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上海大學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於2005年5月成立。著名學者王兆鵬教授擔任中心首任主任、邵炳軍教授擔任中心副主任。2009年邵炳軍任中心主任,姚蓉任副主任。主要成員有:董乃斌、吳惠娟、林國良、薛才德、楊逢彬、朱恆夫、周鋒、黃景春、饒龍隼、楊緒容、羅立剛、李翰。
上海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學科主要由古代文學教研室、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近代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清民詩學研究中心等教學、科研機構組成。從1978年的復旦大學分校古代文學教研室開始,本學科的發展經歷了26年不懈努力的歷史。
規模與成績
26年來,本學科在姚漢榮教授、黃立新教授、彭飛教授、沈文浩教授、劉德重教授、董乃斌教授、王兆鵬教授等歷屆學科帶頭人的領導下,教學科研工作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在編21人的教學科研隊伍,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6人,講師3人;博士12人(包括具有博士後經歷者5人)、碩士5人、學士4人,逐步形成了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等三個比較固定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研究方向。
自2000年1月以來,共發表論文320篇,出版學術著作44部(含教材3部);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12項,其中,國家級7項,省部級5項(主要成果和獲獎情況點擊這裡查看);招收碩士研究生69人,已授予碩士學位16人,在讀碩士研究生53人,畢業碩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比例較高,就業情況較好。2002年以來支配科研經費121.5萬元,24.3萬元/年,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平均科研經費1.4萬元/年·人;承擔科研項目17項,其中,國家及國務院部門項目5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經費合計106.5萬元。
學科組主要成員
方向1:唐宋文學7人
主要學術骨幹:王兆鵬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吳惠娟教授(碩士) 程薔教授(碩士) 羅立剛副教授(博士、博士後) 苗田講師(博士) 姚蓉講師(博士、博士後)
方向2:元明清文學7人
主要學術骨幹:張寅彭教授(學士、博士生導師) 孫小力教授(碩士) 藍凡教授(碩士) 劉德重教授(學士) 趙曉紅副教授(博士、博士後) 蔡錦芳副教授(博士)
方向3: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7人
學術帶頭人:邵炳軍教授(博士、博士後)
主要學術骨幹:田兆元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崔宜明教授(博士) 周鋒副教授(博士) 林建福副教授(學士) 方旭東副教授(博士、博士後) 李秀花講師(博士)
方向1:唐宋文學
本研究方向主要在文學史學理論的巨觀指導下,從整體上深入探討唐宋文學的發展進程、淵源與影響。我們的研究除採用文體、時段、作家作品等角度切入的方法,尤其重視唐宋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承上啟下地位及與歷代文學關係的考察,強調“史”的貫通意識,努力打破以往古代文學與現當代文學的壁壘,嘗試把二者溝通起來,使對二者內在關係的探討具體化、細緻化,並逐步走向深入。在研究中,我們既認真繼承發揚本國的傳統和經驗,又積極關注國外相關學術思想,注意吸收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如接受美學、計量方法和比較研究等,並努力在實踐中融會貫通,以形成一套既有中國特色,又能與國際同行對話的研究模式,為把唐宋文學史研究提高到新的時代水平做出自己的貢獻。
已形成的具有特色的重點研究領域有三:
一是唐代文學的總體和分體研究。本領域既包含若干作家作品個案研究,又以“大文學觀”涵蓋唐代文學的各個門類(即不限於傳統的詩文小說),致力於在範圍更廣大的文化視野中考察唐代文學,把握唐代文學的整體特質、文化屬性、演變規律和歷史地位。本研究領域帶頭人董乃斌教授對唐代文學各文體均做過個案研究,曾多次主編、主撰唐代文學史,並做過文學與民俗關係的交叉研究。程薔教授、羅立剛副教授、苗田講師在該領域均有研究論著發表。
二是詞學理論與文獻研究。該領域主要對歷代(尤其是宋代)詞人詞作詞集有全面系統的研究,著重運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詞史種種問題及詞學研究成果,為探求唐宋詞美學特徵,唐宋詞的傳播與接受等開創了一條新路。同時全面收集整理詞學文獻,建立起詞學資料中心,為高水平研究奠定堅實基礎。本研究領域帶頭人王兆鵬教授長期專攻詞學,吳惠娟教授、羅立剛副教授、姚蓉講師均有詞學研究論著發表。
三是文學史學研究。古典文學研究本質上就是文學史研究,本研究領域是對古典文學研究,特別是百年來中國文學史教學與研究的理論性探索,擬從本體論、方法論、文學史建構的主體、史料學、編纂學、形態學等方面,概括中國文學史學的基本特徵,探討中國文學史學的發展趨勢,嘗試建立一套與西方文學史學交流的話語體系。本研究領域帶頭人董乃斌教授曾主持相關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其最終成果《中國文學史學史》獲14屆中國圖書獎,現正從事其後續的“文學史學原理研究”,在本學科處於領先和前沿地位。羅立剛副教授、周鋒副教授均有研究論著發表。
方向2:元明清文學
本研究方向主要採用個案研究與整體觀照相結合、理論探討與文獻整理相結合的方法,考察古今中外文化思想對元明清文學的制約與影響,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向近世發展演化的歷程,特別是明清晚近以來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學與西學(包括日本)的碰撞與融合。清理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的軌跡,打通文學古今演變的研究,以貫通求創新,是本方向的主要努力目標。
已形成的具有特色的重點研究領域有三:
一是小說戲曲研究,從微觀與巨觀兩方面致力於探索中國文學(包括傳統舊體文學)的內在變化和深刻轉型,進而探索中國文學從傳統走向近現代的進程,提煉總結與現當代文學有關聯的經驗教訓。本方向學術帶頭人袁進教授在近代小說研究領域具有較大學術影響,藍凡教授的古代戲劇史論研究、趙曉紅副教授的元雜劇研究均有論著發表。
二是詩學理論與文獻研究。該領域在全面收集元明清詩學文獻的基礎上建立詩學文獻資料中心,系統清理清末民國詩學文獻,大力開展民國舊體詩與古詩、現代新詩的關係研究,具體深入地探討古今詩體演變規律。該領域學術帶頭人張寅彭教授在本研究領域具有明顯優勢,劉德重教授、蔡錦芳副教授均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
三是上海地方文學文獻的整理與理論研究。本研究領域重點突出上海地方特色,將元明清時期的詩文創作、文學批評、文學思想的研究相結合,著重探討上海地方文學創作和思想的歷史狀況和發展演變規律。主要從事本領域研究的孫小力教授、羅立剛副教授均已有論著發表。
方向3: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
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創作源頭與理論起點,特別是具有“大文學”特質的先秦文學,涵蓋了中國文學與傳統文化的精華。本研究方向一直致力於在繼承和發揚國內外優秀研究傳統的基礎上,採用文、史、哲結合、個案研究與整體研究結合、理論研究與文獻整理結合、傳世文獻研究與新出土文獻研究結合的方法,對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進行現代闡釋,力圖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現代轉型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
已形成的具有特色的重點研究領域有三:
一是詩文理論研究與文獻整理。本研究領域通過對《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創作的研究,探求這一時期文學向經學的轉變,詩學觀念由言志向言情的轉變,佛教傳入與詩歌創作風氣的轉變,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萌芽與形成,發掘中國古代詩歌的演變規律。同時,在繼續擴展現存文學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新出土文獻進行整理與研究,為先秦文學研究開掘出重要的文獻源。本研究方向學術帶頭人邵炳軍教授在本領域已經具有比較深厚的學術積累,取得了較多的學術成果。周鋒副教授的《文心雕龍》研究、林建福副教授的《楚辭》研究、李秀花講師的佛教與文學研究等均有論著發表。
二是中國古代神話研究。本研究領域不再將中國古代神話的研究局限於古代文學的範圍,而是將神話與政治、歷史、考古、民俗、宗教信仰等多學科領域結合加以研究,由多學科的交叉研究與多方位的引申關照,充分運用出土文獻新的資料源,力圖拓寬神話研究的闡述空間與價值範圍。本領域學術帶頭人田兆元教授已經在神話與中國古代社會及當代民俗關係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較突出的研究成果。
三是先秦諸子散文與美學思想研究。本研究領域以資料文獻和義理分析並重方法,主要對老子、孔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先秦時期思想家、文學家的散文作品給予全面的現代闡釋,對先秦時期中國美學傳統和中國現代社會變革之間的互動關係給予系統地分析和研究,以探討先秦美學思想的起源和精神特質,在哲學與文學的互動關係中來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提供基礎性的理論框架。主要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崔宜明教授關於先秦諸子散文與美學思想研究,方旭東副教授關於先秦諸子哲學與文學關係研究,均取得了比較突出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