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質環境演化與工程環境效應研究》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上海地質環境演化與工程環境效應研究
- 作者:嚴學新等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9月
- 頁數:629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030677297
《上海地質環境演化與工程環境效應研究》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上海地質環境演化與工程環境效應研究》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地質環境演化特徵決定了區域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城市工程建設必須以地質條件為基礎。本書通過大量的現場調查、監測、取樣和分析,從不同視角開展了相關專項...
盧耀如院士地質環境與工程效應學術思想研討會,社會活動。活動背景 盧耀如院士長期致力於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工作,被譽為“喀斯特盧”。在70餘年的學術生涯中,參與實踐並指導了百餘座大中小型水利水電樞紐工程的勘測與研究工作,還為礦山、鐵道、機場、碼頭以及城鄉建設開展了大量調查研究和諮詢工作,引領了...
第二屆盧耀如院士地質環境與工程效應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同濟大學舉行。會上,以盧耀如院士為第一署名的四部論著首發,分別是《建設生態文明 促進科學發展》《盧耀如自傳——風雨人生地質人》《國家發展建設與地質環境》和《似水人生 如歌逐夢》,總計334萬字,全面總結了其70餘年來所取得的學術成就和工程經驗。
《岩溶水文地質環境演化與工程效應研究》是199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 是盧耀如。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三篇:第一篇以岩溶水文地質環境的巨觀地質背景演化為主題,套用宇宙及地一月系統演化理論,分析有關地球圈層結構,進而探討地球內外因素對岩溶地區地質一生態環境演化的制約作用。第二篇根據對國內外典型岩溶地區的...
張發旺主要研究領域為水文地質環境地質、人類活動地質環境效應等,主要包括礦山水文地質、城市地質、岩溶 水文地質等方向。人物經歷 1965年11月,張發旺出生。1982年9月—1986年7月,就讀於河北地質學院。1992年4月—1998年2月,任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科技處處長。1996年7月,獲得中國...
2011.11.18~21,上海,第三屆全國環境岩土工程與土工合成材料技術研討會 2010.08.23~26,上海,城市地質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論壇(會議組織)主講課程 本科生課程:工程地質、岩土工程原位測試(雙語)、支擋結構、土工合成材料、水文地質學 研究生課程:岩土錨固與支擋工程、建築結構修復與加固(中意雙學位/全英文)...
全球變化研究是環境地質學研究的基礎性研究工作,海洋一大氣一陸地相互作用與水循環研究、元素遷移的環境地球化學研究、過去事件和作用過程的高解析度研究、陸地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回響、地表過程及其環境效應、晚更新世以來地質環境演化與未來生存環境變化趨勢預測、人類活動對全球變化的影 響等問題的研究已受到國際地學界...
中國地質科學院1997年科技工作主要進展 成果與套用 中國東部金礦地質研究 中國揚子地台中部震旦紀早古生代有機岩石學 桂北及大瑤山西側泥盆紀富鉛鋅礦控礦條件、成礦規律及預測 狗頭金表生金生物成礦作用 中國桂林岩溶水文地質的研究 唐山市地面岩溶塌陷綜合防治對策 城市垃圾堆埋的地質環境效應及地質處置――以上海浦東...
2013.01-2020.3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對地觀測套用系統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2020.03-今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研究員[2]社會兼職 2023.03--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 2022.06--今,天津城建大學,資源與環境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2023.05--今,聊城大學,計算機學院...
第三章 皖江經濟帶地質調查進展與成果套用 第四章 丹陽城鎮地質環境調查進展與成果套用 第五章 嘉興城市地質調查進展與成果套用 第六章 莆田市城市地質調查進展與成果套用 第七章 海峽西岸經濟區地質調查進展與成果套用 第八章 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地質調查進展與成果套用 第九章 上海市大浦東地區地質環境調查進展與...
國家重點實驗室: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乾旱區環境演化與全球變化、地球磁場與地球外核動力學、俯衝碰撞造山的岩石學過程、青藏高原東部隆升的深部結構與地表過程回響、地球早期演化的微區同位素制約等 院重點實驗室:地球與行星物理、頁岩氣與地質工程、礦產資源研究、油氣資源研究、...
組成了一個包括海洋土力學、地震工程學、工程地質學、海洋地質和海洋土質學等的多學科專家隊伍,以微觀和巨觀、現場實測和室內試驗、古地質環境演化和沉積物的應力歷史、海流與海床在波動應力下相互作用等多方面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全面探討中國典型採油區海洋工程地質條件的內在規律。
盧耀如,1931年5月22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盧耀如於1953年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後到地質部東北工程地質隊水文地質組工作;1954年至1954年擔任地質部新安江工程地質隊水文地質組長;...
上海市地質學會城市地質委員會委員 中國建築學會會員 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會員 研究方向 1. 軟土地下工程降水開挖的環境效應 2. 深部地下水抽灌對區域地層的影響 3. 宏-微觀流固耦合多尺度算法及數值分析 科研項目 主持縱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考慮弱透水層滲透性尺度效應及滲透演化的超深基坑變形機制...
自進入博士後流動站起,先後開設地球概論、地質學野外實習、地貌學野外實習、自然地理學野外綜合實習本科生課程和全球變化、城市地貌學、自然地理學研究進展(講座)、自然地理學專業英語研究生課程。研究方向 地貌與環境、全球變化與區域回響、城市地貌與環境效應、環境考古、流域環境與整治等。主要貢獻 參加或主持的教學...
[1] 國家基金面上項目:軟土地區密集建築群工程環境效應與地面沉降機理研究。[2] 國家基金面上項目:軟土地基上格柵加筋路堤破壞機理與工後沉降研究。[3] 國家基金面上項目:堰塞湖群的級聯潰決機理與應急風險管控。[4] 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城市發展中的地質環境風險評估與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5] 海平面...
馬軍傑,男,山西人,1978年生,理學博士,講師/碩導。政治面貌:九三學社。在同濟大學法學院/智慧財產權學院工作。2007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地理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獲理學博士學位,研究題目為“基於數據倉庫與在線上處理的經濟發展決策支持系統研究”。人物簡介 馬軍傑,男,山西人,1978年生,...
2011年11月—2020年01月,擔任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2017年10月,被選為美國地質學會會士(GSA Fellow)。同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19年11月22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20年01月02日,擔任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院長(試用期一年)、分黨組成員。2022年,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2024年5月,任...
--基於監測數據的土釘支護邊坡臨滑狀態判識研究(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主持人)--地質災害光纖感測監測技術研發與示範(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參與人)--重大工程災變滑坡演化多場信息表征與狀態判識(國家973計畫,參與人)--基於分散式感測的多場作用下土體結構系統變形回響和災變機理研究(國家...
吳必虎,籍貫江蘇阜寧,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 [130] [163] ,國際旅遊研究院院士、 [130-131] 國際旅遊學會終身創會主席 [131] ,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旅遊協會地學旅遊分會會長 [132] 、盤古智庫創庫成員、 [130...
汪品先率領的團隊建立起了中國第一個海底綜合觀測深網系統——東海海底觀測小衢山試驗站;研究建立了西太平洋海區最佳深海地層剖面,發現碳循環長周期;首次發現了南海等西太平洋邊緣海在冰期/間冰期旋迴中環境與沉積變化的古海洋學放大效應;發現大洋碳循環的長周期,提出地球表層系統變化中的“雙重驅動”機制,在氣候演變...
提出青藏高原形成和隆升及其效應在時、空上不均衡性,具有“多階段、多層次和多因素”控制。劃分造山帶構造演化—離散到碰撞造山7次主要過程,對造山帶的重要標誌—蛇綠岩作了動力學分類。學術論著 根據2021年11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網站顯示,肖序常先後發表論文約50餘篇,出版專著7部。肖序常的代表作有《...
中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被譽為“黃土之父”。 [2-4]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歐亞科學院院士,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洪堡獎章”得主。 [3] [5-6] [22] 劉東生...
12.高地應力下隧道開挖岩爆災害風險動態評估方法研究,陝西省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計畫一般項目。13.極複雜環境山區隧道群智慧化建設安全保障成套技術研究,技術開發項目。14.穿越生態保護區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生態擋牆運用技術研究,技術開發項目。15.永古路隧道地質超前預報,山東恆建諮詢監理諮詢有限公司永古高速項目部。16.沉...
2001.09~2004.06 大連理工大學 岩土工程專業 碩士研究生 2004.09~2007.08 同濟大學 岩土工程專業 博士研究生 工作經歷 2018.09~至今 上海海事大學 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 教授 2007.09~2010.06 上海海事大學 交通運輸學院/海洋環境與工程學院 講師 2010.06~2018.09 上海海事大學 海洋環境與工程...
7、袁道先.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推動水文地質學發展——21世紀水文地質學發展戰略與優先資助領域研討會[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3年1期.8、袁道先.地球系統的碳循環和資源環境效應[J].第四紀研究,2001年3期.9、袁道先.IGCP379“岩溶作用與碳循環”在中國的研究進展[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0年1期.10、袁道先.“...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河北地質大學、鄭州大學等大學兼職教授 。劉嘉麒主要從事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工作,在火山學、第四紀地質環境學和玄武岩纖維材料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統性創新工作 。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一等獎各一項,國家...
相反,根據氣候和生態條件合理地恢復自然植被,可以產生明顯的氣候和環境效應。4、領導和組織的研究小組和南京大學合作發展了用於全球變化區域回響的區域環境系統模式(RIEMS),較好地模擬了東亞季風氣候特徵和人類有序活動的影響。己有15個國家的32個研究單位或個人通過網路平台註冊使用該模式。他發起並主持有中、美、日...
2.海底沉積過程與工程安全 圍繞海底沉積環境與沉積過程、海底工程探測與安全評價開展研究工作,未來突破方向:(1)與我國深海能源開發結合,加快南海海底沉積環境與工程環境製圖研究;(2) 海底災害地質體形成演化的機制和複雜海底工程探測圖譜的編制;(3) 海洋工程安全保障探測技術的推廣和海底管道狀態探測自動識別系統的...
林間:美國地質學會會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198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龔建村: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副主任,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環境預報分系統主任設計師(1982年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