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變

通變

通變,謂通曉變化之理。猶變通。不拘常規,適時變動。語出《·繫辭上》:“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 孔穎達 疏:“物之窮極,欲使開通,須知其變化,乃得通也。” 宋 蘇軾 《與李端伯寶文》之二:“智識通變,而性極厚。”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通變》:“斯斟酌乎質文之間,而櫽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變
  • 注音:tōng biàn
  • 釋義:通曉變化之理
  • 另解:猶變通。不拘常規,適時變動
  • 示例:括徒讀父書,不知通變
  • 意義:是理解文學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
詞語,概述,通變歷史記載,美術的通變,通變說,劉勰評析,

詞語

【釋義】:
1.通曉變化之理。
《東周列國志》第三回:“老司徒乃安常之論,非通變之言也。”
2.猶變通。不拘常規,適時變動。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八回:“(趙括)母乃上書諫曰:‘(趙)括徒讀父書,不知通變,非將才,願王勿遣!’”

概述

通變歷史記載

在當時的文壇上,“競今疏古”的風氣盛行,普遍存在著“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的傾向。劉勰反對這種偏重在形式上詭誕求奇的文風,主張“還宗經誥”,因而提出了“通變”說。“通變”並非復古,而是主張探本知源,做到“通則不乏”、“變則可久”。清人紀昀曾對此評論說:“齊、梁間風氣綺靡,轉相神聖,文士所作,如出一手,故彥和以通變立論。然求新於俗尚之中,則小智師心,轉成纖仄。……故挽其返而求之古。蓋當代之新聲,既無非濫調,則古人之舊式,轉屬新聲。復古而名以通變,蓋以此爾。”(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引)這話深得劉勰補偏救弊的用心。不過復古和“通變”並不能劃上等號。把繼承和創新結合起來,才是“通變”精意之所在。
劉勰主張革新創造,但並不過分強調革新創造,和唐代古文家還有區別。《通變》中舉枚乘《七發》、司馬相如《上林》等五例,以為“誇張聲貌,則漢初已極,自茲厥後,循環相因,雖軒翥出轍,而終入籠內”。意謂寫景狀物,古今有相同之處;前人藝術構思的結晶,往往成為後來學習的典範,不一定都有變化,而且也不可能有很大的變化。這雖是屬於表現技巧的問題,但已說明“通變”是有因有革,而不是盡變前人。所以,劉勰在《風骨》和《通變》里特彆強調繼承傳統的重要性。《風骨》說:“若夫熔鑄經典之范,翔集子史之術,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後能莩甲新意,雕畫奇辭。昭體故意新而不亂,曉變故辭奇而不黷。”“新意”、“奇辭”是可貴的,但要“新而不亂”,“奇而不黷”,那就必須“昭體”而“曉變”。只有明辨文體的人,才能通古今之變,雖變而不失其道。《通變》論述歷代文風的變革,說“(劉)宋初訛而新”,其所以“訛”,就是因為“近附而遠疏”,“齷齪於偏解,矜激於一致”,知新變而不知“通變”,能摛辭而不能“昭體”的緣故。其結果也必然是“習華隨侈,流遁忘反”(《風骨》)。“通變”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在文學發展過程中,就其先後傳承的一面而言,則為“通”;就其日新月異的變化而言,則為“變”。把“通變”連綴成一個完整的詞義,是就其對立統一的關係而說的。因此,必須於“通”中求“變”,同時又要“變”而不失其“通”,把“會通”與“運變”統一起來。劉勰講“通變”是兼顧這兩個方面的。他在《通變》正文裡強調繼承,象認“楚騷”是“矩式周人”,以及象所謂“矯訛翻淺,還宗經誥”等,都是側重繼承的;在“贊”里則強調革新,象所謂“日新其業”、“趨時必果”、“望今制奇”等。他認識到革新的重要,但重點是放在救弊上,所以在正文裡強調繼承。
通變通變
“通變”,清代的葉燮在《原詩》中進一步發揮了這個道理。他用大量的文學歷史事實證明,文學演變總的說來,是向前一步步推進的,但其發展的過程來源,則有時因變而得盛,也有時因變而致衰。其所以衰,正是由於或泥古或追新而不知“通變”的緣故。劉勰的話,針對六朝而言,所以強調“參古定法”、繼承傳統的一面;葉燮則是有感於明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擬古論而發的,所以強調革新的一面。救弊糾偏,用意各有不同,但基本精神卻是一致的。

美術的通變

通變”是現代中國美術的核心問題,在過去的100年,不同立場、不同位置和不同觀念的人在談論和實踐美術的時候,實際上都是在變革圖新的大前提下展開的。中國美術的現代之路,實際上是綿延幾千年的中國美術發展、通變之路。這無疑是對事物發展歷史的規律性認識。歷代文人都或隱或現地以此為創作信條。

通變說

通變說是《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支柱之一。通指會通,變指適變。通變說探討的是文學發展中繼承與革新問題。
(劉勰有《通變》篇專門探討這一問題。劉勰認為文體的名稱和寫作原則是相對穩定的,有一定的連續性和繼承性,但作家的才性和具體對文辭運用是各不相同的,故文學的會通也是永無止境的。文學也正是在這種會通中具有了永恆的生命力。《通變》篇總結了從遠古到劉宋的文學演變趨勢,認為從“質”到“麗”到“訛”,偏離了正確的文學傳統。他要求文學創作在“宗經”的基礎上回到文質相稱、銜華佩實的正道上來。劉勰的通變說既非簡單地追求新變,也非盲目地追求復古,而是要求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它對於糾正齊梁文風,指明文學正確的發展方向具有重大意義。)
漢魏風骨
風骨是我國古代文論物有的範疇。風即情志,骨指事義充實、條理連貫、文辭精煉三者的結合所形成一種有力的氣勢和邏輯的力量。風骨指作品具有充沛感人的思想情感內容和精純委婉言所表現出的一種勁健清峻、剛健有力的藝術風格。
漢魏風骨,出自陳子昂《修竹篇序》。他所推崇的是漢魏時期的理想境界,是指漢魏文學中剛健有力、積極進取的壯美風格。
文以氣為主
出自曹丕的《典論·論文》。曹丕所說"文以氣為主"的"氣",指作家個性、才能構成的精神氣質。“文以氣為主”的解釋是:文章表現出的是作者的個性和才能。

劉勰評析

《通變》的“通”,即“會通”,即繼承;“變”即“適變”,即革新。本篇主要論述了文學創作的繼承和革新的問題。
全篇分三部分:一、講文學繼承和革新的必要。劉勰認為各種文體的基本寫作原理是一定的,而表現方法卻在發生著變化。因此,文學創作對於有定的原理加以繼承,對於無定的方法加以革新。二、講“九代”文學的繼承與發展情況,來說明文學史上承前啟後的關係,強調二者應該並重。三、講文學創作中怎樣正確地繼承革新。
《通變》從“通”和“變”的辯證關係來論述文學的繼承與革新不可偏廢,這是正確的。針對當時的創作傾向,提出了矯正時弊的主張。劉勰在探討文學的發展時,發現了文學自身發展的規律,即由質到文的必然性。因此他主張要克服形式主義傾向,不能用否定文學的基本特徵、不許文學發展的方法,而只能順其規律加以引導。其基本辦法就是講“通變”。選自《劉勰·文心雕龍·通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