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舉行6-8場系列報告會,內容涵蓋海洋文明、航海歷史與文化、海洋戰略、政策與安全、海洋生態文明、航海科技史、航海醫學、海洋體育等多方面的內容。
論壇顧問:胡平賢 中國航海日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 槱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汪品先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
陳吉余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葛劍雄 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教授
雷 波 中國海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趙東野 中國航海學會秘書長、高級工程師
於世成 上海海事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黃有方 上海海事大學校長、教授
論壇秘書處設在上海海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由時平教授擔任論壇秘書長。
上海鄭和研究中心(合署辦公)
2006年7月,由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海事大學等6所高校的9位教授聯合倡議成立上海鄭和研究中心,並於7月10日在上海海事大學舉行揭牌儀式。時任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中海集團總裁李紹德為上海鄭和研究中心揭牌。上海鄭和研究中心是上海地區跨單位、跨學科的學術研究機構。成員由上海地區部分高校、研究院所等從事與鄭和研究有關的專家、學者組成,現擁有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0餘名教授,助理研究員5人。由時平教授擔任中心主任。中心宗旨:加強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鄭和研究,推進鄭和研究的發展以及與海內外鄭和研究組織、學者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弘揚鄭和精神及中華民族的海洋文化,服務上海海洋文化、海洋經濟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目前每年舉辦鄭和研究學術年會,與國內20個省市、海外13個國家以及港台澳鄭和研究組織或學者建立緊密聯繫。中心刊物:《鄭和研究動態》,2006年9月創刊(季刊),由上海海事大學支持,目前發行海內外13個國家地區,17個省市。中心辦公地點設在上海海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同時在上海交通大學東方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也設立學術交流的場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