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書

上書

【歷代公文體制】戰國以前臣下奏諫陳詞,都用上書的名稱。古代“言筆未分”之時,不分君臣,互相來往都用書,秦雖改書為奏,但因為離古代還不太遠,所以仍然有人用。唐代偶爾用“書”作為外交文書的一種。唐代以後就很少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書
  • 拼音:shàng shū
  • 解釋:向君主進呈書面意見
  • 典源:《史記·孝武本紀
  • 詞性:動詞
詞語解釋,公車上書,

詞語解釋

【拼音】shàng shū
1.向君主進呈書面意見。
史記·孝武本紀》:“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指謬忌)方。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八回:“(趙括)母乃上書諫曰:‘(趙)括徒讀父書,不知通變,非將才,願王勿遣!’”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公(袁可立)司理吳中,執簡柱下,上書忤當路,削籍二十六載。”
2.指給地位高的人寫信。
雨花》1981年第6期:“一九七五年四月,賀捷生上書毛主席,要求尋找賀龍同志遺骸,補行葬儀,訃告國人。”
3.舊時塾師向學生講授新課。
湯顯祖 《牡丹亭·閨塾》:“這早晚了,還不見女學生進館,卻也嬌養的緊……春香,請小姐上書。”
紅樓夢》第九回:“可巧這日代儒有事回家,只留下一句七言對聯,命學生對了,明日再來上書。”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孫少爺你背完書,就回屋睡覺去。老爺子再要上書,就說陳奶媽催你歇著呢!”

公車上書

【拼音】gōng chē shàng shū
  1. 漢制﹐吏民上書言事﹐均由公車令接待。上書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
  2. 指清末一歷史事件。康有為帶動千餘舉人上書清廷反對《馬關條約》,要求變法維新事件。
    公元1895年(清光緒二一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派李鴻章赴日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引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是年﹐康有為在京會試﹐他號召各省舉人一千三百餘人聯名上萬言書﹐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震撼全國。史稱"公車上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